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勝
摘 要:職業學院與其他類型高校相比,其人才培養方向有較大不同,職業院校更注重培養技能型人才,注重學生的技能應用能力,使得學生的能力更加滿足社會需求,也就是說職業學院中的學生對就業的關注意識較高,對學生的整體素質要求也就隨之增高。美術教育在當前職業學院學生的整體素質教育中占據重要位置。本文就職業學院美術教育進行討論。
關鍵詞:職業學院 美術教育 探索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當前的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量較大,但同時對人才質量的要求也較高。當前社會中各類高校云集,對社會的人才輸出數量充足,此時職業學院的優點不再突出。由于職業院校注重學生的技能性及應用性,而當前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要遠高于應用型人才。所以當前的職業學院開始注重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美術教育在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中占據重要位置,而當前職業學院美術教育還存在一定問題。本文就當前職業學院美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并就此問題提出相應實踐建議。
一、職業學院美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觀念落后
當前大部分的職業學院美術教育過程中呈現出教育觀念落后的情況。在高職院校美術教育中,大部分教師對傳統的美術教育觀念執著,導致美術教育長久以來缺乏突破性,學生在美術教育過程中并不能獲取到有用的知識。另外,由于高職學院對學生技能性培養的執著性,許多高職學院對學生的美術教育培養也更加注重技能性,從而造成美術教育過程中的美術知識基礎缺失,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美術教育來說是極為不利的,無法滿足學生的全面素質提升要求。
(二)專業設置不合理
在當前的高職院校美術教育中,普遍存在專業設置不合理的情況。由于美術教育在不同專業學生中需要進行學習的知識不盡相同,所以職業學院美術教育的專業設置應該存在區別。但實際情況是當前的大多數職業學院美術教育中,不同專業的課程安排相同,不具備針對性,無法滿足一部分學生的學習需求,對另一部分學生來講知識內容又存在過多而無法消化的情況,這樣的情況首先來講是對學生的不負責,學生無法得到適當的知識內容,同時也是對教育資源的嚴重浪費。
(三)教學模式單一
在當前的高職學院美術教育中,通常教學模式呈現統一化,也就是教師通過對課本的解讀向學生進行知識輸送,但這樣的教學方法很明顯存在缺陷。由于美術教育不僅僅是理論知識,教師僅進行理論知識教學容易導致學生無法構建具體的美術知識,學生無法在課本中理解美術教育課程的深刻內涵,且由于一味研究課本內容,導致學生對美術教育課堂無法產生學習興趣,致使教學效率降低,學生無法獲取相應的知識,導致高職學院美術教育課程無法完成提升學生全面素質的教學目標 。
二、職業學院美術教育中的實踐策略
(一)更新轉換美術教學概念
這一點在當前的高職學院美術教育過程中十分重要。首先學院在進行教師招聘時,可選擇對專業技能強、教學理念新的現代化教師人才,以改變當前高職院校中美術教育陳舊落后的教育理念。另外在教學過程中,可積極引導學生對現代美術作品進行賞析學習,通過對現代美術作品的鑒賞,增強美術教育的現代感,降低美術教育中對傳統美術觀念的執著,確保高職院校美術教育能夠跟隨時代的腳步,也更加符合當前高職學院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育理念。
(二)專業課程設置與實際相結合
在專業課程設置中,高職學院應注意對不同專業學生進行不同程度的美術知識教育。如藝術類專業可增加美術教育課程數量,以便深入教學,其他專業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課程數量降低等安排。另外專業課程設置還需注意與社會實際情況接軌,在教學過程中常出現學生對美術教育不重視的情況,教師可通過對社會中美術教育的重要性講解,幫助學生建立重視心理,增強美術教育課程的教學效率 。
(三)改變美術教育模式
我國推動素質教育改革已有多年,對于傳統應試教育模式下的“填鴨式”教學方法早已棄之不用。然而當前的高職學院美術教育課程中,依舊存在“填鴨式”教學方法,學生在課堂中無法按照自身需求進行學習,失去了在課堂中的主導位置,不符合素質教育改革中提到的以學生為課堂主導的目標要求。所以在當前的高職學院美術教育中,應注意改變美術教育教學方式,運用靈活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獲取美術教育知識,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能力。
三、結語
現今的高職學院美術教育是十分受重視的,然而由于許多特定情況,高職學院美術教育效果一直沒有得到有效提高,對高職學院全面素質型人才的培養造成了較大影響。現今探索出相應的解決辦法,高職學院美術教育有望突破,高職學院學生的發展也將更進一步。
參考文獻
[1]高東梅.高職院校“工作室模式”人才培養實踐探索——以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美術教育專業為例[J].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2(06):53—56.
[2]董鵬志.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教學存在的問題與改革建議——以扎蘭屯職業學院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19(15):198—199.
[3]金潔.探析高職院校公共美術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優化策略——以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18(1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