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芙蓉
摘 要: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是幼兒園課程改革重要的指導思想,對于幼兒長遠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教師如何將游戲貫穿幼兒的一日生活,又要怎樣更加有效的指導幼兒游戲的開展是至關重要的,也是我們必須實踐、研究的方向。
關鍵詞:游戲;幼兒行為;基本活動;指導
1 幼兒游戲的價值
1.1 游戲能促進幼兒體力發展
游戲能夠促進幼兒肌肉的發展如跳繩、老鷹捉小雞、鉆山洞、造皮球螞蟻搬豆等能夠促進幼兒體力的發展;而通過折紙、串珠、剪貼、捏橡皮泥等游戲,能促使幼兒手部肌肉得到訓練,精細動作也會越來越靈活。
1.2 游戲能促進幼兒智力的發展
游戲活動將使幼兒的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如幼兒用積木、雪花片搭建幼兒園,孩子們需要熟知幼兒園的整體構造,從進門的警衛室、晨檢室、辦公樓到教學樓和多媒體教室;從升旗的旗臺架到大型玩具、小型玩具;從廚房到玩沙玩水、健康小道;孩子把每一個角落都縮小、細化,并按一定的大小比例尋找合適的替代物搭建,都需要孩子在探索中注意、觀察、記憶、想象、思維的參與。
1.3 游戲能夠促進幼兒之間合作能力的發展
游戲中,孩子們會根據自己的喜愛和擅長來進行自主分工合作。有思維、有想法的孩子,他會成為主體,無形中引導著孩子們跟著他的思維進行活動,而動手能力強的孩子則帶動孩子分工實際操作,能力相對較弱的孩子會“隨波逐流”,或者“服從”安排進行配合活動。他們可以將整個游戲掌控在自己的范圍內,如:搭建“森林”動手能力強的孩子會先將紙筒做為“大樹”,把整個森林大的范圍和輪廓建好,然后部分孩子就根據他們的輪廓去“種植草坪”,“種花”,修建小道,有模有樣,分工明確,卻又統一規劃。
1.4 游戲能促進幼兒情感情緒的發展
(1)游戲可以豐富幼兒的情緒情感體驗。在角色游戲中幼兒可以通過游戲來體驗各種情緒情感,并可以學習表達和控制各種情緒。(2)游戲可以疏導孩子的消極情緒,情感宣泄,克服恐懼感。這點尤其體現在小班新生剛入園時段。(3)游戲可以發展幼兒的成就感和美感。幼兒在游戲中,擺脫外界壓力,享受充分自由,體驗行為的成就感,產生自豪感,增強信心,在游戲中感知美、體驗美、創造美。這一點我們在區域活動中經常能聽到孩子們為作品歡呼的聲音,這變是他們成功的喜悅感。
游戲與幼兒社會化發展密切相關,在游戲中,幼兒逐漸解除自我中心,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關心他人,認識并認同成人的社會角色,發展道德責任感,從而培養、提高社會適應能力。他們會有一些自發性游戲,模仿媽媽生產,新生兒誕生,會模仿成人開part的場景等。
2 幼兒一日活動中的游戲
2.1 生活環節中的游戲
在生活中應通過游戲手段促使孩子學習。如:喝水杯上貼上代表孩子的數字,可以進行序數的練習,讓孩子進行排序擺放等,喝水記錄,可以給孩子創設一面情景墻,以開火車或者爬樹的情境,解決孩子主動喝水的問題,間接了解了孩子一天的喝水情況;點心分流活動我們可以以開火車的形式分流進活動室,洗手游戲——大蘋果:我是一個大蘋果,小朋友們都愛我,請你先去洗洗手,要是手臟別碰我等,都能使孩子在游戲中愉快的完成活動。既不枯燥效果又好。
2.2 活動區中的自主游戲
孩子們在玩角色游戲的時候會模仿成人的行為,會在游戲時發現很多問題,譬如,看病沒有病人,大家都喜歡做醫生,沒人愿意當病人,病房里沒有床等,游戲后這些問題就會呈現出來。教師需要引導孩子如何豐富游戲情境,將不可能變成可能,將普通門診看病,變成所有幼兒都是醫生詢房,提供足夠的操作材料供幼兒自主選擇和創造,將所有娃娃變成病人,將鞋盒變成病床等,讓孩子在游戲中學習與發展。
2.3 過度環節的游戲
如:因為飲水間空間關系,孩子在喝水等待過程中教師可以創設游戲情境讓幼兒減少等待的時間,可以創設“可以玩的墻”“走迷宮”等游戲。
2.4 游戲化環境的創設
各個活動區之間既有分割,又有聯系,各個活動區之間具有相容性、互動性和相互轉換性。(這是我們這次園本課題的內容)
在創設活動區時,應該根據各類游戲活動的教育功能與特點來設置。設置應體現層次和漸進發展性,不斷更換游戲材料,設置應體現空間,因地制宜。整個環境應作為一個動態系統,實現整體優化,發揮整體效應。
3 教師在游戲指導中存在的問題
問題一:“蜻蜓點水式”的直接干預
如:孩子們在區域中時常會聽到一些孩子跑過來喊:“老師,誰誰誰,他把我的東西拿走了。”“老師,誰誰誰,他把我們搭好的東西推到了。”說完又跑回去跟那小朋友說:“哼,我已經告訴老師了。”這時候大多數老師會因為聽到這個叫喊聲直接對那孩子說:“你,快跟他們道歉,快把東西還給他們。”等。其實老師并沒有觀察到事件的整個過程,這個就是老師的直接干預。老師看似關于了幼兒的游戲,實際卻是在無意中把孩子們從游戲情境中給拽了出來,干擾了孩子們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問題二:“保姆式”的游戲介入
在幼兒游戲過程中,常常會有物品散亂的現象,于是老師就充當了“管理員”,一一的在后面跟著整理,無形中影響了孩子在游戲區內的活動。很多時候很有可能孩子在看似散亂的場面,有著自己活動的需要或者場景需要才會故意制造的現場。老師的這一行為又阻礙了幼兒自主整理行為的養成,導致幼兒處于游戲中的“被動狀態”。
參考文獻:
[1] 劉焱 《幼兒園游戲與指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邱學青 《學前兒童游戲》{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
[3]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