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文霖



摘要:十八大以來,我國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新篇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寫入黨章”是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鮮明提出。當前,隨著一系列關于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政策的實施、交通的不斷完善、旅游業不斷發展,促進了民族地區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愈來愈被人們熟知,民族各地區的經濟來往愈加密切。為有助于分析經濟交往與貴州民族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本文利用SWOT方法對貴州民族地區經濟交往的優劣勢等方面進行分析,從而有效的推動經濟交往與貴州省民族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關鍵詞:民族地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SWOT模型分析
當前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民族工作的目標與任務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它貫穿于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的始終。貴州省在“十三五”期間確定了以大數據及大扶貧這兩項重大的發展戰略,且隨著貴州省內各個民族地區之間的交通日趨完善,進一步推動了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使其發展產生質的變化。在這一發展過程中,民族地區經濟交往甚密,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交融,為黔內各民族地區少數民族人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了穩固的基石。
一、貴州少數民族地區概況
貴州省是位于我國西南地區云貴高原東部的高原山地地區,簡稱“黔”或“貴”,與滇、川、渝、湘、桂四省接壤,是西南地區交通中心。除此之外,它是全國范圍內唯一沒有平原的省份。歷史上,華夏族系、苗瑤族系、百越族系等各個族系人民以及蒙古族、滿族等民族從各個不同的時期、不同的方向進入貴州,與貴州原住族系(即濮人)相交流、交融,逐漸形成了多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局面。
(一)貴州少數民族自治地方分布狀況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民族地區面積較大,少數民族人民平均面積較多,其中在9.76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為少數民族自治地區分布,占比為全省總面積的55.4%。但貴州各民族地區大多處于經濟滯后、以粗放型的農耕為主的地區,少數民族貧困人口眾多,交通不便,以至于民族地區之間經濟交往較不便利,經濟發展比較落后,仍然處于原始、粗放、單一的社會經濟階段。
(二)貴州少數民族分布狀況
貴州的民族成分比較豐富,除56個民族之外,還有部分未識別的民族。在此地世代居住的少數民族有苗族、布依族、白族、回族、土家族等17個之多。而且各民族交錯雜居在各個地方,從而形成了大雜居小聚居的多民族省份。
表2說明了黔內各少數民族人口數量以及地區分布情況,其中人口數量最多的少數民族是苗族,人口達396.84萬人,侗族、土家族次之,其余各少數民族人口數量較小。在這個山地高原較多的地方,民族成分較多,因而形成了該地區民族間的經濟交往的多樣性以及民族文化的多元性。
表3清晰的展示了各地區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情況,其中黔東南州的少數民族人口比例最大,人口所占比例為78.27%,其次是銅仁地區,占比70.02。但是在貴州省總的占比中只有35.7%。這說明大量的少數民族人口集中分布在特定地區,而其他地區呈現的是交錯雜居的狀態。
綜上所述,貴州無論是從少數民族地區的分布,還是民族人口所占的比重而言,都完美的詮釋了多民族省份的特點。各少數民族在經濟交往上更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能更有助于的推動民族地區各民族彼此之間的交融、交流,為各地區經濟交往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了穩固的基石。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與SWOT分析法的內涵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定義
中華民族是中國古代和現代各個民族總稱,它是由多個民族在形成統一國家的長期歷史發展中逐步形成的民族群體,是二十世紀初出現的現代民族概念。中華民族是表現在國內各民族根本利益與長遠利益不可分割的實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包含了國內各個民族整體上的對國家層面的民族,即中華民族的認同。通俗來說,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即每一個生活在國內各地區各民族的公民自覺的意識到大家都是華夏子孫(中國人)的這種思想和觀念。
(二)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通過對自身的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外部競爭上的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的評估,以便在制定發展戰略之前深入全面的分析自身和競爭優勢的定位的一種分析方法。從整體上來看,SWOT可以分SW以及OT兩個部分,前者主要用來分析內部因素;后者主要用來分析外部因素,然后根據這種方法從中找出對自己有利的、值得借鑒和發揮優勢的因素,并且找到對自己不利的、要避開的成分,發現其存在的問題,找出合理的解決辦法,并明確以后的發展方向。貴州省內有著明顯的優勢條件,但也存在著一系列待解決的問題,將該分析方法用于此來分析,更有助于對目的的描述和分析。
三、貴州民族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SWOT分析
(一)優勢分析(Strengths)
資源優勢,人文資源豐富。貴州省位處于內陸云貴高原的山地地區,是西南地區極其重要的交通中心。省內各地區資源極為豐富,有瀑布之鄉的黃果樹瀑布、地下水長期溶蝕形成的龍宮、織金洞以及著名的自然遺產梵凈山等知名旅游景區。全國各民族人民慕名而來,促進了各民族的經濟交流,從而進一步推動貴州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生活水平以及自身素質的提高。
西江千戶苗寨由十余個依靠山體建造的苗族自然村落相連成片而得名,其中地道的苗族人家為一千多戶,是迄今為止中國甚至全世界范圍內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十八大以來,我國的GDP穩居世界第二,第三產業迅速崛起,而對于少數民族地區更是受到了人們的偏愛,西江苗寨也在此情況下得到迅速的發展。近年來,西江苗寨已為當地的3000人提供了就業崗位,由圖1可得出:村民們每個人的年收入從2007年的不足2000到2017年的15000元。由圖2可以清晰的看出:西江苗寨千萬元以上的家庭已達10戶以上,百萬元家庭已超過20戶,更是有10萬元以上的家庭100多戶。
由圖3可以看出,西江苗寨的旅游人數一直處于遞增狀態,雖然在2009年下降到64.8萬人次,但從2010年又開始緩慢上升,2014年突破新高,達到272.56萬人次,2017年再次突破新高,已達750萬人次。自2009年以來,其客流量一直處于遞增突破狀態,短短數十年時間,一個封閉的民族聚居區被人熟知,成為了大量外來人口的旅游地,正是因為它獨有的民族特色吸引著各地區各民族的人們,并且在這個過程中,民族間的經濟交往愈來愈強。
大雜居小聚居的多民族優勢。貴州省是一個多民族省份,除了漢族以外少數民族有苗、回、侗、土家、白族等17個少數民族,更有未識別的民族(如穿青人)。民族眾多,各地區的民族交往、經濟交流無時無刻都在得到體現,表現的形式多種多樣,由于省內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服飾、民族生活特色,更是吸引了國內外各地區的其他各族人民。貴州歷年來旅游人數的增加,更是進一步促進了民族地區之間的經濟交往。
注:圖1、圖2、圖3 、表4數據均來自《2018年黔南州統計年鑒》
交通便利,民族地區間交流加深。經過近年來的政府及民族地區各民族人民的不斷努力,建成了多條高速公路,在國家政策的支撐下,已經實現了村村通、戶戶通的局面。這對民族地區間的各方面的交流、交往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同時促進了各民族間的團結,更有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為其夯實了基礎。
整體素質逐漸提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2013年至2017年間,省內各民族地區人民入學率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占比已經達到全覆蓋,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增加了19%,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增加了6.6%,雖然高等教育階段毛入學率漲幅較小,但總體而言升學率已經得到極大改善。隨著民族地區人民受教育人數的增多,整體素質得到大幅提升,從而促使各地區人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
基礎設施及民生問題進一步改善。國家對貴州民族地區不斷的加大投入的力度,相繼完成了一大批重大的建設項目,改善了貴州民族地區的基礎設施條件。省內各民族地區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的優化,特色產業支撐作用日漸增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生產要素不斷優化、供給體系質量不斷提高、大數據、電子商務以及現代服務業等特色產業發展迅速。基礎設施的完善,進一步促進了民族地區的交往,增進了各族人民之間的經濟交流,改善民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逐步加強。
(二)劣勢分析(Weaknesses)
近年來,隨著民族地區經濟交往的不斷加深,也會伴隨著一系列問題的出現,如民族地區過度商業化、“強買強賣”現象、生態環境慘遭破壞等。民族地區人民總體素質還有待提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有待加強。只有解決了這些劣勢問題,才能更好的促進貴州民族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機遇分析(Opportunity)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依靠各民族共同努力、共同奮斗。在黨的第十九屆四中全會中強調“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等一系列要求。貴州省在“十三五”期間確定了以大數據及大扶貧這兩項重大的發展戰略,且隨著貴州省民族地區之間的交通日趨完善,更是使得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交往更加密切,加深了民族地區各族人民的“五個認同”(即對偉大祖國、對中華民族、對中華文化、對中國共產黨以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同時也推動了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
(四)挑戰分析(Threat)
貴州各民族地區在經濟交往的過程中也會遇到諸如民族地區過度商業化、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民族特色文化逐漸缺失、邊遠民族地區交通仍待改善、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同不高、少數民族地區部分族民綜合素質不高等一系列的問題。
綜上,利用該分析法可以看出,貴州民族地區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尤其體現在經濟交往上。經濟交往過程中增進了民族地區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同,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群眾基礎。不過也有一定的劣勢及挑戰的存在,面對挑戰,政府需要對邊遠民族地區加大教育、基礎設施、以及交通上的投入。民族地區經濟得以發展,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幸福感有所提升,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同感便會隨之增加。
四、結語
利用SWOT模型分析法可以看出,經濟交往與貴州民族地區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諸如區位優勢、多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多民族優勢、政策優勢、交通優勢等一系列便利條件,合理的利用這些優勢條件,增進各民族地區經濟交往、民族團結、民族繁榮。但是政府需要對邊遠民族地區加大教育、基礎設施、以及交通上的投入,推動民族地區經濟交往、提高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整體素質、加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同等,使其能跟上其他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步伐,提高整體素質,使其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認識加深,從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參考文獻
[1]《貴州省志.民族志》[M].貴州:民族出版社,2002.
[2]貴州省統計局.貴州省統計年鑒 [R].2018.
[3]黔東南州統計局.黔東南州統計年鑒 [R].2018.
[4]常文清,《培育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2019.11.08.
[5]孟凡東,王占斌.《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化建設路徑探析》[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4):36-42.
[6]王新紅.《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四維體系構建》[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04):6-10.
[7]冉春桃.《民族院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路徑》[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04):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