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林江
福建省龍巖市農業技術推廣站
近幾年我國蔬菜產業發展勢頭良好,蔬菜產業的發展帶動了種植結構變化,蔬菜種植逐漸由數量型向效益型轉變,設施農業、無土栽培與有機蔬菜也順應市場的導向,在各大蔬菜種植區迅速發展。本文以番茄為例對其在大棚內有機立體基質栽培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
龍巖市地處福建省的西部,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山地多平地少,受地理因素的影響,連棟鋼架大棚發展相對受限,因此這里主要介紹單棟鋼架大棚的建設。
管材采用熱浸鍍鋅管,鍍層質量符合GB/T 13912 的規格要求,要求內外壁光潔、沒有漏鍍和氣泡。立柱方管外徑不少于60 mm×40 mm 或50 mm×50 mm,圓管外徑不少于60 mm,壁厚不少于2.0 mm,柱距不大于3 m。肩管方管外徑不少于40 mm×40 mm,圓管外徑不少于47 mm,壁厚不少于1.8 mm。拱管圓管外徑不少于32 mm,其中跨度6 m 的不少于25 mm;壁厚不少于1.5 mm。卡槽與連接件的表面都要進行熱浸鍍鋅處理,鍍層厚度不小于180 g/m2。
覆膜采用聚乙烯塑料薄膜,厚度不小于0.08 mm,防蟲網為25 目,遮陽網遮陽率為60%~70%。
大棚跨度以6~8 m 為宜,拱間距控制在0.7 m,頂高根據大棚跨度控制在2.6~3.2 m,跨度要和高度成正比,肩高控制在1.6 m 左右,長度根據地理條件可以靈活調整,一般控制在30~40 m。相鄰大棚之間要留出1.2~1.5 m 的空間距離。
基質的組成是有機無土栽培的關鍵,基質的營養成分和營養水平依其組成成分不同存在很大的差異。基質的種類很多,如草木灰、玉米秸稈、向日葵稈、椰子殼、甘蔗渣、鋸末、刨花、樹皮等屬于有機基質,而如蛭石、爐炭渣、細砂、珍珠巖等屬于無機基質。各地生產實踐中可以就地取材,根據當地情況選取方便獲取的幾類。有機番茄栽培基質可以選取鋸末、谷殼、菌棒、兔糞、煤渣、細砂,按照2∶2∶2∶2∶1∶1 的混合比例,通過噴濕、覆膜、露天漚制、發酵15~20 d 實現滅菌消毒,然后再按每1 m3加入草木灰500 kg,優質消毒雞糞20 kg,混合均勻后就可作為栽培基質填槽。
栽培槽可自制,也可購買成品。自制栽培槽分為簡易栽培槽和長久栽培槽2 種。簡易栽培槽使用的材料比較靈活,支架便于拆裝,易于更換場所,因地制宜,實用性強。長久栽培槽則比較固定,一般是用水泥、沙和鋼筋等預制而成,可以經年使用。番茄立體栽培生產實踐中搭建的栽培槽可以選擇水泥或鍍鋅管立柱,按照槽寬40~50 cm,離地30~45 cm,用尼龍編制布鋪成凹槽。
滴灌系統是水分和營養液的供給管網,有機營養無土栽培要求澆水緩慢,因此采用滴灌利于控制栽培基質的含水量和營養成分,減少養分流失和防止濕度忽高忽低而引發病害。布設管網可以選擇PVC 管,根據水源、地形,滴灌牽設主干管、支管、毛管,主管和支管鋪設在地下30 cm,防止踩踏也便于生產作業。毛管鋪設在立體栽培槽尼龍編織布的基質上方。
防蟲網和溫度、濕度計是大棚栽培的重要配備設施。防蟲網可以對蟲害進行有效的物理防治,以聚乙烯為主要原料,通過覆蓋在棚架上構建人工隔離屏障,將害蟲拒之網外,切斷成蟲繁殖途徑,有效控制各類害蟲,以及阻隔病毒病的傳播為害。
根據種植需求,如采收期、抗病性、單產、顏色等不同因素可以選擇相適宜品種。如吉麗101(A64),具有抗TY(番茄黃化卷葉病毒病)、TMV(煙草花葉病毒病)、葉霉病、葉斑病,單果質量250 g左右,可進行秋延、早春栽培等特性;冠群二號(A61),具有抗TY、TMV、枯萎病、黃萎病,可進行秋延、越冬、早春栽培等特性。目前市面上比較適宜華南地區種植的品種主要有紅硬果808 和澳洲強星301。紅硬果808 植株長勢強、早熟性好,果穗多、耐裂果、耐貯運,抗病性好,適宜秋、冬、春季種植;澳洲強星301 是澳洲親本組合一代雜交,特大果型特豐產品種,坐果率極高,采收期長,耐熱、耐寒性強,抗青枯病、病毒病。
篩選出顆粒飽滿、色澤好的種子,使用育苗盤和專用育苗基質進行種苗培育。育苗盤選用穴盤,市面上穴盤孔數有21、32、50、72、105 孔等規格,建議使用長×寬×高為53.2 cm×27.8 cm×5.0 cm 的50 孔育苗盤,這樣大小較為適宜,便于操作。育苗基質用腐熟曬干且碾細過篩的廄肥與未種植過同科作物的肥沃土按1∶3 的比例攪拌均勻,然后按每1 m3的土肥加入腐熟曬干篩選后的雞糞5 kg、草木灰125 kg混合均勻后填入育苗盤,就可以將經過浸種催芽的種子播入孔內。出苗前苗棚溫度控制在25~30℃,出苗后溫度要稍微下調,白天溫度控制在20~25℃,晚間10~15℃,并注意保持苗盤濕度,30~40 d,真葉長至4~5 片即可移植。
4.3.1 定植時間 早春栽培,育苗一般在11 月下旬12 月上旬,定植在翌年1 月中下旬至2 月上旬,采收期在4—6 月。秋延遲栽培,一般是6—7 月育苗,7—8 月定植,采收期在10—12 月。
4.3.2 定植要求 定植前可對大棚進行高溫悶棚消毒處理,以殺滅棚內表層土壤和空氣中的病菌。晴暖天氣時,將基質填入立體栽培槽后翻勻整平,澆水并讓水滲透。定植密度可以根據品種特性和自身生產需求,選擇單行或雙行種植,行距控制在35~40 cm、株距30~40 cm 為宜。
4.4.1 溫光管理 定植后4~5 d內不用通風,以提高棚內溫度,棚溫控制在30℃左右。緩苗后生長期,適溫控制,白天22~25℃,夜間10~15℃。第一穗果坐果時可適當提高棚內溫度,白天23~28℃,夜間12~16℃,開始著色后要加強通風防止棚溫過高影響著色。光照方面,可以通過布設草簾與遮陽網來調節光照時間和強度。
4.4.2 肥水管理 定植后4~5 d通過滴管系統澆水一次,之后1~2 d 澆一次水。澆水以基質濕透即可,不宜過量,避免基質里的養分隨水流失。定植3周后可追精制有基肥一次,之后每2 周追一次肥。坐果后可增加養分,1 周追肥一次,以提高坐果率和果品質量。
4.4.3 濕度管理 空氣濕度也是影響植株生長的一個重要因素,番茄定植后棚內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50%~60%比較適宜,空氣相對濕度大于65%時,不利于植株授粉,容易落花落果,降低坐果率。坐果后要降低空氣濕度、加強通風,防止高溫高濕對果實著色的不利影響。果實生長期的濕度控制在40%~50%較為適宜。
4.4.4 植株調整 定植后搭架、綁蔓,以牽引植株生長防止倒伏。整枝時摘除全部葉腋內的側枝,只保留主枝生長結果。植株長至6~8 片葉時吊蔓,側枝10~15 cm 時打杈,打杈時要選擇在晴朗天氣進行,利于傷口愈合。果實直徑2~3 cm 進行疏果,一般每穗留果4~5 個,每株留果3~4 層,這樣可以更好地分配光照、養分,確保果實品質。植株生長后期要及時摘除已采果穗下部的老葉、黃葉及病葉,減少養分消耗。
大棚立體基質栽培的病蟲害比較少,有機番茄病蟲害防治可采取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相結合的方式。農業防治方面,首先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抗病性強的品種,其次可用55~60℃的溫水浸種15 min 滅菌。物理防治主要是布設防蟲網、粘蟲板和誘蟲燈。生物防治則指用生物農藥對病蟲害進行防治。晚疫病可用氨基寡糖素、多抗霉素、寡雄腐霉菌、幾丁聚糖,葉霉病可用多抗霉素、春雷霉素,灰霉病可用丁子香酚,病毒病可用香菇多糖、氨基寡糖素、葡聚烯糖、幾丁聚糖,粉虱防治可用礦物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