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桂花 蔡霞 朱葉 馬志強
摘要 目前,針對農業氣象災害發生發展特點和農業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已經顯現出的薄弱環節,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加快建立和發展與現代農業發展相匹配的綜合氣象觀測站網、建立健全農業氣象災害預測預報預警體系、建立健全農業氣象災害全方位監測評估體系、建立健全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應急響應體系、加強農業氣象災害和防災減災科普知識多方位宣傳力度,大力拓展為農氣象服務渠道,積極發揮氣象基層部門在減輕極端天氣氣候災害損失中的作用,努力提高氣象為農業防災減災服務能力及水平。
關鍵詞 農業氣象服務;防災減災;研究
中圖分類號:S16;S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305(2020)04-0-03
DOI:10.19383/j.cnki.nyzhyj.2020.04.064
事實表明,中國是遭受極端天氣氣候變化和氣象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農業是受天氣氣候變化制約和農業氣象災害影響較為顯著的產業之一,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高溫熱害、干旱、暴雨洪澇、寒潮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趨勢愈加明顯,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往往具有突發性、局地性、強度大、破壞力大、社會影響大等特點,并且國內因天氣氣候造成的災害損失也呈逐年增加態勢。農業是最易受天氣氣候制約和農業氣象災害影響的脆弱行業,而廣闊農村是氣象防災減災環節比較薄弱地區,廣大農民是最迫切需要農業氣象服務的弱勢群體,因此農業氣象防災減災工作任務相當嚴峻。特別是有著“十年九旱”之稱的山西朔州地區,更是如此。朔州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地處中國北方黃土高原雁門關外,大同盆地西部南端,東和東北緊靠北方重鎮大同市,南和西與忻州市毗鄰,西北與內蒙古自治區相接,111°52′~113°35′E,39°06′~40°22′N的內外長城之間,地形起伏較大,其地理位置特殊,雁門關、寧武關、偏關三關雄踞,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山西氣候區劃方案細分屬晉北溫帶寒冷半干旱氣候區,其主要氣候特征為:四季分明,冬長夏短,干濕季分明,春季雨雪少,干旱多風沙且蒸發量大,素有春雨貴如油之說,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雨熱同期,秋季涼爽,冬季漫長寒冷,盛行偏西風,天氣氣候條件及其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朔州地域經濟發展,特別是農業生產和農業經濟發展[1]。高溫熱害、干旱、冰雹、暴雨洪澇、寒潮、低溫凍害、農作物病蟲害等頻繁發生的農業氣象災害,給農業生產、農村經濟和農民增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農業氣象防災減災工作責任重大、任務艱巨。因此,農業氣象服務工作對于指導農業農村有效抵御農業氣象災害能力就愈發突顯。如何提高基層氣象部門在農業農村中防災減災服務能力和水平,是促進新農村建設、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民收入增加需要認真研討的一個重要問題。
1 農業氣象災害及其影響
農業是最易受天氣氣候影響制約和農業氣象災害影響的行業,農村又是氣象防災減災環節比較薄弱的地區,農村面臨的農業氣象災害風險不可低估,據統計災害損失占農業總產比重從過去的10%增加到20%,極端年景甚至大到30%以上,因此廣大農民是最迫切需要農業氣象服務的群體,在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的背景下,可能導致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越來越大,農業氣象服務對農業發揮的作用將越來越突顯,對農村發生影響將越來越廣泛。目前,不利的天氣和氣候條件仍是影響農業、農村、農民的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之一,威脅著糧食、水資源和能源安全。據統計干旱、洪澇、風雹、低溫四大類主要氣象災害已成為限制中國糧食增產主要障礙,近5年統計結果表明,中國平均每年糧食受災面積達0.52億hm2,糧食損失超過500億kg。
干旱是危害最大的災種,每年因旱災損失糧食占氣象災害損失糧食的57%,平均每年因各種氣象災害造成人員死亡4 400多人,人員傷亡80%集中在農村,直接經濟損失1 800多億元,造成經濟損失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1%—3%[2]。例如:從2010年氣象災害農作物受災面積統計來看,暴雨洪澇和干旱為主要氣象災害,氣象災害受災面積占氣象災害總受害面積的41%和38%,低溫冷害和雪災和風雹災害均占氣象災害受災總面積的10%,氣象及其次生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超過5 000億元。2020年,中國南方四川、貴州、江西等地遭受了嚴重洪澇災害,損失慘重。朔州地區氣象災害更是頻發,4月19—23日出現的大風強降溫天氣造成了朔城區杏樹等果樹絕收,春季(29.7 mm降水)發生的干旱更是60年來罕見,造成朔城區28萬畝因干旱未播種,13萬畝因干旱改種補種,總受害面積達41萬畝,因干旱苗前期植株生長緩慢;7月8日朔城區8個鄉鎮22個村出現短時強降水和冰雹天氣,作物受災面積達107 000多畝,成災17 000畝,絕收1 760畝。農業氣象災害范圍逐年擴大,發生頻率不斷增加,所造成困擾日益上升,在當前多樣變化形勢下,任何氣象災害影響都具有疊加、放大效應,都有可能成為影響全局的重大風險,嚴重影響著農業生產持續發展。
2 農業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目前存在的現狀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是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發展的重要基礎產業,避免和減輕農業氣象災害影響與損失,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穩定農業生產、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前提之一。隨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深入發展,農村社會經濟取得了較大發展,但農業防災減災體系建設薄弱的情況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基層氣象部門為做好氣象防災減災工作,雖努力做了很多工作,但隨著新農村建設和更加多樣化農業經濟對氣象服務需求日益提高,農業氣象防災減災工作仍面臨著更加艱巨的任務,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和不足需要改進完善。
2.1 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體系不太健全完善
在一些山洪易發、交通不便的山區,還存在著盲區,部分設施農業區和初具規模的特色農業種植大戶區,氣象觀測站網還不夠精密,還存在著部分設備老化,系統運行基礎保障不夠,故障處置不夠及時,災害信息收集時效性和全面性不夠,這些都可能在關鍵時刻影響氣象服務和防災減災能力。
2.2 農業氣象災害預測預報精準度不高
農業氣象災害預測預報預警業務雖取得了飛躍性進展,但涉及面有限,對于汛期旱澇交替、旱澇急轉的轉折性天氣,區域性暴雨災害,預測預報提前量和精準度還不高,針對突發性、局地性中小尺度強對流天氣及落區,預報精度還不夠,仍難以滿足服務需要。
2.3 農業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和農村終端接收系統不夠完善
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覆蓋面還不夠廣,特別是一些偏僻邊遠通訊不發達地區,還未解決到最后一公里問題。
2.4 氣象災害應急響應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預警信息發布有時還存在失責風險,關鍵時刻,重大災害來臨前叫應不到位問題還沒有根本上解決。存在應急聯動機制不暢風險,機構改革后重新組建部門的聯系溝通渠道和機制還需進一步完善。
2.5 農民的防災減災意識薄弱
一些偏遠、經濟落后地區,氣象科技、文化宣傳不到位,農民思想較保守,對農業防災減災知識、技術不容易接受和實施,缺乏防災減災意識。
3 基層氣象部門為農業防災減災服務的措施
農業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是一項任務重、功在長遠的艱巨性工作,關系到糧食安全、經濟安全、社會安全和國家安全建設,是一項對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推動意義的工作。基層氣象部門通過積極探索和多年來的實踐,努力提高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防御服務能力和水平,力爭在農業氣象防災減災和新農村建設中做出更大貢獻。
3.1 合理配置適應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要求的觀測站點,進一步提高氣象監測能力
近年來,農業生產發展規劃引起的農業生產布局發生了一定變化,隨著農業結構和種植結構的調整,結合各基層臺站地理位置特點、生態功能區劃,堅持需求牽引原則,充分考慮農業氣象防災減災服務新需求,穩定現有站網,調整完善區域性觀測網點,在設施農業區和農業試驗區安裝自動氣象站,在監測盲區考慮新配置,進行統籌規劃、科學布局,形成滿足業務服務需求的綜合氣象觀測網,建設高時空密度、自動化、多要素的現代化氣象監測網絡,如鄉鎮自動氣象站、區域多要素自動站、農田小氣候觀測站,實現對氣象相關資料及時、準確、高效監測,在基層縣局能夠隨時調看全省及周邊地區預警信息、雷達回波和各鄉鎮自動站、區域站、農田小氣候觀測站的氣象要素觀測實況資料,建立綜合數據庫,做好相關數據監測和積累,進一步提高氣象監測能力,遇到問題及時排查,確保各類儀器運行正常,監測儀器加密,保障安全運行,目前該工作已形成規模并初見成效。
3.2 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預測預報體系,進一步提高氣象災害預報預警能力
氣象災害預測預報是防災減災體系中第一道防線,準確的氣象災害預測預報是對氣象災害進行及時預警,采取有效災害防御措施的基礎,氣象災害預測預報體系建設直接關系著防災減災能力和水平。氣象預報要做到精準預報、及早預警、快速發布,努力提高預報精度,延長預報期,確保報的早、報得準,要建立智慧化預警多點觸發機制,健全多渠道監測預警機制,提高實時分析、集中研判能力,重點做好短時臨近預報預警服務,還要根據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需要,開展針對特色農業、高效農業專業專項氣象災害預測預警服務工作。在提高常規天氣、氣候預報時效性和準確率以外,不僅要重點做好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針對當地特色農業、設施農業、林牧業等,開展防旱、防汛、防寒、防大風、防冰雹等農業氣象災害防御,開展重大農林病蟲害、森林火險等級和農業氣象災害預報和預警;還要圍繞農業生產各環節和農作物生長發育具體需求,開展關鍵農事活動氣象預報,如開展春播期、秋收期天氣預報、高溫預報、低溫連陰雨等農用天氣預報和農業重大病蟲害氣象等級預報。
基層縣局要依托上級氣象部門,根據需要選擇對當地影響較大的農業氣象災害,增加適合農業生產所需氣象服務項目,開發“重大農業氣象災害預警預報”、“農業品專題預報”等產品,以釋用上級業務指導產品為主,補充訂正上級指導預報產品,結合指標判別和當地具體情況,開展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報和預警服務,進一步提高氣象災害預報預警能力。
3.3 建立健全氣象災害監測評估體系,進一步提高氣象災害監測評估能力
災害監測評估是農業氣象災害預測預報和災害救援的基礎,也是提高農業氣象防災減災工作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基礎。建立和逐步完善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業務,建立統一、規范、系統的農業氣象災害數據庫和災害評估指標體系,開展農業氣象災害風險發生概率分析。基層縣局要根據上級預測預報預警產品信息,結合指標判別和當地實際情況,通過實時分析、集中研判,初步預評估即將發生的氣象災害可能造成的危害和損失,提醒各部門注意加強防范;當災情發生后,要積極與當地農業、水利、保險、民政等部門協調合作,充分發揮村氣象信息員作用,及時、準確、全面地收集最基層第一手氣象災情資料,使災情、農情、氣象資料能夠通過信息傳輸系統快速上報,強化滾動預測預報與災情跟蹤服務,建立實況災情快速調查上報機制,以便開展有效災害防御;要加強災中跟蹤性評估和災后綜合性評估,開展定位服務、實地調查,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災前預評估、災中跟蹤性評估和災后綜合性評估體系建設,進一步提高氣象災害監測評估能力,為災害救援提供決策依據。
3.4 建立健全氣象災害應急響應體系,進一步提高災害應急響應能力
建立以政府為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災害應急響應機制,制訂不同層次災害應急預案,并要健全“預警到鄉、預案到村、責任到人”機制,強化上下互動、左右聯防,加強部門溝通協作和聯防聯動,要加強與應急、水利、農業農村等部門溝通合作,強化聯合監測會商,統籌做好氣象預報預警服務,形成防災減災工作合力。建立農村災害預警信息平臺、預警終端,在有線網絡覆蓋區用電視字幕滾動播出、偏遠地區在衛星頻道和無線電廣播播出、各手機用戶(微信、短信)發送災害性天氣預報、在人口密集地區安裝大喇叭和LED電子顯示屏等預警服務系統;按照政府、部門、鄉鎮、村組成規模適當、結構合理、管理規范的農村自然災害預警隊伍,縣、鄉、村各級要密切協作。特別要發揮鄉鎮氣象協理員和村氣象信息員作用,在災害來臨前接收和及時傳播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在氣象災害發生時及時收集、上報災情,保證氣象災害信息上傳下達通暢,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
面對災害風險挑戰,要有前瞻性謀劃,堅持預防預備和應急處突相結合,抓住時機、主動作為,要強化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堅持預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全面壓實各環節責任,完善應急預案,全力以赴、統籌做好氣象服務工作,提高應急救援和防災減災能力,將災害影響程度減小到最低。
3.5 加大氣象科普知識宣傳力度,提高農村農民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
氣象基層部門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強“四個意識”,堅持“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和國家的決策和部署上來,切實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首先,基層氣象部門需要加強對政府各有關部門的宣傳,使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進一步提高對農業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充分認識,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農業氣象防災減災政策和規劃,使農業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成為政府日常行為。其次,抓住關鍵天氣、緊扣社會關切主動發布各類信息,利用媒體資源和新媒體手段廣泛傳播預警信息、氣象科普知識和農業氣象防災減災知識,拓展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科普宣傳方式方法,廣泛傳遞科學之聲,提升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結合每年的3.23世界氣象日、5.12防災減災日等科普宣傳日,加大力度采取形式多樣的手段進行科普宣傳,增強社會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最后,加強農業氣象災害知識、農業氣象防災減災知識、技術培訓,面向農業、農村、農民和鄉鎮氣象協理員、村村氣象信息員,開展以培訓班、講座、技術推廣等形式進行培訓指導,普及農業氣象災害防御技術,使農業氣象災害防御技術在防災減災實踐中切實發揮作用,最大限度地減輕各類災害造成的損失。
參考文獻
[1] 朔州市氣象局.朔州市農業氣候資源分析及利用[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0.
[2] 王道龍,鐘秀麗,李茂松,等.20世紀90年代以來主要氣象災害對我國糧食生產的影響與減災對策[J].災害學,2006(1):18-22.
責任編輯:黃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