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階段,新常態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趨勢。投資、出口、消費的三駕馬車出現疲軟之狀,社會生活中供給與需求的天平發生傾斜,各行各業的產量呈現嚴重過剩的局面,壓制著經濟增長的后勁。為了更好地激發經濟持續生產的潛能,必須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文主要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必要性以及改革成功的保障等三個方面做了簡要介紹。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功一定會極大地改善當前經濟發展的困境,使經濟增長產生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粗放式經濟;人口紅利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
中國自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40多年發展時間,經濟持續高速增長,GDP總量位居全球第二,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大國。但從2012年以來,經濟增長開始降速,到2014年結束,經濟形勢不容樂觀。我國把出現的這種新的經濟形勢稱之為新常態,同時著手開始對經濟的發展尋求轉型和升級,改變過去粗放式經濟增長,建立創新驅動的經濟發展方式,來帶動經濟增長。在此背景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成為全國經濟改革最為急迫的大事。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性
(一)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政府開始實施經濟體制改革,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在經濟上,政府開始解除限制,通過減少土地和能源資源開發成本,多使用廉價勞動力,科技發展,支持先導產業的發展,以此來促進經濟的增長。這段時期,政府以低成本為代價促進了經濟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社會生產能力大幅提高,中國經濟從供不應求轉變為不充分需求,進入了以需求為主的經濟增長階段。城市化的持續發展,使投資,消費和出口三巨頭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典范,促進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但是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波及全球,政府采取寬松的貨幣政策主要也是從需求方面考慮,來達到刺激社會總需求的目的。但是,現在需求管理的負面影響逐漸顯現,大量資本進入到股市和房地產市場,導致投資,消費和出口三方面出現動力不足。
(二)供給側方面問題層出
(1)粗放式經濟
粗放式經濟指的是僅靠增加勞動力,資金等生產要素來提高產品產量,相對面是集約型經濟。我國過去40多年經濟的發展直接依賴生態環境和對自然資源的攫取,直接導致經濟對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的利用超過了最低限度。同時,人們隨著經濟收入的不斷增長,人們的生活狀態也從物質層面跳躍到尋求精神層面的滿足。但此時,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矛盾一觸即發,生態環境已成為人們用金錢買不到的奢侈品。
(2)人口紅利的消失
在早期中國經濟剛開始起飛的時候,靠大量的、相對比較廉價的勞動力;在發展階段的中期,我們有大量的農民工,在城市化程當中承擔著主力軍的作用;再往后到目前,新一代中國的建設者,甚至說中國大量從事基礎性勞動的或者說中低層勞動的大量的建設者和工作者,學歷層次比較高,年齡結構也相對合理。這都是中國能夠長線發展的前提條件。但目前年輕勞動力在數量上增長停滯,而且勞動意愿發生了根本改變,導致了勞動力成本的上升,降低了中國產品的競爭力。
(3)高質量產品的需求
人們的收入增加,隨之引發的就是對高質量產品的熱烈追捧。但是這導致的是對洋產品的迷戀,使得中國從海外進口的商品越來越多,出國購物潮和代購在國內興起。說明國內生產與其說是產能過剩,不如說是產能錯誤更為明了,更為直接了當的說明問題。
三、供給側結構改革成功的保障
(一)優化產業結構
供給側結構改革首先要注重優化產業結構,為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和經濟體系提供重要支持。目前,中國經濟產業經過數十年的開發,大部分產業已經成熟,部分產業進入了老齡化階段,而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產業及高級制造產業的開發等其他產業則處于形成和擴張階段。政府要達到優化產業結構,就要積極鼓勵互聯網,物網,新能源,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戰略產業,積極開展供給側改革,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競爭的主戰場。政府在宣傳高級制造業時,首先要注意向高級制造企業提供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其次要不斷改善產品質量和可信度。全球消費者喜好的產品,核心是保證優質和可靠性。
(二)提高教育質量
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都離不開教育,教育事業能夠為國家提供源源不斷的優良的人力資本。并且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是中國實施供給側結構改革的背景之一。黨的十八大第五次全會決定,普及高中教育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高中教育的大眾化可以培養畢業生良好的讀書習慣,特別是鼓勵他們在主流媒體上讀文章,鼓勵他們自動融入主流價值,從而形成源源不斷的經濟增長動力。
(三)合理布局服務業和制造業的發展
在推動服務和制造業過程中,我們不能片面地強調服務業比重。以2019年年底發生新型冠狀病毒為例,制造業在其一國的生產生活中占據著無法替代的地位。如果沒有強大的制造業作為后盾,有再多的服務業都是虛的。對中國來說,制造業無法轉移出去也不能轉移出去,而是需要做好制造業的升級轉型,以及合理布局制造和服務業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占比。
四、總結
我國經濟在改革開放后年均以9.5%的速度增長,但近年來,中國經濟進入了轉型時期,供給側結構改革是黨中央在新的經濟形勢下積極適應新的經濟環境的政策,政府積極主導經濟發展模式的變化。首先通過供給側結構改革改變以往廣泛的經濟發展模式,其次為經濟發展創造更積極、更持久的內生力量,最后將創新作為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參考文獻
[1]文建東 宋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16,37(2)
[2]胡鞍鋼 周紹杰 任 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適應和引領中國經濟新常態[J].清華大學學報,2016,2(31)
[3]裴廣一 黃光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視域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經驗與路徑[J].學術研究,2018,(7)
作者簡介:包育強(1996.06-),?男,漢族,甘肅天水人,延安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