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士鵬
很多時候,我們在網絡上面紅耳赤地爭論,其實并不是為了爭出個理來。
前些日子,在群里有人炫耀道,《小說選刊》《意林》《故事會》他都發過了,頗有些王婆賣瓜之態,自賣自夸完后,話鋒一轉,抱怨在小縣城里沒人看得起他,于是總結道,文學不值幾個錢,“寫詩有用嗎?窮一輩子,讓人笑話一輩子?”還說,他準備寫網文,“純文學沒意思”。
不出意外,這番叫囂成功掀起了群友的怒火,一番爭論也就鋪展開來。
網絡上的爭論很有意思,因為它往往不是為了爭出真相,而是為了滿足勝負欲。當兩個人的意氣都被引動時,爭論就成了一種催化劑,附帶著令人上癮的麻醉感,讓人在唇槍舌戰中,同時沉浸在憤怒與激情中——它讓人的理智變得萎縮,不計后果,不顧矜持,悍然出擊;卻保留了思考的能力,靈感橫溢,口若懸河,迅速刷屏;而它讓人的感性又變得極為旺盛,于是風助火勢,怒火直達沸點,手上所有的事都先放下來,一定要“懟”得他丟盔棄甲,落荒而逃。
既然不是為了真理,那自然各種手段齊出,不必講究“對事不對人”。不久,就有人爆出,他是花錢進了寫作班,請別人幫忙修改、推薦才能發表。“原來如此”,恍然大悟的同時,一股乏味感也瞬間席卷而來。
這樣的爭論經常發生。它由情緒引發,在情緒中發展,卻不能在情緒中結束。因為無論最后誰贏誰輸,雙方都是被意氣支配,在情緒中發酵的人,即使已經結束,肚子里也有滿滿的郁氣,很容易就讓半天的心情灰頭土臉。
當然,這種爭論還是和理沾邊的,有些爭論則像任性的孩子一樣,蠻不講理。
有人總結過這樣一個循環,你和他談道德,他跟你講法律;你跟他講法律,他跟你講人情。他必然不會和你在同一個維度里爭論,這樣他才能立于不敗之地。但同時,這樣的爭論就失去了意義,只剩下口舌之快。
面對這種人,置之不理是最好的應對之道。因為你如果和他爭論,就必須要把你的水準降低到他的層次中去,而一旦被卷進了他的胡攪蠻纏的旋渦,那你就很難脫身了。因為他們往往在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中積累了大量經驗,練就一張利嘴,能比你更快地爬上制高點,然后把腳面朝向你,使勁地蹬。而如果他們像個斗牛一樣,以誓不罷休的姿態沖過來,屏蔽或者拉黑是最簡單的制勝法寶。
此外,還有一種爭論,它的出發點則是“想當然”。今年汛情嚴重,網上出現了大量水利術語,比如百年一遇,萬年一遇等。很多人都以為是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或者只從字面意思去理解,于是嘲笑專家學者道,“萬年一遇,多么可笑”。實際上這是從統計學的角度定義的洪水發生的概率。這本是網上一搜就可知道的答案,甚至有人已經告訴了他們,但他們卻不聽,繼續陷入自己的臆想,仿佛自己想的才是真理一般。
其實對他們而言,事實與真理如何并不重要,“不吐不快”才是目的。而與這種人爭論,自然也是對牛彈琴。
這些爭論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缺乏謙遜的姿態。或許,在生活中我們有各種各樣的性格,有不同的身份、背景、學歷等,但在網上,我們只有一個網名。曾聽過這樣一句話:“我接受指點,但不接受指指點點。”在現實中,我們以禮待人,含笑奕奕,令人如沐春風,為什么到網上,玫瑰花就收起了花朵,只露出刺了呢?
我想,如果所有的爭論都能出自并回歸理性、保持克制,那么網絡泥沙俱下的生態就能得到修復,再沖浪時,我們應會感到清風拂面,如若春天常駐人間,那該是一樁何等的美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