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鴻飛
摘 要:本文在全球媒體發展的背景下詳細分析了一種游離在平面圖形設計、影像、動畫、純藝術之間的新媒體藝術形式—運動圖形設計的特征、設計手法,論證了運動圖形這種“運動的平面設計”在新媒體時代的傳播優勢。
關鍵詞:平面 動畫 結合
平面語言是二維空間中符號、造型、色彩等所傳達的信息和情感,它最終通過創作者運用造型語言與視覺藝術元素組成的原畫造型來傳達影片的信息。影視動畫原畫設計中,創作人員把具象的視覺元素化、平面化、符號化并賦予其情感。在原畫設計中,二維藝術視覺元素作為造型信息的重要載體,它必備的是外在特征和精神特征的統一:在具備外在特征,如造型、符號、色彩等。還需賦予其精神特征,如時間特征、地域特征、社會習俗、審美特征等。創作者通過藝術加工設計出一個有血有肉的形象,呈現在動畫中。在創作者對動畫中造型符號進行組合時,并不是隨意進行的,往往需要帶有一定的目的,將影片所要表達的情感表達給觀眾。波蘭動畫大師瑞斯薩德在控訴納粹侵略迫害的動畫影片《控訴》中,運用了昏暗的燈光、閃爍的光源、灰色的背景、對比強烈的光影造型來營造整個影片灰暗、緊張、凝重的氣氛。杰茲·庫俠的動畫作品《歸來》《在陰影中》《游行》等,皆以非常硬的平面線條和強烈的光影對比作為影片的風格,用簡單的線條塑造造型,加以真實的場景和特效,給人以充滿想象力和激情的視覺感受。這些手法就是運用平面語言對動畫進行創作加工的過程。
在影視動畫原畫設計中,根據不同的需求,對角色造型內在和外在的特征運用平面語言進行創作,動畫創作者必須充分的照顧到動畫的風格特點和精神內涵,這樣才能使影片所表達的信息充分的傳達出去。創作者通過平面化語言對具象信息、抽象信息進行藝術加工,使之成為具有文化藝術內涵的動畫作品,這就是原畫設計中平面語言應用的原理。
1 運動圖形設計發展的起源
長久以來,圖形設計師一直探索二維平面設計中如何展現運動與時間線的概念。現代設計逐步向交互技術、動態設計等方向發展。在動態設計的發展中產生了一種產生了一種與傳統動畫片大相徑庭的新的動態視覺藝術形式:它不是逐幀動畫,而是一種游離在平面圖形設計、影像、動畫、純藝術之間的新媒體藝術形式??傊?,它作為一種新興的、直觀的藝術形式,越來越受到全球各類媒體的關注,現今中央電視臺也大量了使用了這種藝術形式,它就是——運動圖形設計。
2 運動圖形設計應用現狀
如今,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設計已經進入數字化可視化的時代。第一代電子計算機最初用于戰爭中精確計算并繪制出“射擊圖表”到后來各種設計軟件出現在計算機上,這便給設計的數字化提供了機會。類似Adobe After Effect的特效軟件的問世便給平面元素的動態化提供了有利的技術支持。再加以人們已不滿足于靜態的平面設計,運動圖形設計(Motion Graphic Design)便應運而生,并且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越發親密,走在大街上,進入商店,拿出手機,打開電視、電腦等等各種大大小小的電子屏幕上無不存在運動圖形設計的身影——商業廣告、MTV、電影電視片頭片尾、電視欄目包裝、網站等等關于動態影像的設計。在早期運動圖形設計與動畫的一個較為明顯的差別為運動圖形設計中稍有角色動畫出現,因為當時的運動圖形設計師多為平面設計類的設計師直接轉型而來的,角色動畫是其軟肋。但在如今運動圖形設計與我們傳統印象中的動畫的界限越發模糊,開始出現有大量角色出現的運動圖形設計作品。
如在筆者設計的作品中,結合河洛地區豐富的傳統文化符號,如河圖洛書、絲路起點、龍門石窟、唐三彩等設計了大量了運動圖形作品。新媒體是現代社會的主要媒體傳播手段,代表時代發展的方向和需求。因此,引入河洛地區傳統文化符號并對其進行運動圖形設計能使新動畫作品別具一格,不僅可以提高設計質量,大大的提高傳播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更好的傳承優秀文化。從河洛地區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兼收并蓄,河洛文化符號在設計中的創新應用,可以從根本上提升新媒體設計的民族特色,進而利用新媒體傳播我國河洛文化精神與內涵,在世界文化中彰顯我國歷史文化的獨特魅力。
既然運動圖形設計可以借鑒動畫的元素,那么動畫也可以借鑒運動圖形設計中的優勢來彌補傳統動畫中抽象表達部分的不足之處,為傳統動畫的表達錦上添花。
3 運動圖形設計的發展方向
說到運動圖形設計就不得不說到信息圖,信息圖是一個合成詞,由信息和圖形兩個詞組成,他也被稱為信息圖形(Info graphics或Information Graphics)。據說,信息圖最初適用于媒體機構上,報紙及新聞類雜志的設計部將其稱為圖解新聞。不管人們怎么稱呼,他都是一個相對小眾的詞。
針對內容復雜、難以形象表達的信息,先進行充分理解、系統梳理,再是其視覺化,通過圖形簡單清晰的向讀者呈現出來,這種圖就叫做信息圖。原來是很難用語言來表達的信息,通過信息圖的設計制作,因此很容易理解說明,這是信息設計的目標和理想。制作信息圖的幾大要點便是,奪人眼球、簡單明了、精準、方便閱讀、以圖達意、少用文字。從以上幾點我們可以看出,信息圖制作的過程就是使信息可視化的過程。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人們已淹沒在信息的海洋,各種新聞,社會化媒體等讓這種“快餐文化”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滿屏的文字,讓人看著眼花繚亂。顯然我們停留在一條信息上的時間越發短暫。一條動輒上千字數的信息很難吸引讀者去從頭到尾去讀下去,那么信息圖的出現便是一個很好地解決方案。這是為什么呢?醫學研究證明,對于視覺的處理占用人類大腦信息處理的一多半,幾乎半個大腦是直接或間接用來處理視覺信息。我們在閱讀的文字信息的時候大腦其實是在進行一個信息可視化的過程,根據人分析數據的能力不同得到的信息的能力便不同,那么信息圖的出現,便省去了我們大腦把抽象的文字轉換成圖形的過程,再其次,圖形相對純文字的形式更加新穎,人類習慣于忽視常見的事物,重點去關注新奇的事物。人們自然偏好于運動圖形這種更加快速獲取信息的方式。
但是在面臨復雜龐大的信息時,僅僅用一張或幾張靜態的信息圖去表達會顯得非常吃力,即使費時費力做出來了,那么當讀者面對這一堆信息時是否愿意一一看完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們的內在需求的帶動下,人們開始使用“動態的信息圖”去傳達信息,加之聲效與動態的結合使信息的傳達更加生動。運動圖形設計便自然而然的走入了人們的生活當中。運動圖形設計是一種數字設計領域的新興藝術,從商業角度來看,以傳達信息為主,當然,也有部分實驗動畫并不是以傳達信息為目的的,如漢斯·李希特Hans Richter(1888-1976)在1919年創作的《序曲》以及在1920年創作的《賦格曲》(Fugue)動畫作品就是在探尋音樂節奏與視覺語言的配合關系。又如維京·艾格凌Viking Eggeling(1880-1925)在1923年與艾爾納·奈瑪玉(Erna Niemayer)共同合作完成的《對角線交響樂》(Symphonie Diagonale)也是如此,都是對運動圖形與音樂結合的很好探索。
在上世紀50年代,運動圖形設計開始出現在電影的片頭設計中,在當時并沒有數字化的制作手段,制作起來費時費力,但在當時效果很好,原本人們很少一看的片頭字幕一下子變得吸引人起來,這在當時算是一個不小的影響。隨著科技的發展運動圖形設計才漸漸的普及到我們的生活中來。 出現了一些優秀的二維軟件(如Adobe Illustrator、Adobe Flash)、三維軟件(如CINEMA 4D、Maya、3D Studio Max)和特效軟件(如Adobe After Effects)以及視頻拍攝輔助,大大豐富了運動圖形設計的表現形式和藝術內涵。
4 結語
當前,運動圖形設計的主要播放媒介和需求在電影電視和網絡領域。電視欄目包裝,電影電視的片頭片尾,網絡數字營銷,新聞熱點話題,網站,電子游戲,軟件的交互界面等。甚至也出現在了少數個性的招聘簡歷當中,這樣的招聘簡歷不僅能讓用人單位眼前一亮,并能迅速得知應聘者的個人能力水平。運動圖形通過其自身豐富的平面圖形構成形式、鮮明的色彩,更好的達到了傳播信息、教育、娛樂的目的,它是新媒體時代最具時代特征的藝術形式。
參考文獻:
[1] 柳冠中.設計文化論[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2] 佟婷.動畫藝術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