摘要:“意識形態”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十九世紀初,由法國哲學家、政治學家特拉西首先在《意識形態概論》一書中使用。它最初是用來命名特拉西所提倡的一門新的科學,即關于“觀念的科學”。 特拉西認為,“意識形態”作為一門關于觀念的普遍科學,將通過為其他各門科學中觀念形成和發展的基本方式提供說明并為它們提供一種共同基礎。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意識形態”有兩種含義:一是“虛假的意識”,一是“觀念的上層建筑”。馬恩對意識形態的批判主要是從第一層面而言的,是對德意志意識形態的批判,認為的“意識形態”是當時德國社會中的唯心主義體系的臆造理論。同時,馬恩認為,意識形態具有階級性。這些觀點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鄧小平在十年動蕩后,中華民族在沼澤中前行的時候,在意識形態領域舉起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大旗,展開了真理的大討論。
關鍵詞:意識形態;治理;法治化;路徑
進入九十年代以來,我國理論界一些專家、學者對意識形態問題進行了較為廣泛深入的研究,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綜觀當前我國意識形態研究的成果多,單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有待繼續深入研究。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研究多從某一角度切入,缺乏整體性。從研究內容上看,多數學者更為側重于其基礎性問題,比如從內涵、歷史演變、原則、意義等作宏觀、抽象的分析和闡釋,而缺乏對其現實問題進行有針對性和對策性的研究和探索。所以目前還沒有學者針對新時代我國意識形態的特點整體上從法治的角度來研究如何推進意識形態法治化建設、牢牢掌握意識形態領導權。
一、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意識形態問題是一個現實性很強而又敏感的理論課題。近年來國內外形勢風云變幻,意識形態領域中各種思想、觀點的爭論、斗爭始終存在,因此,正確認識意識形態及其功能問題,是提高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需要,也是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化建設的需要。習近平同志指出“歷史和現實反復證明,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并在十九大報告中進一步強調“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如何才能把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手中,加強意識形態法治建設,推進意識形態建設的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凸顯得十分重要。
其必要性和現實意義在于:加強意識形態法治化建設是實現治理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加強意識形態法治化建設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必然選擇,加強意識形態法治化建設是推進意識形態有序發展,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的必由之路。通過對加強意識形態法治化建設研究,找準確新時期意識形態的治理納入法治化治理軌道的路徑,把黨和國家對意識形態的管理規范上升為國家意志,依靠國家法律的強制力保障,使意識形態工作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糾,通過意識形態的法治化途徑把意識形態的領導權牢牢掌握在黨和國家手中。所以,加強意識形態法治化建設途徑的研究對實現我國全社會的治理現代化,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對推進意識形態有序發展,維護意識形態安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對如何加強黨和國家對意識形態的領導,實現“意識形態的領導權牢牢掌握在黨和國家手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研究的主要內容、基本觀點
主要內容和基本觀點:
(一)意識形態的概念和極端重要性。體現在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實現民族復興、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上。
(二)當前我國意識形態面臨的哪些挑戰。一是社會思想意識復雜多樣、相互交織,整合難度大。二是境內外各種敵對勢力插手意識形態滲透問題嚴重,法律打擊力度弱。三是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落實不到位,意識形態管理仍存在薄弱環節和松軟現象,法治不健全。四是堅持和傳播錯誤思潮,社會主流價值遭遇市場逐利性的挑戰,法治保障不到位。五是法律對意識形態重災區治理不力。
(三)加強意識形態法治建設的路徑。一方面是要加強意識形態的法制建設:一是制定規范性法律法規,為意識形態建設構建規范的法律準繩。對于意識形態的各類主體論壇、博客、微信和手機報、移動新聞客戶等都要納入依法治理的軌道,規范管理。對于各類行為,無論是可以從事、必須從事還是不得不從事,都能做到有法可依。二是制定穩定的法律制度,為意識形態建設構建穩定的制度環境。意識形態建設是統治階級用主流意識形態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引導眾的生活習慣、文化心態、知識結構,及至世界觀、人生綱、價值觀的過程,必須要有相應的穩定的法律制度環境來保證,為意識形態提供穩定的制度環境。三是依靠法律的強制性,為意識形態建設構建強有力的保障。利用法律的制性規范可以使意識行為主體必須依照法律適用,使行為主體必須按行為指示作為或為作為,行為主體沒有自行選擇的余地,否則就構成違法。另一方面是要加強意識形態工作的法治化建設。一是推進網絡意識形態工作治理法治化、高校意識形態工作法治化。習近平講話強調互聯網已經成為意識形態斗爭的主戰場、主陣地、最前沿。二是堅決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要建立管理目標責任、綜合目標管理、年終績效考核等一系列制度,規范落實黨員、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
三、研究思路、創新方法
研究思路:首先是在充分認識我國當前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性,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的重要性基礎上,分析提出如何才能把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手中,進而提出文章的中心觀點,就是要通過推進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的法治化建設,推進意識形態的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管理是重要抓手,研究加強意識形態法治化建設路徑是重點。其次,針對當前意識形態工作面臨的挑戰,研究新時期加強意識形態工作法治化的必要性。第三分析指出意識形態法治化中存在的意識形態管理不規范,法規不健全、依法治理意識淡薄等問題。第四,以問題為導向從加強意識形態的法制建設和加強意識形態工作的法治化建設兩個層面研究意識形態法治化的路徑。
創新之處:一是整體性研究意識形態問題,全面性、針對性強。二是加強意識形態法治化建設的必要性認識。三是以問題為導向有針對性的提出加強意識形態法治化建設的路徑。
參考文獻
[1]王曉生等:《西方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
[2] 中共中央黨校黨建部?李英田《科學理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科學性”——新時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一種方法論考量》
[3] 劉曉丹.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法治化建設的研究[J].政策,全面從嚴治黨視域加強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策略研究,2018,04
作者簡介:石振濤(1981.09—),男,重慶市梁平人,漢族,在職研究生學歷,梁平區委黨校法律講師,研究方向為社會管理和法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