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論述凸顯民族特色的民族地區高職院校“三全育人”新模式,提出在“三全育人”中注重凸顯民族特色,努力實現“三全育人”與民族文化的“三大融合”,即思政教育與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專業課與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素養教育與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大力實施“兩大育人工程”,即“鑄魂工程”和民族文化進校園環境工程。
【關鍵詞】民族地區 高職院校 三全育人 民族特色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27-0062-03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三全育人”是實現這一目的的創新形式。我國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堅持“立德樹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探討“三全育人”與人才培養工作的有機結合,不斷提高“三全育人”的效果,努力探索民族地區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新途徑。
一、民族地區高職院校“三全育人”凸顯的民族特色
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地處廣西民族地區的河池市。河池市有壯族、漢族、瑤族、仫佬族、毛南族、苗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8個世居民族,少數民族人口366萬人,占總人口的85.3%,是廣西少數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區之一。
基于當地少數民族數量多、占比高,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十分注重民族學生的選拔與錄取。據統計,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2020年在校生中少數民族學生多達23個民族,少數民族學生人數占學校學生總人數的46.9%,是廣西高職院校中民族學生數最多、占比最高的院校之一。作為河池市唯一一所高職院校,學校已經成為培養民族地區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陣地。據統計,學校自成立以來已經為地方民族經濟與社會發展培養的民族學生共計80000多人。
河池經濟相對欠發達,但是民族文化十分繁榮。據統計,目前全市“非遺”條目總量8740個,涵蓋8個門類100多個種類,其中列入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9個、自治區級54個;國家級傳承人2人、自治區級47人。河池市還建立了“非遺”展示中心、劉三姐歌謠傳習館、白褲瑤生態博物館等一批傳承展示場館,建設有8個銅鼓文化生態保護村、26個傳習基地及傳習所、10個傳習示范戶。
河池地區豐富的民族文化為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三全育人”凸顯民族特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目前,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已經打造出諸多有影響力的校園民族文化品牌,如“三月三歌節”“校園文化藝術節”“校園歌圩”等;建成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大學生社團,如龍獅藝術團、螞拐歌舞劇團、勤澤格拉舞團、彩調劇團、原生態瑤歌合唱團、藝·印象手工協會、白褲瑤陀螺隊和民族文化研究協會等;成功打造的民族經典劇目有《壯族螞拐歌》《壯族螞拐舞》《瑤族勤澤格拉及白褲瑤陀螺技藝》等,在各級各類演出活動中獲得了廣泛的社會贊譽。
經過長期的不懈努力,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的民族文化已經不斷結出碩果,形成了比較響亮的民族文化品牌,許多民族優秀節目獲得了自治區級的二等獎以上獎項多項。舞龍舞獅及壯族螞拐歌舞和勤澤格拉這兩個世界“非遺”項目已成為學校民族文化品牌;學校已建成自治區級壯族螞拐歌傳承基地和展廳各1個,自治區級山歌傳承基地1個,市級龍獅文化傳承基地1個。
二、民族地區高職院校“三全育人”的實施
(一)“三全育人”與民族文化的“三大融合”
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注重凸顯民族特色,努力實現“三全育人”與民族文化的“三大融合”:思政教育與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專業課與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素養教育與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
1.思政教育與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在思政教育與民族文化深度融合過程中,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主要采取四方面措施:一是加強思政教師的隊伍建設。目前學校思政教師全部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其中民族教師占比為61%。為了進一步加強思政教師隊伍的建設,學校聘請民族地區優秀的縣、鄉、村和各行各業優秀的干部及勞動模范擔任兼職思政課教師。二是不斷提升思政課的教學水平,努力提高思政課的含金量。學校有計劃開展思政“金課”競賽,黨委書記帶頭上思政示范“金課”,以豐富的內容加上互聯網的技術,通過師生互動、提問和論辯等形式,給年輕的思政教師以啟發。三是以豐富多彩的民歌和多種新媒體學習與宣傳黨的十九大和全國教育大會的精神以及中央的各項扶貧惠民政策。學校自制的系列宣傳視頻《不忘初心 繼續前進—— 宣傳學習十九大展播》,學生社團以民族特有的曲調編排與自制的微視頻、微電影在抖音、微信平臺、校園網站、優酷網、騰訊網和抖音推送發布。民族教師創作的系列優秀歌曲和歌頌抗擊瘟疫英雄的MV在各大網絡平臺上播放,由師生創作的優秀節目吸引了眾多學生觀看。四是加強思政課程的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河池既是民族地區,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區,誕生過韋拔群、韋國清這樣著名的壯族革命領袖。為了加強革命傳統教育,學校先后將河池市革命博物館、韋拔群和韋國清紀念館、紅軍標語樓、東蘭列寧巖、河池紅七軍會師廣場、紅軍樓等作為思政教育的校外基地,并有計劃地在上述紅色基地完成思政課程的實習與實訓,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專業課與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針對部分民族學生基礎差、對民族和民族文化不夠自信的狀況,基于民族學生能歌善舞、開朗活潑的特點,將優秀的民族文化融入專業教育教學中。一是將優秀民族傳統文化、技藝融入專業課程。把河池市的近現代民族革命英雄人物的事跡以及經典的民族文化作為補充教材編入思政教材中,教師通過田間采風、走訪民間藝人和搜集、整理、挖掘民間傳統文化與技藝,共計開發編寫專業與專業補充教材5部。學校已經將仫佬族剪紙、劉三姐山歌、打白褲瑤陀螺等民族文化引進小學教育、學前教育的系列課程中。二是把民族傳統文化與技藝融入專業技能項目中,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歷史責任感。建筑專業把民族建筑的設計與繪圖、民族建筑裝飾的設計與創作作為現代建筑專業和廣告設計專業的選修技能課程。壯族織錦、銅鼓加工、繡球制作、民族產品包裝設計、民族刺繡、民族玩偶和白褲瑤陀螺、板鞋制作等民間文化技藝,以及民族體育項目作為全校學生的選修課程;民族歌舞和民族非遺手工制作成為學前教育與小學教育的必選技能課程。三是加強專業課民族教師隊伍和“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首先,每年篩選20名以上專業課教師參與“民族文化進校園”項目的學習、訓練與展演等活動,并跟隨專家和“非遺”傳承人拜師學藝。其次,注重專業課民族教師學歷的提高。如2019年學校送12位教師到泰國的重點大學進行碩士學位的學習。再次,引進民間藝術大師進校園,建成“繡球”“銅鼓”2個“民族大師工匠作坊”,建成白褲瑤陀螺王、壯歌王、壯家舞王3個“大師工作室”。
3.素養教育與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的素養教育主要體現在:結合學生的民族特征以及業余喜好,以傳統民族文化將學生有序地組織起來。這種組織主要體現在學生社團。這種組織與管理以學生的自愿為前提,充分結合學生的興趣與未來職業走向,并實現“三個結合”:與素養學分相結合、與服務社區活動相結合、與學校品牌建設相結合。目前學生自發組織的涉及民族傳統文化的社團有8個。在這些學生當中,有學生干部725人參與了民族文化社團的各項活動與管理,全校學生有60%以上學生參加了民族社團組織。其中,少數民族學生干部占比達到35%。這些社團組織排練的優秀民族節目已經成為地方文藝活動的品牌節目,學生也成為民族文化傳播的積極分子和中堅力量。河池市每年一次的銅鼓山歌藝術節、“壯族三月三 河池嘉年華”活動以及各縣區部門民族文化活動中,學生都是重要的參與者、組織者和表演者。學生還把節目送到企業、社區和農村,用山歌與舞蹈宣傳黨中央的各項政策以及政府關于富民助貧的重要舉措。
(二)大力實施“兩大育人工程”
“三全育人”是一項系統工程,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在抓好上述“三大融合”的同時,大力實施“兩大育人工程”:“鑄魂工程”、民族文化進校園環境工程。
1.實施“誦經典、看紅色電影”的“鑄魂工程”。為了搞好“鑄魂工程”,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組織優秀教師、專家,合力編寫出版《經典誦讀》(上、下冊),集中選取激勵中華民族前行的紅色革命詩詞以及陶冶情操、提高審美的優秀古典與現代詩詞歌賦。有組織有計劃地觀看那些曾經激勵過無數后人前赴后繼不怕犧牲和勇于奉獻的紅色革命電影。
為了有效推進“鑄魂工程”,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把“鑄魂工程”與學生的素養學分相結合、與學生的選修課相結合、與學生的業余社團活動相結合。這“三個結合”的實施,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了提高學生誦讀的水平,開闊視野,還請來專家在“現代大講堂”開展詩詞與革命電影欣賞系列講座。
為了檢查誦讀的效果,學校定期不定期抽查。目前,“鑄魂工程”取得了較大的效果。一是豐富了思政課的內容;二是提高了學生的素養,使許多學生“腹有詩書氣自華”,慢慢地愛上中國傳統的經典文化;三是豐富了學生的業余生活,一些學生自發組織詩書社團,排練詩歌朗誦甚至編成民族曲調通過抖音傳遞出去;四是有利于書香校園的建設,在學校的早晨與夜幕下,許多學生都在校園誦讀經典。
2.民族文化進校園環境工程。在實施“鑄魂工程”中,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同步實施民族文化進校園環境工程。專家經過精心設計,把具有濃郁民族文化的壯錦、銅鼓等標志性圖案和作品融入校園的廣場、樓宇、路標、宣傳窗、指示牌等形象識別系統中,同時在教室、實訓室和辦公樓,把革命前輩的語錄、名言、詩句等與裝幀設計融合在一起,有效地起到了環境育人的效果。此外,學校依托“現代大講堂”,每學期開展“大國工匠進校園”等民族和企業文化系列活動,有效地引導學生傳承工匠精神,弘揚民族精神,以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
三、思考
“三全育人”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一個長期不斷推進的工程。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在“三全育人”方面的經驗值得進一步探討與挖掘。
第一,欠發達地區高職院校在“三全育人”工作中,只有堅持立德樹人,牢固把握好把培養什么人作為教育的頭等大事來抓,才會抓住教育的根本,才會凝心聚力,克服困難,在艱苦的條件下創出人才培養的新業績,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第二,在“三全育人”過程中凸顯民族特色。這與高職院校強調的特色辦學是一脈相承的。高職院校的特色辦學就是要根據各個院校所在區域的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特色開設相應的專業,這一方面很多高職院校都做得比較好。但是,在注重產業特色的同時,還應根據地方社會的民族風俗、民族文化和社會民情的特殊性,積極開展民族文化與“三全育人”的緊密結合,為學校人才培養創出一條新路。
第三,努力適應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的新特色,緊密結合當代大學生的興趣愛好,開展全方位育人,是民族性與時代性相結合的有效途徑。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在“三全育人”的過程中應努力守好三個陣地:教師上課的“主陣地”,強化教師立德樹人的責任意識;強化學生業余生活的“第二陣地”,讓豐富的民族文化和革命文化充溢學生的業余生活;堅守住互聯網的“無形陣地”,根據新媒體、微時代的新變化,緊密把好互聯網思想教育的關口。學校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介,及時收集學生的思想訴求,快速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灌輸和傳遞正確的思想與信息,真正實現“三全育人”的立體化、全方位。
【參考文獻】
[1]河池市人民政府.河池概況[EB/OL].(2020-04-27)[2020-05-20].http://www.hechi.gov.cn/zjhc/hcgk/t1430860.shtml.
[2]河池市人民政府.關于公布河池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EB/OL].(2019-12-06) [2020-05-20].http://www.hechi.gov.cn/xxgk/zfwj/zfwj_1496/t53924.shtml.
【基金項目】2017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民族地區職業院校全面實施‘三全育人探索與實踐”(GXGZJG2017A075)
【作者簡介】黃紹光(1966— ),男,壯族,廣西都安人,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院長,河池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校長,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