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丹 李漢菁


摘要 城市空氣污染成為一個重要環境問題,備受廣大民眾關注。蘭州市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就是中國重污染城市典型代表,一度成為全球十大重污染城市之一。近幾年來,蘭州市政府和廣大民眾全面治理大氣污染,治污效果明顯,空氣質量顯著改善,創造了大氣污染治理的“蘭州經驗”。分析研究蘭州經驗的科技內涵,可為其他城市大氣污染防治提供借鑒。
關鍵詞 大氣污染;工程技術措施;管理措施;蘭州經驗
中圖分類號:X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305(2020)04-0-02
DOI:10.19383/j.cnki.nyzhyj.2020.04.028
根據2001—2011年蘭州市PM10、NOx、SO2環境監測數據,將研究時間分為采暖期與非采暖期,分別研究蘭州市污染情況及相應對策,結合蘭州市原本環境年季變化,對比蘭州目前空氣質量檢測數據,分析蘭州市各種治污措施的成效,得出蘭州模式的效果和蘭州治理大氣污染經驗的科學依據,為其他城市找到適合自身治理方案,達到推廣經驗的作用。
1 材料與方法
選取蘭州市各環境檢測站點2001—2011年蘭州市全年環境監測數據SO2、NO2、PM10濃度。通過分組分析法將蘭州市污染時期分為采暖期與非采暖期,通過加權平均法找出污染物組成及源貢獻比率,突出污染重點時段,具體分析污染成因,為蘭州市采取的治污措施找出科學依據。
2 蘭州市污染現狀及分析
2.1 蘭州市空氣污染現狀
蘭州市2001—2011年10年間,在2006年后,除2008年低于國家二級標準外,其他年份均已達國家二級標準,整體大氣中SO2呈下降趨勢。然而在采暖期中,日均濃度要高于國家二級標準,2011年采暖期濃度日平均依然超標0.32倍。因此,采暖期是SO2污染最嚴重的一段時期,也是污染治理重難點時段,平均SO2濃度是非采暖期2.58倍。NOx從2007年開始(除2008年外),全年范圍均達國家標準,但在采暖期大多略低于國家標準,數值最低的2009年,剛好達到國家標準。總體上采暖期氮氧化物排放量遠高于非采暖期,平均NOx濃度,采暖期是非采暖期1.62倍,采暖期是NOx排放和治理關鍵時期。蘭州地區PM10在2001—2011均低于全國標準,2007年最低,依然超標0.86倍,因此,蘭州PM10治理一直是蘭州大氣污染治理重難點。在采暖期和非采暖期比較上,采暖期平均PM10濃度是非采暖期1.69倍,采暖期與PM10濃度提高有很大關系。蘭州市污染物排放在采暖期和非采暖期有明顯差異,在采暖期各種主要污染物濃度數值均遠高于非采暖期。可見,采暖期對于大氣污染治理尤為重要[1]。
2.2 蘭州市污染貢獻率及污染負荷
蘭州市處于一個狹長河谷小盆地中,大氣污染擴散能力差,大氣污染物易在城區內堆積,空氣污染情況比較嚴重。加之氣象條件惡劣,工業區污染巨大,生態環境脆弱,加劇了蘭州市污染。蘭州市大氣污染呈工業、燃煤、揚塵及機動車尾氣混合型特征,其中工業廢氣占污染物排放總量的約50%,揚塵占比約20%,機動車尾氣占比約17%,低空生活污染占到約13%。相關數據研究表明,2012年城區可吸入顆粒物、SO2、NO2等污染負荷分別為51%、30%和19%(圖1)。
其中可吸入顆粒物負荷中煤煙塵占21%(其中工業源煤煙塵貢獻率為54.8%,燃煤生活面源煤煙塵貢獻率為45.2%;采暖期煤煙塵貢獻率為68.2%,非采暖期煤煙塵貢獻率為31.8%),揚塵占33%,機動車尾氣占14%,外來輸入性揚塵及其他類型揚塵占32%;SO2負荷中工業源占76.0%,燃煤生活面源占18.5%,機動車尾氣占4.5%,其他占1%;氮氧化物負荷中工業源占35.1%,燃煤生活面源占4.2%,機動車尾氣占60.7%。
2.3 蘭州市各污染源對城區污染負荷貢獻率
通過加權平均公式將各污染源對不同污染物貢獻加權平均,得到各污染源對城區污染負荷貢獻率(圖2)。這一結論有助于分析蘭州市污染治理過程中各項措施目的性與有效性。
2.4 污染防治工程技術措施
2.4.1 針對工業污染源防治措施 為應對工業污染源污染,蘭州市實行工業企業污染深度治理和管控。
2.4.2 針對燃煤生活污染源治理措施 蘭州市2013年確定燃煤鍋爐及其污染物“雙清零”目標,在城市中大力推廣“煤改氣”等,減少城區污染。(1)治理改造燃煤鍋爐。遵循因地制宜原則,對城區所有2蒸噸以上燃煤鍋爐全部實施改造,2蒸噸以下全部實行拆并改,加快煤改氣工作進度。(2)城區燃煤鍋爐優先實施熱電聯產并網,通過并網達到循環利用,發揮規模效益,抬高經濟效益并減少大氣污染。(3)重點實施清潔能源或準清潔能源改造,蘭州市投入大量資金,鼓勵和推廣企業與個人使用清潔能源。(4)蘭州市加快推廣應用燃氣熱水鍋爐煙氣余熱深度利用技術。通過一系列措施,蘭州市主城區告別原煤散燒供熱鍋爐,2013年冬季采暖期后,SO2、NO2兩項污染物指標同比下降53.33%、44.29%,這對于蘭州這樣一個在冬季采暖期污染尤為嚴重的城市污染治理起到了非常積極作用。
2.4.3 針對機動車尾氣防治措施 對不同車輛采取不同措施,蘭州市2013年對所有機動車進行環保定期檢測,達標率100%。全面禁止8 t(含)以上大貨車、農用車等高排放車輛進入主城區,從源頭上避免影響主城區空氣質量。加強超標車輛管控,開展機動車尾氣卡口和流動監測,禁止超標車輛和“冒黑煙”車輛進入城區。積極提倡和鼓勵機動車使用清潔燃料,全市公交車與出租車全面使用清潔燃料,由政府給予資金補貼。2013年末累計完成改裝天然氣汽車70 343輛。全市低標燃油退市,中石油、中石化在蘭州市主城區停止供應90號汽油。這一系列舉措使得蘭州市機動車尾氣污染明顯下降,機動車尾氣中氮氧化物濃度在城區明顯下降,2012、2013均達國家二級標準。
2.4.4 針對外來輸入性揚塵及其他類型揚塵污染防治措施 蘭州市針對揚塵污染,制定《蘭州市揚塵及低空面源防治工作方案》,并制定兩部配套技術導則。同時,對兩個削山造地項目進行停工整頓,強制其使用噴霧車噴霧降塵以及對裸露地面噴灑結殼劑等技術措施,以減少冬季可吸入顆粒物污染[2]。
2.5 污染治理過程中的政策保障
2014年4月24日全國人大通過《環保法修訂案》,2015年1月1日正式實行。新環保法出臺,賦予環保部門更大權利,為環境保護提供法律依據。新環保法出臺前,蘭州市就通過頒布地方法律法規和行政命令,下達一系列責任到人、項目明確指導說明。首創環境保護方面的城市“網格化”管理,將城區分為三級網格,一級網格由街道黨工委書記、主任負責;二級網格社區書記、主任負責;三級網格以樓院、小區為單位單獨設立網格長,做到精確分工、責任追查,同時嚴格考評問責,并采取責任人末尾淘汰機制,有效地加強負責人競爭意識,提高治污積極性。
從2012年《關于進一步加強蘭州大氣污染防治的決定》頒布開始,蘭州市從法律層面全面開展環境立法,做到在治理污染領域有法可依、有的放矢,為治理污染措施實施提供強力法律保障,并配套出臺相關技術指導等。嚴格執行高污染企業搬遷、整改措施,對這些企業進行專項環保資金扶持,并對不履執行的負責人嚴格問責。通過獎懲激勵措施,蘭州市2013年共減排SO2 5 812 t、NO2 165 16噸、工業煙粉塵5210噸,分別占全年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的14.5%、27.5%和18%。蘭州市污染治理相關治理措施得到切實有效執行。
3 結論
蘭州市由于地理條件特殊、春季沙塵暴頻發、以重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冬季燃煤供暖、汽車增多導致汽車尾氣排放量不斷增大等,使大氣污染難以治理。通過實施減排、壓煤、除塵、控車、增容、立法、嚴管等措施,蘭州市空氣質量有明顯改善,退出全國十大污染城市行列。蘭州市的成功經驗,一方面,是科學理論支持帶動技術改進和污染源有效治理;另一方面,是最大力度運用政府執行力進行城市污染治理,調動全民重視環保、參與環保,并重點督查城市中主要污染源。
參考文獻
[1] 王鵬.蘭州市大氣污染防治現狀分析及對策建議[D].蘭州:蘭州交通大學,2017.
[2] 馮皓.蘭州市成功治理大氣污染經驗研究[J].商,2016(33):70-71.
責任編輯:黃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