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永剛
摘? 要:在礦山救援培訓工作當中,需要應用到諸多的專業知識,為了能夠進一步促成礦山救援體系的良好建立,針對優秀礦山救護隊員的培養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結合目前培訓工作以及新形勢下需要對優秀礦山救護隊員培訓的具體實踐內容展開綜合分析,為了確保所提出的方法能夠進一步的保證有關礦山救護工作的良好進行,本文將根據上述內容做好有效的闡述,希望能夠為相關的教學人士提供一定的有效意見。
關鍵詞:礦山救護;隊員素質;優秀品質;培養要點
引言:
礦山救護隊員作為礦山救援體系當中的基礎與支柱,無論是其自身所需具備的單兵作戰能力,還是集體協同作戰能力都應當得到充分的重視與培養。礦山救援工作有別于其他的救援工作,因為其受到了地質環境以及空間的限制與影響,在心理壓力上,相較于其他救援工作也相對較大。所以如何讓指戰員在救援一線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質,進一步的培養優秀礦山救護隊員就成為了重要工作。
一、基礎知識與技能
有關基礎知識和技能培訓方面,其主要包含應急救援的相關法律法規認知礦山救護隊員,也需要針對各個救援技術裝備的工作原理和操作使用方法做到爛熟于心,例如氧氣呼吸器、自動蘇生器及自救器等。對于救護隊員來說,基礎知識和技能培訓其實最重要的一步也是其他素質培養的先決條件。所以在最開始的培訓過程當中,必須保證所有的培訓計劃都嚴格按照相關的礦山救護規程規定來進行安排與實施。
二、極限體能
對于礦山救護隊員來說,強健的體魄和良好的身體素質是完成救援任務的重要保障。為了能夠滿足惡劣環境下的救援工作,對于隊員的培訓,要實現結合科學的訓練方法,打破常規體能訓練,增強強化訓練,讓救援隊員能夠在體能上進一步的實現突破,從而有效應對煤礦井下的復雜環境,確保安全救援工作的有效落實。在極限體能上,無論是力量、耐力、協調還是速度等,都要得到有效的訓練。
三、思想意識的培養
要明白思想意識是礦山救護隊員行為的指導。在培訓過程中,要始終注重培養礦山救護隊員的奉獻意識、命令意識、團隊意識以及心理素質培養意識。只有具備奉獻意識的礦山救護隊員才會不畏艱難險阻,努力的完成救援任務,不惜一切代價挽救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而命令意識則是為了能夠確保政令的暢通,讓救援隊員和隊伍之間始終保持高度的配合性。,團隊意識只是要讓個人與集體的關系之間實現高度的協同合作,上課人具有相應的集體使命感和歸屬感,認同感的逐漸的凝聚團隊力量是凝聚力,在小隊執行救援任務的過程中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
四、實戰訓練
因為近年來隨著煤礦安全生產的技術不斷提高事故,災害有了一定的減少,而原本經歷過的老隊員很多都已經退役或者調離。在礦山救護隊員當中,年輕人仍然占多數,所以隊員當中很可能具備一些不具備實戰經驗或者心理素質的人員,長期處于安逸和安全的環境下,在救護思想上也會出現一定的懈怠與消極。所以針對實戰鍛煉的培養,需要不間斷的來進行有效強調,針對未經歷過實戰的隊員加強各方面的培訓培養,確保在未來發生礦山災害事故過程中不會出現意外。因為礦山救護隊員擔負著礦井工作人員的生命安全責任,所以必須不斷的強調有關實戰訓練的重要性,讓每一位礦山救護隊員都能夠在實戰訓練的過程中基礎技能和思想意識的提升,培養礦山救護隊員的無私奉獻精神和責任心,為礦井工作加一道保障。
五、隊伍制度創新
對于礦山救護隊伍制度的創新,需要實行準軍事化管理。在目前的礦山救護規程當中強調了始終在管理方面需要突出軍事化特色,完善軍事化管理的各項制度,將行為規范化、制度化融入到整體的實踐過程中,進一步的研究制定完善的工作條例,確保工種崗位的責任與行為規范能夠落實到位。嚴格落實制度的過程中,你同樣要配合實踐來進行不斷的豐富與完善,不能夠搞特權和隨意變通。
始終堅持強調制度的嚴肅性,如果在執行過程中發現不合理不到位的現象,必須做到有效的討論和修改完善,針對隊容風紀的管理和礦山救護隊伍軍事化管理的形象也要進行密切關注,所有的戰備值班和事故處理制度,都需要能夠達到其應有的效果,用制度來管人,用制度來管事,從而讓制度能夠規范,由上至下的整體工作,讓礦山救護隊員能夠感受到制度的嚴謹性,進一步的在實踐過程中進行充實和完善
六、結束語
在危險的救援一線指戰員需要在緊張的條件下與時間賽跑與死神拼搏,對于每一位礦山救護隊員來說,不僅是苛刻的政治素質的考驗,也對其技術素質有著嚴格的要求,需要礦山救援隊員具備相應的制度能力,只有優秀的礦山救護隊員,才能夠在礦山救援體系當中發揮出中流砥柱的作用,所以為了能夠進一步的培養優秀礦山救護隊員,就必須嚴格的改進當前的培訓方法與教學方案,確保動靜結合、心理教學以及場景警示等教學模式,能夠得到良好的融入。
參考文獻
[1]? 馮永慶.淺析優秀礦山救護隊員的培養[J].內蒙古煤炭經濟,2018(23):92-93.
[2]? 盧遙,王汝柱,劉遠,白玉萍,馬冬,張春民,張佳佳,袁騰,黃娜,楊萍,郭菲菲,孫海霞,王娟,周鳳增,姚三巧.礦山救護隊員心理素質現狀調查[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4,48(04):286-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