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燁
摘 要:近年來幼兒園安全問題事件頻發,其突發性和多樣性讓人措手不及。網絡媒體的大肆報道,讓不少家長對幼兒的在園安全憂心忡忡,由此也引發了不少社會焦點問題。基于上述問題,也結合當前社會發展的背景,如何預防幼兒在園意外事故的發生成了幼兒園安全工作的重點。文章主要梳理了各層面幼兒園事故預防的途徑和策略,以防微杜漸,打造平安幼兒園。
關鍵詞:幼兒安全;事故預防;教師
一、幼兒層面——實操演練,構筑良好技防防線
(1)情境體驗,激發幼兒參與興趣。《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主,在游戲和生活中進行的。”教師要尊重幼兒的學習特點、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為幼兒創設真實或模擬的情境,讓幼兒在情境中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感知、理解、實踐安全教育的內容。如在自主游戲活動中,可以設立“熱鬧的馬路”游戲情境,為幼兒提供游戲汽車、交通信號燈、交通標志等,讓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遵守游戲規則,認識和了解一些常見的交通標志的實際意義。
(2)圖文結合,提升幼兒安全意識。在給幼兒創設安全環境的過程中,我們要倡導“以幼兒為本”的理念,充分調動幼兒的已有經驗和積極性,讓幼兒做安全環境中的小主人,用自己能夠看懂并理解的方式對環境進行主動創設。在班級環境和幼兒園戶外大環境中,教師可以運用談話、調查、投票并記錄的方式讓幼兒繪畫環境中的安全標記,張貼在明顯的位置,從而更好地提高幼兒的安全意識。
(3)兒歌鞏固,拓展幼兒安全常識。兒歌具有童真童趣、形象生動、節奏明快、易學易唱的特點,用朗朗上口的兒歌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讓幼兒理解相關的安全常識。如戶外晨練環節,幼兒在熱身運動結束后,教師就可以針對運動內容讓幼兒念一念安全兒歌,增強幼兒在活動中的安全意識。這能夠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強化幼兒的安全常識。
(4)安全演練,幫助幼兒掌握技能。實戰安全演練在幼兒園是十分必要的,演練能提高幼兒的應急意識和能力,讓幼兒掌握基本的應急逃生安全技能,增強幼兒的應急疏散能力和安全意識。如可以在幼兒園開展“防拐騙演練”“消防演練”“地震防災演練”等,通過開展全園性的實戰演練,讓幼兒不斷掌握技能、積累經驗,提高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
二、教師層面——做細做實,構筑堅實人防防線
(1)演練各項安全預案,讓預案更有操作性。“預防為主,安全第一”是幼兒園制定安全預案的主要目的,幼兒園可以分析、整理幼兒在園的傷害事故類別及成因,根據活動場地、活動時間、活動對象等整理幼兒在園傷害事故的類別。同時,利用個案分析等方法深入分析造成或有可能造成幼兒園傷害事故的成因,形成傷害事故類別預防制度與應急預案。制定預案能夠讓幼兒園上下形成聯動,及時、有序并且高效地應對可能發生的各種意外事故,如幼兒園可以制定防摔傷、防燙傷、防走失、防電火、防踩踏、防夾傷、防中毒、防脫臼、防撞傷、防異物吞入等安全預案。完善了制度,還要考慮教師工作的實際,對安全預案進行逐項演練,保證教師在工作中的有效執行,在演練的過程中不斷修正預案,讓預案更有效、更有操作性。
(2)研討安全教育問題,讓方法更有針對性。在平時的幼兒園一日活動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安全隱患,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同時,對發現的安全問題進行一定的梳理與研究,整理出具有共性的問題,采用共同反思、共同鉆研的方式開展問題式專題沙龍研討活動。如:如何幫助家長認識到安全平臺學習的重要性,樂意讓小朋友自己做平臺?如何高效有序地放學?在安全教育的過程中,要運用多種方法(如念兒歌、講故事、視聽結合及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通過共同研討達到開闊視野、豐富方法、解決問題的目的。
(3)分步實施安全課程,讓內容更有連續性。教師可梳理小中大班不同的安全教育活動,形成連貫的安全教育課程。如在小班開展安全教育活動時可以以幼兒為中心,先讓幼兒認識到保護自己身體的重要性。在小班上學期可以開展如“保護我們的大眼睛”“愛牙日”“手指兄弟”“我的身體”“嚼嚼碎、慢慢咽”“藥丸不是糖豆豆”等與身體器官相關的教育活動;到了小班下學期,可以慢慢拓展教育內容,與幼兒的生活相連接,開展如“紅綠燈、眨眼睛”“危險的小圓珠”“不隨便吃別人給的東西”等與幼兒生活相關的教育活動。通過分步實施安全教育課程及安全第一課、主題活動、生成活動、平臺教育、放學前一分鐘安全教育等活動,以保障幼兒在園能夠接觸到連續、全面、完整的安全教育內容。
(4)抓住一日生活環節,讓教育更有實效性。幼兒的一日生活各環節中蘊藏著安全教育的諸多細節,教師要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讓幼兒在各環節中養成良好的習慣,逐步強化幼兒的安全意識,培養幼兒的自覺行為。如在來園環節中關注幼兒的情緒,加強二次晨檢;在餐點環節中引導幼兒正確使用筷子;在午休環節加強巡視,引導幼兒保持正確的睡姿;在盥洗環節引導幼兒注意衛生間地面干濕情況,不追逐打鬧等。把握住一日生活環節中的隨機教育,能讓安全教育更具有實效性。
三、行政層面——常抓共管,構筑敏感心防防線
(1)風險管控全局化。幼兒園除了要制定安全預案,還需要對全園的安全風險點、危險源有全局的管控,制作整套安全預案的管理網絡圖和結構網絡圖,如用火安全、食品安全、用氣安全、用電安全、交通安全、校園護衛安全、校舍安全、體育玩具安全、財務防盜安全、自然災害、教工安全管理、校舍周邊安全、教師教學與幼兒活動安全等。幼兒園行政需要了解這些風險點的詳細位置、危險源、可能導致的事故類型、風險級別并制定相應的管控措施和安排管控責任人,只有做到對風險點的全局把控,才能做到心中有數、行中有度。
(2)安全學習周周化。幼兒園需和全園每一個崗位的教工簽訂一崗雙責安全責任目標書,幫助全體教工進一步明確自己的安全責任和要求,這是一種將安全責任落實到人的最基本的形式。此外,在工作中,幼兒園需進一步加強安全管理,提高教工安全意識。每月確定不同的主題學習內容,組織教工學習,具體根據幼兒園工作和在管理中發現的問題來定。
(3)安全檢查常態化。教工安全意識的提高,離不開園部行政常態化的檢查與反饋。幼兒園需要進一步細化行政分工和職責,結合校園安全風險管控平臺,每月對平臺羅列的項目進行逐項自查和檢查,提高全體教工的安全意識和警惕性。
(4)隱患排查時時化。幼兒園可以實行安全隱患獎勵機制,鼓勵教工在平時的帶班過程中積極主動發現安全隱患并上報。幼兒園對教師上報的安全隱患要及時上傳、登記、解決,做到“三步走”一氣呵成,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全園教工發現安全隱患和消滅隱患的積極性,從而為師幼營造安全的教育學習環境。
四、家長層面——共同關注,構筑常態物防防線
(1)精挑細選,謹把食品關。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幼兒接觸到的食品種類豐富、花樣繁多,各類顏色鮮艷的零食及重口味食品在商家的宣傳下不斷誘惑著家長和幼兒。但有一些不健康的零食中含有很多添加劑,會給幼兒的脾胃帶來很大的負擔,而且常吃零食可能會影響幼兒的正餐胃口,嚴重的可能導致營養不良,通過調查發現,家長對部分垃圾食品的防控比較放松,后期在幼兒的食品安全方面需要謹慎把握。
(2)事必躬親,嚴把藥品關。在幼兒用藥方面,藥品要放置在幼兒不能隨便拿到的位置,以免幼兒誤食。如果是幼兒生病帶藥來園的,家長需寫好《幼兒在園用藥登記表》,準確填寫幼兒的姓名、班級,以及藥品服用方法,由保健醫生檢查藥品的有效期及安全性并登記,統一進行喂藥。同時,在喂藥的時候還要與幼兒班內教師核對幼兒姓名、身體狀況,以防止用藥安全事故的發生。
(3)獨具慧眼,勤把物品關。家長在家中需教育幼兒不玩火、不玩電、不玩煤氣、不隨意拿尖銳的物品當玩具,檢查幼兒的玩具是否存在安全隱患。著名的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對兒童的敏感期行為進行了系統的觀察和研究,她歸納出了兒童的九個敏感期,其中就有幼兒的“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因此,在幼兒來園前,家長應仔細檢查幼兒的口袋,看看幼兒是否有帶一些細小尖銳的物品來園,如小顆粒物、玻璃珠、小石頭等,以免幼兒將這些東西放入口腔、鼻子、耳朵,發生意外事故。
五、社會層面——整合資源,構筑多元聯防防線
(1)資源整合,形成教育合力。幼兒園“事故預防”安全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幼兒園不僅需要加強自身的安全教育管理體制的建設,同時還應該整合教育行政部門、社區、家庭、社會媒體等多方資源,齊抓共管,合理利用資源,加強多元互動和合作,共同構建幼兒園安全教育管理的多方聯動,形成教育合力。
(2)協同配合,建立監督保障。 在幼兒園“事故預防”安全工作中,除了要加強資源的整合,還需要在各層面上加強監督保障。如教育行政層面,嚴格把握師德關;在家庭層面,加強家長的陪護與監管;在法律層面,條文清晰,樹立權威。由社會各界共同組成一張保護網,為幼兒的安全工作提供監督保障和援助支持。
居安思危,重在預防。最大的安全隱患是人的責任意識的缺失,預防是解決事故的最好辦法。幼兒園事故預防工作的實踐研究是保障幼兒自身安全的需要,是滿足幸福家庭期望的需要,也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更是基于園所良性發展的需要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需要。因此,應通過對幼兒園事故預防的研究,將幼兒生活的每一個環節進行細化、梳理,探索具有實踐性、操作性的預防措施,從而將幼兒的在園安全工作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袁藝文.幼兒園一日生活環節的幼兒安全教育策略[J].學子·理論版,2017(18):43.
[3]覃信芳.幼兒園安全工作常態化管理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學研究,2017(2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