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菊
摘 要:小學時期作為每個人成長過程中關鍵時期,該時期學生的生理、心理急劇發育,同時也是培養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但由于農村地區特殊的教育環境所影響,使得大部分小學生并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這對于學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為了改善當前這種現狀,幫助小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本文主要分析了當前農村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存在的問題,同時針對其出現的問題提出了幾點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發展策略
1 引言
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育就是要養成習慣”,小學階段作為人生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培養學生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好的行為習慣將會影響學生的終身。但由于農村地區諸多特殊條件所影響,絕大部分農村小學生并沒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作為農村小學教育工作者肩負著重要的責任,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要注重從小事做起,關注學生日常學習中的行為習慣,一旦有不好的習慣,教師要及時幫助學生加以改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促進農村小學生全面發展。
2 農村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存在的問題
2.1 家長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家庭教育作為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孩子的成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中家長文化素質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對孩子受教育程度產生較大的影響。根據相關數據調查顯示,目前農村學生家長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并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絕大部分家長處于中小學水平,并不具備先進的教育理念,無法對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提供重要的教育,致使部分學生的行為習慣沒有很好養成。例如,孩子在家寫作業的時候,家長不能夠進行正確的指導,當孩子和其他同學玩耍而不及時完成作業時,家長并不會采取相應的方法進行教育,而是簡單的責備幾句便草草了事,這對于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極為不利。
2.2 家長出外務工現象較為普遍
部分家長為了改善生活條件,不斷增加生活收入,選擇進城務工。雖然此部分家長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生活條件,但是卻疏忽了對孩子的教育,致使學生的學習成績難以提升,導致學生無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由于父母不能夠陪伴在孩子的左右,通常情況下主要由爺爺、奶奶、姥爺、姥姥負責照看孩子,他們對于孩子往往過于溺愛,缺乏對孩子進行約束,使得孩子在家中占據主導位置,難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沒有父母的監督和管理的情況下,這種不良的行為習慣進一步發展,最終將影響到人格的健康發展。
3 農村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發展策略
3.1 開展心理健康主題教育工作
要想保證農村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需要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學生可由專業教師向學生開展心理知識講座,尤其要關注學生因心理問題而造成的行為問題,并針對當前這一問題開展專題講座。例如,教師可根據當前學生之間關系而展開教育,青春期教育等講座,通過對學生進行講座,將會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同時,還需要注重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教師可在各個班級設置心理健康教育板報,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并通過校園廣播的方式向學生傳遞心理健康知識。
3.2 規范學生訓練,注重生活細節
在小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各種行為進行全面監督,并注重加以引導,同時也需要學生之間相互提醒。基于此,農村小學教師要結合當前實際情況,制定出科學合理的班級行為規范,在行為方面對小學生進行約束,幫助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行為規范制定過程中,教師盡可能的引導學生參與其中,多聽取學生的想法和建議,并且行為規范需要在教師的監督下實施。由于受到小學生年齡所限制,他們的行為習慣尚未成型,為了幫助小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則需要從細節方面做起。例如,教師可在教室內設定制定的垃圾點,學生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做到不隨地亂扔垃圾。在校園中行走時,如若看到垃圾,小學生要隨手將垃圾拾起來扔進指定的垃圾箱內,幫助小學生樹立良好的文明意識。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情況,有針對性的制定日常行為規范。同時還需要關注學生的言行舉止及課堂表現,針對學生的不良行為,教師要善于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并幫助學生及時加以改正。
3.3 從小抓起,從點滴做起
小學階段作為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教師要做好該時期的各項工作,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具體主要體現在:首先,教師在日常教育工作中,要善于觀察學生的具體行為舉止,一旦發現有不良行為,則需要及時與學生家長取得密切的聯系,邀請學生家長協助教師對孩子進行監督,將學生的不良行為及時改正,促進學生終身發展。其次,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從小抓起,從點滴做起。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應把握現實可行的特點,
3.4 營造培養氛圍,多方共同教育
良好的氛圍在特定的環境中能夠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良好的環境既包括學生方面,有包括家庭與社會方面。家庭環境對于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由于學生的絕大部分時間在家庭中度過,而家長的言行舉止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因此,學校要注重家庭教育的作用,應當加強與學生家長進行合作交流,家長要為孩子做好榜樣,家長要嚴格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綜上所述,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發展,對于學生未來人格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性意義。基于此情況下,小學教育工作者要給予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足夠的重視,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注重習慣的培養。但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需要漫長的過程,并非一蹴而成的,教師需要結合具體實際情況,教師善于從小事抓起,從點滴做起,規范學生訓練,注重生活細節,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進而促進學生人格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龍振揚.農村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對策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5(10) .
[2] 王馬金.農村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例談[J].關愛明天,2015(6).
[3] 陳志輝.用賢文化引領農村小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J].教育教學論壇,2015(18):268-269.
[4] 喬麗.試論農村小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J].陜西教育(教學版),2015(Z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