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程性習作課程是以“學生個性化習作”為目標,把“功能化的閱讀活動”、“主題化的實踐活動”和“個性化的表達活動”三者作為一個習作的全過程來整體構建。具體說來過程性小學語文習作課程是以語文實踐活動為載體,從實踐的內容出發通過生活體驗獲取經驗,閱讀相關文學文本,獲取作者的間接經驗,使閱讀、習作和實踐體驗三者融為一體的課程,它是對國家語文課程的二度開發,以教材單元主題為牽動,整合了單元課內外的閱讀、生活實踐和習作。
在過程性小學語文習作課程中,實踐體驗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實踐體驗可以是教師引導學生有目的地進行實踐活動,也可以是學生在習作過程中反思與回顧自己之前的實踐與體驗,實踐是習作的源泉與不竭動力,只有深入體會實踐才能寫出好的習作,習作是實踐基礎上的真實表達,同時也使得實踐意義更清晰、內涵更豐富、體會更深刻,習作是實踐的升華。
1 “實踐體驗”過程性習作課的內涵
“實踐體驗”過程習作課指的是立足于生活的習作課。在這一類型的習作課上學生帶著目的體驗生活,以豐厚的生活作為習作的素材。“實踐體驗”過程習作課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動觀察實踐、積累體驗、發現生活的習慣,將真實體驗轉換為具有濃厚生活氣息的習作。
習作本身源于生活,“實踐體驗”過程習作課沖破了習作與生活之間的障礙,擴大了課堂習作的范圍,學生以自己真實的實踐體驗為描述對象進行習作,并從實踐體驗中攝取“養料”,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2 “實踐體驗”過程性習作課的基本結構
2.1 確定觀察對象
在“實踐體驗”過程習作課中,教師與學生首先要明確本次實踐的對象。在“實踐體驗”過程性習作課上,觀察體驗的主體首先確定觀察對象的類別,是事還是物,是物中的植物、動物、景物、建筑物、人物等等。這對于后續制定觀察體驗方案打下基礎。在確定觀察對象之后,學生可以有意識地按照觀察對象的不同尋找有效的觀察方法。比如說“傳統節日”這一習作主題,學生就要通過自己的已知與資料的查找,確定“傳統節日”的意思,知曉我國傳統節日都有哪些,別人在介紹一個傳統節日時都有哪些內容。
2.2 明確觀察目的
習作的要求不同,觀察的對象也不同,觀察的目的和側重點也會不同。根據習作的要求,我們要引導學生帶著目的去觀察。在觀察前,應先明確觀察的對象、闡明觀察的目的,按照習作的要求,引導學生有的放矢地去觀察。比如,寫想象類的習作,在想象之前要明確觀察的重點是典型物品的外形和特點,然后再根據最有特點的部分進行想象。
教師學生提出觀察的任務必須清晰,同時要考慮觀察的具體步驟等,如果觀察目的不明確,學生的腦子里就會一片茫然;盡管作文之前布置學生觀察要寫的事物,結果寫的時候照樣什么都寫不出來。例如進行“那次真好玩兒”的觀察的目的是要突出游戲的有趣,小伙伴們玩耍時的快樂,怎么突出呢?這就要求教師指導學生觀察清楚小伙伴們的動作、神態、語言。如果學生不能細致觀察,教師可以提供觀察的線索,可以提示學生,首先要觀察同學們看到游戲道具時的第一反應是什么,接著觀察同學們游戲時手、腳分別起什么作用,他們在做這些事情時的表情是怎樣的?然后觀察旁觀者的動作、語言,看看他們的身上有沒有能反應游戲的“有趣”。這樣學生才能有自己的發現,才會言之有物,而且寫出來的習作才有自己的特色。
2.3 制定觀察方案
2.3.1 制定實踐任務單
在實踐之前最重要的是根據習作內容與要求確定不同的實踐體驗內容,所以首先需要學生制定合理有效的實踐任務單,使活動目標明確、過程合理。而不同的文體,不同的題材,確定的實踐內容也隨之不同。比如寫人的文章,《我給X畫張相》《身邊有特點的人》我們要抓住人物的特點來觀察,抓住典型的事例來觀察,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觀察其特點呢,哪些事件才是典型事件呢?
大家進行頭腦風暴,一起思考,如果我們向他人介紹你熟悉的人物,我們要了解這個人的哪些特征呢?學生通過這樣的自主思考,設計任務單。
2.3.2 交流完善任務單
在學生自主思考、設計任務單后,在小組內交流各自的思考結果。在一人發言的同時,其他人修改、補充自己的任務單表頭設計,等到小組內所有人都交流完畢以后,大家圍繞以下幾點進行討論并闡述理由:
(1)合理性:是否符合習作的要求
(2)可行性:能否在實際的觀察、體驗中實施
(3)全面性:是否能全面地達成習作要求
2.3.3 修改完成任務單
在小組交流后,每組派一名代表在全班進行交流,對于不能確定的內容,在教師的引領下達成共識。交流的過程中同樣遵循小組討論的原則,最后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下,完成任務單。
2.4 觀察體驗并記錄
2.4.1 自主觀察? 填寫記錄單
制定好任務單后,學生在任務單的指導下親自實踐、觀察,并按任務單上的內容進行記錄,把觀察過程中的感受逐一記錄下來。比如在寫《我的植物朋友》時,學生就可以按下面要求進行觀察、記錄。
2.4.2 討論交流? 豐富記錄單
學生在自主觀察、自主記錄完成以后,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所得,小組成員之間在交流的過程中,互相補充,逐漸完善自己的學習單,豐富自己的觀察、記錄的內容。對于難以確定的部分,由組長進行記錄,在全班進行交流、討論,在老師的引領下,學生確定自己寫作的內容。
2.5 自主習作構思
這一環節主要是課后完成,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觀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學生在觀察了生活、觀察了社會、觀察了大自然、觀察了周圍的人們,獲得了直接的生活體驗、情感體驗之后,運用閱讀后獲取的語言樣式、篇章邏輯等方法,嘗試著構思自己的習作。對自己記憶中的生活體驗進行語言加工。此時的習作,是基于學生自主觀察和材料收集后的表達,是學生走過了閱讀與觀察后的個性化表達。這樣主體為了表達的需要開始自覺地把“讀—行—寫”有意識地關聯了起來,形成了個體習作的第一個過程。
3 “實踐體驗”過程性習作課的策略
3.1 實踐體驗,激發興趣
為了使學生能夠對習作充滿興趣,并能夠在習作道路上走的扎實,教師在進行習作教學的過程中首要完成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觀察、體驗的能力。只有當學生具備了細致觀察周邊事物,深入地實踐體驗的能力以后,學生才能夠豐富自身的習作內容,并避免寫作內容出現假大空的現象。小學生生活經驗缺乏,但是對世界充滿好奇心。語文習作教學要充分保護學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進一步激發學生探尋世界的興趣,引導他們從生活中學習知識,并且運用課堂上學習到的習作技巧,將生活中的見聞記錄下來。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采用口語交流方式,讓學生將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與同學們互相交流。口語交流的過程,就是促使學生融入生活并將生活化內容形成口語表達的過程,也是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探索靈感的過程。體驗生活激發興趣,利用生活中對事物的觀察,積極引導并提升學生對事物的興趣度,喚起學生對事物的習作意識,進而促進學生的寫作及動筆能力,為學生的書面表達、習作等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2 積累素材,豐富內涵
在生活實踐中指導學生積累作文材料。積累的材料應該是廣泛的,多種多樣的。特別是做到有意積累。有意積累就是從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把有關的材料記錄下來。這要求學生用腦、用心在活動中進行積累、記錄,同時養成思考的習慣。
家庭是小學生主要的生活環境,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生活中到處都是習作素材,家長要善于觀察和利用身邊的環境,引導學生在家庭生活中積累素材,提升學生對素材的分辨及認知能力,家庭生活中的素材積累已成為小學生語文習作教學的主要內容。
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校活動和社會活動,拓寬視野、增強社會實踐能力、豐富生活體驗、增加情感積累。如引導學生參與春游、參觀博物館、文化館等學校組織的活動,增長見識,積累素材,體會活動中與同學們、老師在校外互動的感受,豐富情感;積極參與社區、社會化機構組織的社會活動,如走進敬老院、小小志愿者、植樹節等活動,增強融入社會能力,拓展學生的視野,積累更多的習作素材。
王琦課題項目: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立項課題“基于‘讀-行-寫一體化的小學語文專題實踐活動研究“(課題編號:CBDB17118)
參考文獻:
[1] 王健.精準知識:習作教學中從生產到生成[J].江西教育,2019(15):47.
[2] 鄭鎮.探究學習——習作教學的有效工具[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8(09):35-37.
[3] 李思楠.淺談過程性習作教學的應用[J].漢字文化,2019(24):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