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
摘要:當今社會,博物館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這不僅是因其擁有眾多可以承載文化精神的藏品,還因為博物館發揮了越來越大的教育職能。未成年人教育是博物館教育職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文擬通過博物館教育的優勢、不足和思考探討幾個方面淺談博物館如何在未成年人的教育中充分發揮作用。
關鍵詞:?博物館;未成年人;教育;探討
博物館發展初期,職能被定義為“具有收集、保管、研究、和陳列功能”的機構。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博物館的定義多次被修改,職能也在不斷地改變。博物館的定義中,越來越注重博物館和社會的關系,強調博物館為社會及社會發展服務的角色定位。博物館的社會職能中,教育職能已成為第一功能,而面向未成年人的教育是其教育職能中重要的部分。博物館人的視野不再局限在博物館內部,而是走向外部,放眼于整個社會,在實踐中探討怎樣發揮博物館的作用,在未成年人的教育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一、博物館作為未成年人校外教育資源的優勢
在博物館的教育職能中,面向未成年人的教育占有非常大的比例。根據2002年的觀眾統計數字,博物館60%—70%的觀眾來自中小學生。博物館教育的優勢在于利用豐富有趣的教育形式,彌補了課堂教學偏抽象思考的不足。
(一)場景化的學習場所
從學習心理學上看,學習過程中,看、聽、說、觸摸等多感官協同學習比單純的文字等抽象形式的學習,能更好地激發想象力、創造力,獲取知識的速度更快,記憶更牢固。書本上的知識有些因為遠離生活,缺乏具象的資料,因此比較抽象,博物館陳設將書本上的知識通過圖片或者實物同時借助一些場景化的復原,將抽象的知識以館藏實物的形式表現出來,更生動具體,使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得到大幅地提升,效率更高效。
(二)多樣化的教育形式
相較與學校傳統的課堂教育形式,博物館面向未成年人的活動,有非常多的形式。
1、展覽為基礎的參觀學習
博物館教育的資源是基于館藏文物、博物館環境、博物館業務中獲得的知識,是博物館專業工作者在博物館研究中獲得的知識。博物館的藏品、陳列、展覽是展示傳播這些知識的載體。未成年人通過觀察展品、閱讀展板、聆聽講解等方式來獲取這些知識。一般有學校組織和自發參觀兩種,自發參觀因為目的性更強,效果也最好。在參觀的過程中,激發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從而達到學習的目的。
2、各種主題日體驗實踐活動
在各種節日特別是中國傳統節日里,制定針對未成年人的主題實踐體驗活動,以動手參與和親身體驗為主,能加深學生對抽象的知識和概念的理解,便于學生將這些知識和概念通過實踐轉化為與主題相關的生活經驗,寓教于樂,達到學習的目的。比如我館常年開展各種主題日活動,會吸引大量未成年人參與,在這個過程中,既弘揚了傳統文化,又豐富了未成年人的知識存儲。
3、走進學生課堂的講解活動
博物館利用自身的優點,根據自身的特色制作教案,開設專題課程走進學校,為學生服務。此種課程不以文字為主,將圖片視頻資料作為主要課件,甚至可以借助實物(文物復制品)讓學生建立具體的印象,吸引孩子們對其產生興趣。筆者曾做過此種嘗試,為在校的小學生和中學生講解青銅器及其制作過程,以圖片和視頻資料為主,并針對兩個年齡段的學生,運用不同的教程,學生對其接受程度較高,表現出濃厚興趣。
二、博物館在對未成年人的教育中面臨的問題
我國博物館,一直以來都秉承著以“實物”為主的傳統教育方式,二十一世紀后,隨著館際交流的加深和互聯網應用的深化,許多博物館都積極開展體驗式、互動式的教育活動,但是不能否認,這些教育的目的側重于中小學生對歷史文化傳統知識的習得,關于如何開展更豐富的活動,更加吸引未成年人走進博物館,還需要繼續探索。
(一)館內教育環境及設施
未成年人觀眾在生理、心理、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等方面和成年人有很大的差別,現代博物館的文物研究、陳展設計和講解說明等方面,還是主要針對成年人。比如文物研究偏學術,學術名詞過于深奧難懂;陳展設計無論是展柜、說明牌的高度還是文字的大小等都按照成年人的標準設計,不符合未成年人的生理需要;講解說明的解說詞書面化等,學生不感興趣等。博物館教育應從這些差別入手,來開展博物館教育。
同時,受到文物保護、活動經費、場地限制、人員不足等多方面的因素制約,很少有博物館能夠專門為未成年人提供學習素材,或是設置專門的活動場地,比如可觸摸的實物模型、無條件開放的實驗室、圖書室、工作室等,也制約了博物館為青少年教育服務的質量。
(二)館校合作
學校和博物館教育有共同的教育目標,因其教育形式的不同又可以達到互補的效果,因此,博物館對于未成年人的教育最有效和最根本的方法,莫過于與當地學校建立長效的合作機制。
但是,因為各種原因,雙方的合作比較少。教師因不熟悉博物館的現狀和專業知識,難以在博物館中尋找到適合學生學習的主題。博物館主辦的活動因缺少學校的參與,而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尋找合適的途徑,提高學校的參與與合作的積極性,建立長效地合作機制,是館校合作成功的基礎。
三、解決辦法探討
博物館應將未成年人視為教育的主題,建立平等對話的關系。從未成年人觀眾的角度出發,研究、策劃和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
(一)館內方面
擺脫輔助學校正規教育的刻板印象,不只依靠視覺上的聆聽講解教育活動,為未成觀眾創造一個自由、開放、互動、臨場感強的學習環境。設計針對未成年人觀眾的展覽,設計符合他們身高、認知程度的展柜、展牌、說明文字;在展廳中劃出專門供未成年人觀眾體驗的活動區域,舉辦生動有趣的體驗活動。將文物研究成果轉化為生動有趣的語言,結合不同年齡段的未成年人,設計不同的講解詞。
在確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上,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資源在未成年人教育上的功能,如對未成年人開放圖書館、資料室,設置面對未成年人的活動室、工作室等。
(二)館校合作
和學校加大合作力度,分層級合作。比如參與到學校教材的編寫,將博物館專業工作者在博物館研究中獲得的知識,融合進未成年人的教程中。歷史性博物館對未成年人的教育從通史出發,將文物資源融入到歷史中,編寫有趣又貼近生活的歷史教材。加強和教師的合作,為教師提供學習、交流平臺,幫助教師熟悉博物館的資源,同時分享自身的資源,為教師提供教學資料。
結語
博物館擁有大量的實物資料,主題包羅萬象,是未成年人了解世界的百科全書,成為他們了解世界的一個窗口。博物館應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設計貼近未成年人的教育形式,加強館校合作,在未成年人的教育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曹默.優化博物館未成年人教育理念[J].博物館研究,2009,4:25-28.
[2]朱嶠.淺議博物館作為未成年人校外教育資源的利用現狀和問題[J]. 博物館研究,2014,3:25-28.
[3]丁福利.論我國博物館教育發展的新趨勢[J].中國博物館,2013,3:50-56.
[4]樂悄俏. 基于信息視角的博物館藏品在教育活動中的應用探析[J].中國博物館,2015,1: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