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英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于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斷發生變化。過往教學多受限于應試教育,課堂教學任務與教學目標多為強調學生的分數,反而忽略了知識學習的過程。學生學習知識,尤其是年級較小的學生學習知識,其關鍵在于過程中的感悟,在于將知識運用于生活的能力,以知識促發展,以知識促思維。對此,本文也將從多個角度出發,找尋小學數學情境教學的可行性方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情境教學;新課標背景
在過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大都固守傳統的思維方式,延用傳統的教學模式,課堂教學相對封閉。其一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缺少有效的互動,其二是學生與知識之間缺少有效的互動。使得學生的學習過程十分被動,課堂氛圍十分枯燥和乏味。一些學生甚至出現了厭學的現象。以此,本文針對問題,探討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情境教學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淺談。
一、發揮多媒體的作用,豐富教學形式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也在日漸成熟,并不斷走入小學數學課堂。相對于傳統教學中教師言傳身教的教學方式而言,多媒體教學能夠同時利用視頻、聲音與文字展開教學。在教學的形勢上更豐富,在內容上也更有趣。并且針對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來看,小學生年紀較小,有著較強的學習能力,有著較強的好奇心,但與此同時,也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擾,發散注意力,將經歷投入于與學習無關的事物上。對此,課堂情境的構建一來是提高知識學習的體驗,二來也是培養興趣,將學生的注意力從新集中的過程。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知識點時,其關鍵在于讓學生了解圖形的定義。特點與性質,并未之后的面積、體積公式學習打好基礎。那么,在教學中,教師便可通過多媒體給學生呈現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物品,這些物品都有著自己的形狀,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讓學生說說哪些是正方形,哪些是長方形。此外,還可以通過多媒體將圖形進行轉化、折疊變成新的圖形,讓學生了解圖形間是如何轉化的,從而有效構建課堂氛圍的同時,也能夠提高知識學習的效率。
二、理論結合實際,從生活中創建情境
知識原本來源于生活,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而知識的最終的歸處也必然是生活。對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盡可能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加強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從現實生活中找尋素材,構建情境。
例如,在教學《萬以內的加減法》、《倍的認識》這些知識點時,教師便可以從生活中創建一個情境,在課堂上進行模擬。如學生都喜歡的聯歡會、運動會便是一個很好的素材。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做出如下假設,假設我們要召開聯歡會了,那么都需要準備哪些物品呢?面對教師的提問,學生們踴躍回答,有的會說,要準備水果、飲料、小零食等。有的則會說要準備游戲道具、窗花等。那么教師便可以針對學生的回答提出問題。我們假設聯歡會要準備水果若干、飲料若干、零食若干、游戲道具若干。但現在已知小零食的價格是3元,飲料的價格是零食的2倍,水果則是飲料的3倍,游戲道具又是水果的2倍。同時,在滿足了一定條件后,還會適當地優惠減少價格。那么在學生手中有已知錢數的情況下,能夠滿足所要買的所有物品呢?如果能滿足,還會剩下多少?這樣一道問題本身來自學生喜歡的事物,借此來創建課堂情境,能夠極大程度地提高學生的興趣,讓課堂變得更活躍,也能夠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三、設置疑問,構建探索性情境
數學學科因為自身特點有著較強的難度,但是在難度背后也有著較強的趣味性。不同于其他學科的固定,數學往往呈現了更多的可能,而承載這些可能的則是各式各樣的問題。那么如何利用好這些問題,讓它變得更有趣,而不是更枯燥則至關重要了。對此,教師可以通過探索性的問題來構建情境,并將數學知識加入于探索性的問題當中,鼓勵學生去競爭、去合作、去思考。
例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玩一個偵探小游戲,班級里的每一位學生都是很厲害的小偵探,但現在有一個棘手的問題需要偵探們的幫助,同學們愿不愿意幫這個忙呢?這樣的問題一提出,學生們的熱情很快就會被調動起來。然后教師在將數學問題經過生活化與趣味化包裝后,以偵探問題的形勢呈現于學生面前。當前要保證問題具有一定的探索性。而在面對問題時,學生們可以“單打獨斗”、也可以與人合作,共同完成問題。可以發現,在這樣的問題包裝下,每一位學生都變得很有熱情,都希望自己能夠找打答案,那么課堂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情境教學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探究的過程中,教師可通過發揮多媒體的作用,豐富教學形式、理論結合實際,從生活中創建情境以及設置疑問,構建探索性情境等一系列方法來達到教學目的。意在從多個角度出發,針對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小學生的學習熱情,構建適合的場景,增添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學生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 張傳強. 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情景教學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淺談[J]. 祖國, 2016(19):228-228.
[2] 蔣曙芬. 淺談新課標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 才智(1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