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實 農鋼 梅寧光 農明哲 蔣亞平 毛家燊
摘要 崇左市是農業部劃定的“高產高糖”甘蔗優勢區之一,是廣西第一大蔗糖生產基地。蔗糖業是崇左市的第一支柱產業,蔗糖產量占廣西三分之一,占全國五分之一。為適應新形勢下甘蔗氣象服務需求,以扶綏“甜蜜之光”甘蔗研究基地為基礎,崇左市氣象部門積極開展相關智慧氣象創新服務實踐與探索,建立甘蔗智慧氣象創新服務體系,為政府有關部門和相關企業、蔗農等提供甘蔗智慧氣象服務產品。
關鍵詞 甘蔗種植;智慧氣象;創新服務;實踐與探索
中圖分類號:S5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305(2020)04-0-02
DOI:10.19383/j.cnki.nyzhyj.2020.04.029
匡昭敏等[1]指出,傳統的氣象服務產品與服務方式已不能滿足新形勢下氣象為農服務的需求,智慧氣象服務需求應運而生。近年來,各類智慧氣象服務研究開始興起,涉及農業、交通、水利、航空等行業,覆蓋面廣、需求大、效益高[2—5]。目前甘蔗的生產已進入了一個以高產、優質、高效為發展方向的新階段,但是甘蔗作為熱帶和亞熱帶經濟作物,對氣象因素如降雨、干旱、大風、低溫凍害等較為敏感[6]。因此,大力開展甘蔗智慧氣象服務的研究對于提高甘蔗產量增加和提高經濟收入具有積極意義。
1 甘蔗智慧氣象創新服務實踐與探索
2015年起,崇左市氣象部門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兩篇大文章”“四大攻堅戰”的戰略任務,堅持以需求為導向,立足甘蔗產業發展對氣象服務的需求,結合實際,依托上級部門技術優勢,聯合自治區氣象減災研究所,開展甘蔗氣象服務技術研究,積極探索智能、精準、高效的甘蔗氣象服務模式,創新蔗糖產業轉型升級的服務方式和手段,取得了一些成效,獲得市委市政府高度贊揚和肯定。
1.1 建立甘蔗氣象服務示范基地和節水灌溉試驗基地
2015年12月,依托扶綏“甜蜜之光”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范區的產業優勢和地理優勢,崇左市氣象局聯合自治區氣象減災研究所,在扶綏示范區內建設甘蔗氣象服務示范基地,實現甘蔗發育進程、農田氣象要素、土壤水分、各類災害、農事活動等的自動化觀測,實現甘蔗農業氣象觀測資料的業務化應用,進一步提高甘蔗氣象綜合觀測能力和甘蔗氣象服務技術支撐能力,從而有效提高甘蔗氣象服務的針對性、時效性和精細化水平;加大氣象防災減災的能力建設和科普宣傳,提高示范區周邊地區的防災減災能力,促進“雙高”基地甘蔗高產穩產,同時以點帶面,加強崇左甘蔗生產的氣象科技支撐。扶綏甘蔗氣象服務基地建成后,通過區市縣三級氣象部門的技術支撐,不斷強化甘蔗氣象技術服務,面向蔗糖企業和種植大戶,提供系列甘蔗氣象服務參考材料。
2018年5月,由自治區氣象減災研究所牽頭,崇左市氣象局、扶綏縣氣象局參與,與扶綏渠黎鎮雷達現代農業合作社聯合共建甘蔗智能精準灌溉氣象服務試驗基地。該基地按照現代農場的建設標準,融入甘蔗灌溉用水量智能預報系統,建設標準化甘蔗智能精準灌溉氣象服務試驗基地。計劃通過三年的科學試驗,探索甘蔗種植節本增效的灌溉智能化模式,開展示范應用,并在全區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以氣象科技引領推動廣西甘蔗“雙高”建設。2018年底,試驗基地的甘蔗長勢良好,部分甘蔗高達6 m左右。
1.2 開展甘蔗遙感監測評估以及產量預報
從2015年開始,每年的10—11月,崇左市氣象部門利用自治區氣象減災研究所的衛星遙感技術優勢,利用EVNI、ArcGIS等工程軟件處理不同時次高分1號、Landset8等高分辨率衛星數據,積極發揮氣象科技成果效益,依托科技創新提升服務質量和內涵,評估崇左市甘蔗種植面積及長勢情況,開展甘蔗產量趨勢預報和甘蔗產量定量預報,提供給市委、市政府以及相關糖業部門做決策參考。
1.3 開展基于智能氣象網格技術的精細化甘蔗氣象服務
2018年起,崇左氣象部門利用氣象部門智能網格“一張網”天氣預報系統,制作精細化甘蔗氣象服務產品,主要包括甘蔗生產氣象條件預報、干旱監測、土壤水分監測、遙感綜合監測和氣象條件對甘蔗影響評估等,提供市委、市委政府領導以及“崇左甘蔗種植大戶”“雙高評估工作”微信群參考使用。
1.4 在蔗區開展針對性的人工增雨作業
為了保障重點蔗區甘蔗種植生產,從2016年開始,崇左氣象部門在各縣(市)區計劃建設10個人工增雨標準化作業站(其中已建成8個:扶綏縣2個、龍州縣2個、江州區1個、寧明縣1個、大新縣1個、天等縣1個;在建2個:寧明縣1個、江州區1個),并結合全市范圍內的51個流動人工增雨作業點,在甘蔗種植和生長關鍵期,抓住有利天氣條件開展人工增雨作業,有效的緩解了旱情,充分保障了甘蔗生長。
1.5 多媒體融合直通式服務
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今日頭條、微信群組以及移動通信平臺等,對用戶和甘蔗大戶開展直通式服務。
1.6 編寫甘蔗氣象服務手冊
從2018年年初開始,崇左市氣象局積極同各級政府、糖業部門和甘蔗種植大戶溝通,了解崇左市甘蔗種植現狀,并實地走訪調查各地甘蔗生產情況,通過了解到的情況,編寫崇左甘蔗氣象服務手冊,主要內容包括崇左甘蔗概況、甘蔗氣候區劃、甘蔗生育期適宜性指標、甘蔗氣象災害及預防、甘蔗產量預報技術等,為市委市政府以及糖業相關部門提供一定的科學決策依據。
1.7 組建甘蔗智慧氣象服務創新團隊
2018年9月崇左市氣象局組織全市氣象部門骨干力量,依托崇左市氣象臺,組建崇左市甘蔗智慧氣象服務創新團隊,著力攻關甘蔗智慧氣象服務關鍵技術,初步形成一套甘蔗智慧氣象服務流程,為崇左市2018—2019年度榨季提供了更精細化、更高效的氣象服務。今后,崇左氣象部門將依托創新團隊不斷深化服務手段,建立甘蔗業務服務流程、業務服務標準、精細化服務產品及甘蔗氣象服務發布系統等現代甘蔗智慧氣象服務體系,推進科研成果在甘蔗智慧氣象服務的轉化應用,促進崇左甘蔗產業高效發展。
2 甘蔗智慧氣象創新服務未來發展思路
當前,針對甘蔗智慧氣象服務能力不足、技術支撐不夠、人才隊伍缺乏等情況,崇左氣象部門將聯合上級部門技術優勢及有關部門和企業,因地制宜,繼續加強甘蔗氣象服務能力建設,促進甘蔗氣象觀測、預報和服務技術的發展,加強技術研究和人才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氣象保障服務甘蔗產業發展的能力。
2.1 加強甘蔗氣象觀測能力建設
為了提高蔗區氣象預報準確率和甘蔗氣象服務質量,加強“雙高”基地氣象觀測系統建設,在重點區域建立甘蔗氣象觀測站,實現對甘蔗長勢的動態監測。
2.2 加強技術研究和人才培養
甘蔗氣象服務中心依托廣西氣象減災所和廣西農科院甘蔗研究所,由云南、廣東、海南等省成員單位及國家級農業氣象中心構成,以“甘蔗氣象”為主線,致力于實現區域糖料蔗氣象服務的集約化發展,積極為甘蔗主產省區及市、縣氣象局提供技術支撐和服務指導。依托氣象部門國家級和自治區級技術優勢,結合崇左市實際,崇左氣象部門不斷加強人才交流和技術合作,提高崇左市甘蔗智慧氣象服務技術含量,鍛煉人才。
2.3 進一步提升甘蔗智慧氣象服務質量
(1)建立甘蔗氣象服務聯席會和專家聯盟制度,加強信息共享,聯合會商,為黨委政府有關部門、企業、種植大戶、蔗農,提供甘蔗種植和生產全程的氣象服務;(2)開展重點蔗區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業務,加強重大災害天氣預警預報,及時做好防范;(3)及時組織實施人工增雨作業;(4)加強甘蔗氣象信息發布,利用各種媒介和渠道,利用氣象部門的顯示屏、農村預警大喇叭等渠道,發布甘蔗氣象服務信息,趨利避害,服務好甘蔗產業。
3 結論
以扶綏“甜蜜之光” 國家級現代農業(核心)示范區甘蔗研究基地為基礎,依托崇左市氣象局甘蔗智慧氣象服務創新團隊,崇左氣象部門開展甘蔗智慧氣象直通式服務,建立現代化甘蔗智慧氣象創新服務體系。主要創新點:(1)基于智能氣象網格技術,智慧的做好甘蔗精細化氣象服務,包括甘蔗生產氣象條件預報、干旱監測和氣象條件對甘蔗影響評估等。(2)利用EVNI、ArcGIS等工程軟件處理不同時次高分1號、Landset8等高分辨率衛星數據,評估崇左市甘蔗種植面積及長勢情況。(3)多媒體融合直通式服務,包括微信公眾號、微博、今日頭條、“甘蔗聯盟”群組以及移動通信平臺等。
今后,崇左氣象部門將利用上級部
門技術優勢,聯合有關部門和企業,因地制宜,依托崇左甘蔗智慧氣象服務創新團隊,繼續加強甘蔗氣象服務能力建設,促進甘蔗氣象觀測、預報和服務技術的發展,加強技術研究和人才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智慧氣象保障服務甘蔗產業發展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匡昭敏,馬瑞升,李莉,等.智慧農業氣象服務前瞻與建設--以廣西甘蔗氣象服務為例[A].第33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13“互聯網+”與氣象服務--第六屆氣象服務發展論壇[C].中國氣象學會,2016:411-412.
[2] 熊文兵,葉海寧,吳鳳瑩,等.基于移動互聯的智慧氣象為農服務系統研究[J].氣象研究與應用,2018,39(3):63-65,91,132.
[3] 龔杰.融入智慧行業的專業氣象服務平臺應用研究[J].氣象科技進展, 2018,8(6):56-57.
[4] 李昱文,黃錦燦,梁建輝,等.佛山市南海區智慧氣象平臺的架構和關鍵技術[J].廣東氣象,2017(2):42-46.
[5] 武玉龍,付亞楠.智慧氣象服務體系的研究綜述與展望[J].現代經濟信息,2017(19):355.
[6] 李炳楊.廣西甘蔗種植現狀、問題及對策[J].熱帶農業科學,2018,38(4):119-127.
責任編輯:黃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