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覺珵 李艾鑫
一段時間以來,美國一些政客和媒體不遺余力地炮制所謂“中國霸權論”“中國威脅論”,以此鼓吹對中國采取新的戰略。對此,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委員、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原院長季志業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美國一些人將西方幾百年來“國強必霸”的理論強加于中國身上,無異于“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這位資深國際問題專家在采訪中表示,歷史上,一旦有別國的經濟總量接近美國的2/3,美國必然會出手打壓,蘇聯與日本就是例子,尤其是美國對后者采取的一些政策,與如今針對中國的手段如出一轍。
上世紀80年代,美國對索尼、東芝等日本公司,以侵犯美國知識產權為由發起“301調查”,迫使日本簽訂《廣場協議》。“雖然國際上對這件事有不同看法,但事實證明,美國的舉動迫使日本經濟近20年基本沒有增長”,季志業說,到2019年,中國經濟總量已經是美國的66%,美國對中國出手已經是必然。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為了提出新的對華戰略,美國需要給中國‘扣帽子,甚至‘霸權這樣的帽子已經不夠,還需要‘軍事威脅‘科技威脅‘制度威脅等種種借口來為自己的對華新戰略辯護”,季志業表示,自2017年特朗普上臺以來,美國政府相繼發布《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國防戰略報告》等政策文件。其中,《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將中國視為主要對手、競爭者、修正主義國家。而在《國防戰略報告》中,美國將大國競爭作為首要關切,反恐不再成為重點,即將中俄明確為美國的長期競爭者。
“透過上述事實,可以看到美國已經形成一套新的對華戰略。而美國對中國的種種不實之詞,正是服務于這一對華新戰略。”季志業總結道。
對于一些人擔憂中國的成功及發展模式會對西方制度造成沖擊,季志業說,西方普遍認為,他們幾百年來形成的這套制度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尤其是在冷戰結束后。美國曾對中國采取接觸加遏制的政策,很大程度上也是希望中國的政治制度會自我改變,“這是他們
的如意算盤”。然而,改革開放40多年來,尤其是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積極參與全球化進程,并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化道路,中國不僅沒有垮,反而越來越強。
中國的實踐讓世界認識到,中國的發展模式可以成功。但中國的成功并不意味著中國試圖輸出自己的模式。季志業以自身在亞非多國的見聞為例稱,很多國家對中國模式很感興趣,但他們并不照搬,只是認為中國的很多政策和做法值得參考。即便如此,已經令西方強烈不安,因此有人不斷鼓吹所謂“中國在推廣自己的制度模式”。
季志業解釋說,西方在歷史上就利用強權政治,屢屢將自己的規則和制度強加于人。二戰后,美國正是通過推行自己的制度規則、意識形態,維持霸權地位。在西方“零和博弈”的視角下,他們想當然地認為,中國強大后也一定會走這條路。
與西方的想法恰恰相反,中國正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季志業表示,中國始終認為,國際事務不是“誰來當家的事”,而是“大家一起商量著辦”。“時間會證明,中國選擇的這條道路是正確的。”季志業說。▲
環球時報202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