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鴻翎
摘 要:物理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不僅要求學生掌握課本知識,還要求學生能通過課本知識發散思維,培養創新意識,成為綜合素質發展的人才。在物理教學中融合科技創新教育是當前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推進新課改背景下傳統教育模式的改革。本文簡要的闡述了科技創新教育對于物理教學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物理教學中融合科技創新教育。
關鍵詞:物理教學;創新;自主
學校是為國家、為社會培養人才的搖籃,隨著國家經濟與科技的發展,創新型人才成為國家目前最需要的。物理作為一門相對于其他八門學科來說綜合性較強的學科,特別是剛開始接觸物理的中學物理,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然而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制約,學校多采用“填鴨式”教學形式,影響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創新意識的能力大大降低。因此在中學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培養創新意識,還能夠提升中學物理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一、在物理教學中融入科技創新教育的重要性
在學生的中學教育階段,物理對于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生通過學習和掌握物理知識,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接觸從未了解過科學知識的領域,進一步了解科學世界。將科技創新教育融入到中學物理教學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與思維能力,對傳統的教育模式進行改革,從而增加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創新教育還能加強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提高教學質量。所以,在物理教學中融入科技創新教育是符合新課改背景下的要求,也是符合當前社會發展趨勢的改革,為社會創造更多優良的創新人才。
二、如何在物理教學中融入科技創新教育
(一)從教材出發,認真鉆研教材,發現創新點
物理教材是物理教學過程中的基礎內容,要想獲得更高標準的教學質量,就要從基礎的課本教材出發,認真鉆研教材,重視教材中任何有創造性的因素,挖掘創新點。教學過程中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學習情況和思維方式,為學生創造不同的創造性思維氛圍。充分抓住和利用課本中能夠創新思維的知識點,再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以及學習環境,適當地針對創新因素進行延伸與拓展。
例如,在學習中學物理“電磁繼電器與自動控制”一課時,生活中人們常常會用到電磁繼電器,但是對于剛剛接觸物理不久的中學生來說,緊靠課本知識和教師的課堂講解還是很難理解它的工作原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像學生動態的展示電磁繼電器的工作原理,或者直接利用物理實驗室,讓學生近距離接觸并學習電磁繼電器的工作原理。這樣不僅能夠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能提高教學效率。
(二)充分利用物理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物理教學過程中除了課本以外,還有一項基本的配置——物理實驗室,很多物理知識都能從操作和觀察實驗而獲得,物理實驗也是學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實驗操作、觀察實物或模型、新媒體教學等動態教學手段,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的感受物理的魅力,并引導學生自己思考、自己動手,切身體會物理實驗過程,觀察并思考實驗過程中原理的產生以及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僅激發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例如,在學習中學物理“牛頓第一定律”一課時,教師授課的方式讓學生不能生動的理解物理規律的形成,影響到后面對這一定律深入的學習。教師通過演示“牛頓第一定律”,比如在一個表面光滑和表面粗糙的坡面上放置一輛小車,同時落下,讓學生觀察小車運行速度以及停下來的位置。實驗完畢后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小車在不同坡面有不同的速度,停下來的位置也有遠近的區別。這樣不僅形象的表達了物理規律,活躍了課堂氛圍,還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加深學生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最后教師再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識,讓學生意識到物理現象存在于我們生活的周圍,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三)積極開展物理課外活動,加快融入科技創新教育
豐富多彩的物理課外科技活動能夠起到提高學生觀察能力,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還能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推動可以創新教育融入到物理教學中。通過物理課外科技活動,讓學生接觸到課本中學習不到的知識,給學生創造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的機會,發散思維、創新意識,改變了學生對物理抽象的看法。
物理課外活動可以分為集體活動和個體活動,集體活動教師可以給學生分組,每個組布置一個任務,說明任務的具體要求和問題,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和討論完成老師布置的要求。個體活動是給學生布置一個共同的任務,引導學生去查閱資料、獨立實驗、觀察等,達到目標。
(四)脫離教材內容發散思維,培養創新能力
創新性思維需要學生能夠跳出課本知識,通過不同的方式也能得出結果。通過教師的引導,在學生已經完全掌握所需物理知識的前提下,教師提出合理的、跳出課本之外需要探索的實驗內容,并利用與之相關的一系列問題作為鋪墊,讓學生運用已經掌握的物理知識創新的解決問題。由于中學生還處于物理的初探階段,教師需要明確探索實驗的基本環節,規定實驗所需器材和基本操作內容,及時的處理學生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讓學生能在完全陌生的物理實驗過程中體驗到創新的樂趣。
例如,在學習中學物理“密度的應用”一課時,傳統的操作方法是運用量筒和天平測量固體的密度,操作通俗易懂但過于復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之前學過的知識“杠桿平衡條件”,簡化實驗過程,直接得出實驗結論。
總結
初中物理是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初探,物理本身就比較晦澀難懂,單純地依靠老師的講解很難讓學生完全掌握物理知識,也容易使得學生失去對物理學習的興趣。所以將科技創新教育融入到物理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很有必要的。教師引導學生從教材的基礎出發,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幫助學生生動地理解物理知識,并在理解的條件下脫離課本,創新解決問題的方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盧家儒.如何在物理教學中融合科技創新教育[C].教育教學研究--教育理論研究,2018(06).
[2]周海濱.中學物理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中學課程資源,2019(10).
[3]白軍發; 王紅霞.淺析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實施創新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