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我國長期實行以犧牲“三農”利益來發展城市及其產業的政策,結果使城鄉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導致了目前城鄉關系的對立,制約了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在我國現實情況下,工業發展進入中期階段,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由農業轉變為非農業產業,經濟的動力機制主要來自于非農產業,不再需要從農業吸納資本等要素。此時,農業與工業應獲得平等的發展機會與權利,并接受工業部門的“補助”,使二元經濟結構向一元經濟結構轉換。統籌城鄉社會經濟全面落實發展成為必然,統籌城鄉關系,是有效解決“三農”問題,實現城鄉共同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城鄉統籌;公平機制;二元結構
城鄉統籌是一項巨大的系統的任務,基本含義是要打破現存的城鄉二元結構,從制度上和機制上把城鄉和機制上結合起來,將城鄉置于同一層次上謀劃統一協調的發展。根本目的是消除城鄉分割體制,促進城鄉生產力的發展,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平等和諧的城鄉關系,推進城鄉協調發展和共同富裕,實現城鄉一體化。它的實質是:給城鄉居民平等的發展機會,通過城鄉布局規劃、政策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等手段,促進城鄉各種資源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不斷增強城市化對農村的帶動作用和農村對城市的促進作用,縮小城鄉差距、工農差距和地區差距,使城鄉經濟社會實現均衡、持續、協調發展,促進城鄉分割的傳統“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向城鄉一體化的現代“一元經濟社會結構”轉變。
一.文獻綜述
張望、鐵明太副教授等關于中國特色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研究已經相當到位。他們大概從五個方面對這一問題給出詳細的解釋。一是在原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觀點和方法通過分析和研究,對統籌城鄉發展的基本內涵進行了盡可能全面的概括。二是較系統的構建了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評價體系。三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公平機制建設,是改變我國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四是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探討了中國特色城鄉統籌發展的路徑選擇。五在分析完后,針對主要問題探討了統籌城鄉發展的主要問題和相關制度安排。他們在各方面闡述的非常明確而且針對各個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對于無法量化的或數據不方便獲得的指標采用定性實證分析方法,進行了可操作性的對策建議。
二.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落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
盡管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巨大成績,國家也對農村采取一定的優惠政策,但農業生產力水平偏低、經營規模普遍偏小、農業比較效益下降、市場化程度不高、產業化不強的特征并未根本改變。農民收入水平與城市居民的差距呈擴大趨勢。農村信用合作社的作用現在只局限于在每年的特定時間將國家的補貼發放下來,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城鄉公共服務水平不均衡,農村教育、社會事業發展滯后。
在生育方面:農2009年男女的比例,全國男性:女性116.9:100,農村男性:女性122:100,城市男性:女性108:100。
在醫療方面:雖然農村有了醫療合作社,但是醫療合作社的制度同農村信用合作社一樣并不健全。每年我們都會交一定的費用,這樣我們的醫療合作本的錢就會增加。但是當我們生病了去看病時,問題出現了:我們只能在不超出“儲蓄本”上的錢的范圍內才免費,一旦超出范圍我們就要額外交錢。
在農村社區化上:現在農村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這樣一件事————農村社區化。然而農民思想里存在這樣一種觀念:社區化后,我們一無所長,該如何生活?我們的土地怎么辦,孩子的學費怎么辦?由于種種問題的困擾,社區化一直沒有什么進展。
(三)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落后
在最基礎的道路方面: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如今城鄉之間簡單的交通問題還不能解決的很好。村與村之間公路尚未修好。在水利方面:土地灌溉時仍然采用的是大面灌。在環境保護方面:農村人民的思想意識里是不存在這方面的知識的。有這樣一種景象:每家農戶的房后,都有一個垃圾堆。每天打掃后,自然而然的就把垃圾倒在村后,久而久之,垃圾堆出現了。每個村莊的垃圾堆有很多。
(四)農民的民主權利和財產權利尚未得到切實保護
農民的民主權利得不到保護,農民沒有說話的空間。農民土地權益尚未得到有效保護,低價征收征用農民土地、補償不到位等問題較突出,征地糾紛頻繁發生。農民工的權益保障還不到位,農民工工資水平較低,最低生活保障、工傷保險、子女教育、廉租住房等權利缺乏有力的制度保護。
(五)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
我國總體上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但統籌城鄉發展的能力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特別需要下更大決心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切實向農村特別是中西部地區農村傾斜。在規范轉移支付、完善農業補貼政策、加強政府支農資金管理等方面,還有大量工作要做。
三.建議
農村與城市之間的問題很突出,抑制了各地經濟的發展,下面結合上面出現的一些問題,提一些建議。
1.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降低農產品的價值
提高生產率科學技術是極其重要的。在農村由于近幾年環境污染嚴重,天氣惡化,農業生產更需要增強抗旱、抗洪技術。優化動植物的品質技術。此外因為交通不方面,我們還要提高農產品的加工、保鮮技術、儲運技術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
2.完善農產品購銷制度,繼續實施農產品價格支持制度
完善農產品的市場體系,塑造多元化市場主體。使農民能夠有組織的參與市場競爭。根據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建立農副產品供應基地,使農民的產品有銷路。
3.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加工園區
根據我們在地形、環境、交通以及農產品上的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建立農業生產加工園區,這樣既可以解決農產品的滯銷問題,還可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另外通過工業園區的建設,妥善安排好與失地農民的利益關系,還可以安排更多的失業農民就業,提高農民的收入。
4.繼續深化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隨著計劃生育的實施、人們教育水平的提高、家庭規模結構的變化,一對夫妻可能要照顧四個老人和一個孩子,因而單靠家庭養老將會是一個家庭背上沉重的負擔。因此社會養老將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由此知,家庭養老要和社會養老相結合起來,解決農民的養老問題。
5.建立大病統籌為主的合作醫療制度
(1)加強以鄉鎮衛生院為重點的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和醫療救助體系。(2)建立與農民收入水平相適應的農村藥品供應和監管體系,規范農村醫療服務。(3)增加農村醫療保險基金投入,在不損害城市醫療保險的前提下,適當增加農民醫療保險賠付比例。
6.加強農村能源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
隨著現代農業發展,農民集中居住的趨勢必然出現。一個個農村生活的新村莊也將出現。政府針對這種趨勢,要從空間布局上減少和避免生產和生活的相互污染,從根本上保護好環境。積極發展一池三改(沼氣池、改廚、改廁、改圈)、秸稈氣化、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建立管網系統,把生活小區的糞便通過管網排入沼氣池,然后把清潔的沼氣輸入生活的小區,實現清潔生活。
7.加強農村的教育
一是要改善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二是狠抓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學質量。要按照農村教育是重中之重的要求,重點加強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教育優惠政策,鼓勵吸引教師支援農村教育、服務農村教育。
要想統籌好城鄉發展,我們的路還很遙遠。面對以上存在的問題,我們必須落到實處,盡管艱難,但是我們要迎難而上。盡快縮小城鄉差距,實現農村城市化、農業現代化、農民市民化。切實做好城鄉的互動機制,用經濟互動比率等各個指標為自己服務。
作者簡介:劉韓玥(1995.9.2-),女,漢族,安徽六安人,湘潭大學,研究生學歷,湖南湘潭市雨湖區,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