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是一門對邏輯思維能力要求高的學科,小學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初始時期,也是鍛煉學生變向思維能力的啟蒙階段。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階段中,學生正處于數學變向思維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變向思考能力能讓學生打破固化的思維模式,提高創新性思維能力,提升數學學科的核心素養。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模式和策略,注重對學生變向思維的培養,構建高效的變向思維能力培養教學體系。
關鍵詞:小學數學;變向思維;對策
隨著新課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標準和育人目標的轉變,課堂教學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在小學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仍然擺脫不了傳統教育的影響,“滿堂灌”的教學模式陳舊乏味,學生變向思維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和培養。重視學生數學變向思維的培養,能夠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之中,面對抽象化的數學問題,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促使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時,以多種角度去思考問題,分析和探究出最優解題方式,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今后中學的數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小學生的變向思維能力是數學學習的重要素養,教師的教學目標不應僅僅局限在數學知識的記憶和掌握,還要將變向思維的培養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努力構建高質量的小學數學教學課堂。
一、小學數學對學生變向思維培養的重要意義
變相思維實際上是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問題的能力,發散思維,不局限于慣性的思考模式,教師應運用多種策略和方法隨機應變,使問題迎刃而解。在小學數學課程教學中,學生的正向思維能力較強,但變向思維得不到有效的發展。注重培養的學生變向思維能力,能讓學生在面對問題缺乏思路時,靈活并自如地轉變思考問題的角度,讓其具有創造性地自主探究與解決數學問題,加強對小學生變向思維的培養,亦是提高創造性思維的關鍵。
新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維出現,不斷沖擊著傳統教育體系,注重學生學習素養的全方位發展。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是教學的中心,變向思維能力是學生數學學習必備的品質。學生變向思維能力得到有效的發展,能讓其不畏數學學習上的艱難險阻,不懼抽象化的數學難題,靈活運用數學知識積極創新、突破固化的思考模式,使其數學潛能得到充分的開發,數學能力、數學思想得到充分的發展。讓教師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禁錮,在教學實踐中注重學生變向思維能力的培養,給予學生充分地探索求新、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將新課程的標準和要求實質化。
二、培養小學生數學變向思維能力存在的問題
第一,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忽視變向思維的培養。小學生處于學習的基礎階段,知識的積累與學習經驗較少,理解能力不強,變向思維的培養較為困難。許多教師為了保證教學的進度,教學任務偏重于知識的講解和解題的技巧,缺乏變相思維培養的教學目標,學生的變向思維在課堂中得不到發展與培養。第二,缺乏變向思維培養的方法和策略。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教師的教學依稀存在傳統教學的影子,有些小學數學教師也認識到培養學生變向思維的重要性,但小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數學基礎較為薄弱,教學方法與策略發揮不了其教學效果;加上教師變向思維培養的教學經驗不足,其教學方法難以在實踐中優化和更新,難以把握教學進度與變向思維培養的平衡問題。
三、小學數學教學學生變向思維培養的有效對策
1.培養學生思維還原意識
在小學數學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教學內容的客觀規律出發,教學時要循序漸進,不可一味地灌輸知識,將變向思維的培養放到教學過程之中。教師知識的講解可分層次來教學,在每個層次上再設計相應的教學步驟,逐步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自主探究,提升他們自身的數學知識水平和層次。在學生數學知識的獲取與運用的實踐中,要根據正向思維引導反向思考,培養他們的知識還原意識。
比如,在進行三年級上冊的“長方形與正方形”的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對正方形與長方形的基本性質有著準確的理解,課后練習中的“四邊形有四個直角;四邊形的對邊相等”,教師可讓學生以正向思維判斷是否正確,當他們掌握基本知識之后,及時引導小學生反向思考“對邊相等的圖形一定是四邊形嗎?”等問題。通過正反引導的教學引導,學生可以對數學知識“正向分析”與“逆向思維”,在潛移默化中發展還原意識,在思維的拓展中推動變向思維的形成。
2. ?以逆向思維培養,帶動變向思維發展
(1)引導學生形成逆向聯想。數學知識有著符號化及抽象化的顯著特點,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偏重于學生公式符號的記憶,學生在數學計算的過程中,也不由自主地關注符號本身,知識意義內涵難以深入探究理解。小學生易于將相近的數學符號混淆,將數學知識、計算等機械聯系,無法將其靈活運用到實際的問題之中。數學學習的機械化,導致學生面對綜合性的數學問題,缺少逆向的思維,思路不清晰,阻礙了其多方面思考,難以培養變向思維能力,這一困境抑制著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發展。因而,小學數學教師注重引導學生的逆向分析問題的能力,引領學生運用逆向聯想理解與解決數學問題,將其融會貫通,從不同角度揭示數學問題的本質,拓展學生的思維,以逆向聯想,促進變向思維能力的發展。
(2)在計算中培養逆向思維。數學的邏輯思維性,其知識離不開數字的計算、符號公式的演變。由于數學學科的性質,小學生在面對符號抽象化的計算,易感到枯燥乏味;面對部分的知識難點,學習起來更是較為吃力,難以理解。所以,計算中的逆向思維也需要教師的重視,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可以通過多元化的計算課堂教學,創設趣味性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起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有效地提升教學效果,并能以逆向思維培養,帶動變向思維發展。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的“除法”這一教學內容中,教師對于除法公式:a÷b=c,教學時不應只是順向而行,通過聯系生活實際中的除法,讓學生得到充分的鍛煉,可引導他們探討其中的除法規律。教師從不同的思考角度出發,將除法公式反向思考:將a、b、c之間的關系轉變為乘法關系,即為a=b×c。在逆向思維的培養中,促進學生變向思維的萌芽。
3.加強活化訓練,防止思維固化
小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思維僵化與程式化是學習能力難以發展的原因之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并不缺少提醒學生積極自主思考的話語,但并沒有對學生進行思維發散的引導,以避免學生思維的固化。在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下,教師要求學生按部就班學習的教學模式,難以幫助學生打破思維僵化的制約,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興趣低下,知識探索的空間狹小,這就導致學生只會套用模式解題。面對此現狀,教師要防止學生數學思維僵化,加強思維的活躍度,轉變陳舊的教學方法和策略。習題的設計要以思維的鍛煉為主要出發點,進行逆向、變向等活化訓練。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教學內容中,可設計如下習題:(10)×
(48)=(12)×(40)=(15)×(32)=(16)×(30)=
480.在()里填上恰當的數字。通過習題的不斷轉化,幫助學生培養思維靈敏度的同時,也能讓教師達到培養學生變向思維的教學目的。
4.以逆向聯想為基礎,培養變向思維的靈活性
聯想性思維能夠幫助學生探究知識的本質,掌握其中的規律,對知識的變換有透徹的理解,也不是機械性的記憶。在教學中,給學生充分的聯想空間和時間是必要的,聯想機會的創設也不可或缺。學生在反復的聯想訓練中,隨著時間的沉淀以及思維的鍛煉,便能在實踐中產生跳躍思維,利于教學中變向思維的培養。
數學問題的解決并不受一種答案的局限,有時,學生可通過自身思考,探究出更優于答案的解析。作為現代教育中的數學教師,對數學學科的本質要有一個清晰準確的認識,并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巧妙地選取學生的習題,設置一些能夠一題多解的習題,引導學生變向思考。教師設置的教學習題不僅要有多種思維的解答,也要注意習題的科學合理性、層次性、梯度性,適應小學生學生變向思維發展的客觀規律,知識的承受范圍。一題多解在學生的潛意識中萌發,不斷地鍛煉數學運用的應變能力。教師能夠打破數學教學的定勢,引導學生對典型的數學問題進行多角度、全方位、有層次的分析,這樣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變向思考能力,同時也能夠讓學生感覺到數學的新鮮有趣,培養變向思維的靈活性。
結語
小學數學課程教學實踐中,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變向思維能力,不僅是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與標準,也是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之一。變向思維的培養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和探析,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變向思維的理念不可缺少。因此, 小學數學教師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變向思維,在教學實踐中積累經驗,讓學生多角度探究與分析問題,打破思維固化的思維模式,激發思維的靈活性,注重教學的高質量,提升學生數學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舒増火.新課改指導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思路探索[J].新校園(中旬刊),2017(5):127.
[2]王文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引導”策略及其實踐[J].新校園(上旬刊),2017(3):177.
[3]劉艷平.小學數學教學中逆向思維能力的培養[J].才智,2015(36):137.
[4]鄒權偉.注重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創新靈感培養[J].中國教育學刊,2017(7):104.
[5]趙燕霞.在小學數學解題中培養學生逆向思維能力[J].教書育人,2014(15):43-44.
作者簡介:黃尚彪(1968—),男,壯族,廣西田東人,一級教師,專科,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