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 田靜
撰寫綜述性文章是體育教師在學習和工作中完成相關畢業論文、學術活動等不可缺少的任務之一。所有學位論文中,文獻綜述是必不可少的內容結構;科研課題申請中,國內外研究現狀是申報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召開會議或舉辦活動,常常需要教師對會議或活動進行綜述分析;學術研討活動中,有時也需要撰寫研討綜述,本刊《網研集錦》欄目《草根爭鳴》子欄目的話題研討,每期均會呈現話題研討活動的綜述報告。
眾所周知,寫好綜述性文章難度頗大,考驗的是作者綜合能力的真功夫。盡管綜述性文章的寫作目的和閱讀人群各不相同,但內容結構、寫作要點和能力要求卻是大同小異。筆者以本刊《草根爭鳴》話題研討為例,闡述如何撰寫綜述性文章。
一、研討綜述文章中常見問題有哪些
(一)個人觀點占主體并非綜述性文章
梳理《草根爭鳴》話題研討的綜述性文章,最為突出的問題是大部分文章并不是對研討活動的綜述,而是作者自己對該議題的論述。如,綜述者并未將教師們在話題研討中提出的教學方案進行歸納整理,概括出哪些方法得到了大家共識,哪些舉措存在爭議,教師們通過研討活動有哪些收獲,活動中存在哪些不足,后續研究方向是什么,等等,而是自己依據個人經驗并結合話題研討中其他教師提出的觀點,整合成了一篇提高學生運動參與的教學方案。其實,此類問題研究新手在開始撰寫文獻綜述時也經常出現,原因在于綜述者沒有正確理解文獻綜述的概念內涵。
綜述性文章主要是梳理研究現狀及動態,厘清研究問題與困境,為后續研究提供建議與指導。因此,綜述的重點在于“綜”,即對他人觀點的客觀闡釋和分析,而非是自己對該議題的態度與思想。文獻綜述是研究者對前人研究文獻的整理、概括與評價,研討綜述則是綜述者對參與話題研討的教師所提觀點的綜合與概括,而不是自己對研討議題的觀點與主張。
(二)簡單觀點堆砌,缺乏歸納概括
研討綜述中較為普遍的問題就是將前人研究成果或研討觀點簡單羅列堆砌在一起,如,張三說、李四說、王五說……或案例1、案例2、案例3……并沒有對所有觀點進行歸納分類,未能呈現前人的研究思路。同時,缺乏對研討活動的整體評價,包括沒有指出哪些問題已經達成哪些共識,特別是沒有指出在同一議題上教師存有哪些爭議,并能分析爭議的原因,有哪些局限和不足,還有哪些問題尚待解決。
(三)資料選取依據主觀,遺漏重要觀點內容
文獻綜述的重要步驟之一就是文獻檢索,如果資料收集范圍或文獻收集渠道方法不當,未能將有代表性的資料納入研究范圍,就無法全面把握研究現狀。這需要在撰寫綜述之前全面收集資料,避免遺漏重要成果。
研討綜述同樣如此,在整理研討內容時,不能依據綜述者個人好惡、態度,選擇研討中教師們提出的觀點主張,要盡可能將各種觀點進行歸類整理,避免遺漏重要觀點。如,綜述者個人贊同小學階段實行選項教學模式,就將支持的觀點寫得充分全面,而故意忽視反對的聲音,未能在綜述中提及相關觀點內容。
(四)論據缺乏客觀資料,引文格式欠缺規范
文獻綜述中提出某一研究結論,后續會寫上相關結論的支持文獻資料證據,通常會采用作者出版年或順序編碼格式。如,“對不同人群而言,身體活動/體育鍛煉干預能夠降低個體感受到的應激水平,改善應激癥狀(Magalhaes DasNeves, Loots,&van Niekerk,2014;van der Zwan et al.,2015;von Haaren et al., 2015)”[1]。說明身體活動能夠改善個體應激癥狀的結論來自于2014年和2015年的3項研究。研討綜述所得結論是教師研討活動中的觀點,需要在文章中明確某一結論的來源。由于引自教師在話題研討中的發言而非已經發表的文獻,可采用“浙江張三、江蘇李四認為”形式呈現。
二、什么是綜述性研究
提到綜述性文章的撰寫,研究新手普遍存在的困惑是:寫什么和怎么寫。其中,“寫什么”的問題要從綜述研究的概念界定和結構內容說起。
(一)綜述研究與實證研究有什么不同
根據研究者是否親自收集資料,可將研究分為實證研究與綜述研究。實證研究是指研究者親自收集觀察資料,如,發放問卷、進行訪談、實施觀察、操作實驗、收集數據等,是為提出理論假設或檢驗理論假設而開展的研究。如,《國內優秀藝術體操運動員旋轉難度起動技術的生物力學分析》[2],《2017年全國中考體育測試全景研究》[3]。實證研究對應的是綜述研究,是指對前人研究成果進行收集、整理、歸納、總結,目的是發現研究對象的總體特征和規律,對過去研究進行評估,并為后續研究指出思路和動向的研究。簡單地說,綜述研究并不需要研究者親自收集觀察資料,也并非作者本人的研究思想與成果,而是對前人研究成果的研究,是作者對他人研究成果或觀點學說的概括與評價。如,《聚焦前沿熱點問題、關注體育教育發展、共探學生成長未來——2019國際體育課程與教學大會綜述》[4],《體育鍛煉對青少年認知能力和學業表現的影響:研究的歷史、現狀與未來》[5]。
(二)綜述研究的范圍有哪些
在課題申報書中,文獻綜述多被表述為“國內外研究情況”。其實,文獻綜述還有其他幾種名稱,如,文獻述評、研究綜述、研究述評等。盡管概念名稱不同,但都是相同的內涵。綜述性文章指的是對某一學科、某一領域或某一主題,在一定時期內的研究狀況進行較全面、系統的綜合概括與評價,能反映其歷史背景、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
從概念的定義來看,綜述的范圍可以是某一學科,如,《基于知識圖譜的我國體育教育研究領域可視化分析》[6];可以是某一領域,如,《鍛煉心理學研究進展》[7];可以是某一研究主題,如,《21世紀以來國際學界學生學習研究的熱點、趨勢和走向》[8];可以是某一學術活動的主題,如,《中國學校體育》雜志《網研集錦》欄目《草根爭鳴》子欄目話題研討:“教學實踐中如何安排肥胖學生的練習活動”“體育教學中的一視同仁與因材施教”“優化體育課堂教學設計”,等等。
(三)綜述性文章包括哪些結構
顧名思義,綜述包含的是“綜”與“述”兩個方面,這也是綜述性文章需要寫作的兩個主要內容。
1.綜:對已有研究或觀點的歸納、概括與綜合
所謂綜,即為綜合概括,是指作者必須對現有的大量素材進行歸納整理、概括總結、綜合分析,目的是厘清研究的歷史脈絡,呈現前人的研究思路,歸納研究的成果結論,匯總研究者的思想觀念。以《草根爭鳴》話題研討綜述為例,綜述中需要說明如下幾點:
(1)該研討話題在哪些問題已經有了公認的可靠結論,在哪些方面體育教師們已經達成了共識,即所有研討者均認同的觀點。如,在《草根爭鳴》總第119期話題“如何合理地設計與實施家庭‘體育作業”的研討中,教師都認為家庭體育作業需要建立多元評價機制。在《草根爭鳴》總第125期話題“體育教學中的一視同仁與因材施教”的研討中,教師都認為應該兼顧一視同仁與因材施教,尋找時機,達到學生的最優發展。
(2)哪些問題存在爭議。不同學者、流派、研究對同一問題存有不同觀點和結論,需要呈現研討者對同一話題的不同視角與觀點,甚至是爭議與分歧。如,在《草根爭鳴》總第123期話題“如何評價體育教學質量”的研討中,探討體育教學質量評價關注的教學現象有3類觀點,一是以課的目標達成度的視角,二是以現行課程標準的視角,三是以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視角。在《草根爭鳴》總第124期話題“如何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的研討中,參與者們從課堂評價、教學比賽、教學方式等不同的視角闡述學生合作能力培養的方案。
(3)哪些問題尚待解決。如,體育鍛煉影響青少年認知能力發展的作用機制尚不清楚[5]。研討綜述需要闡述哪些重要議題在研討活動中沒有涉及,哪些研究結果或結論有待商榷。在這方面,《草根爭鳴》子欄目的研討綜述文章幾乎沒有相關內容的闡述。
2.述:對已有研究或觀點的評價、建議與預測
所謂述,即為評述,是對所寫專題已有研究進行比較全面、深入、系統的評價,指出研究中合理與不足之處,提出思考與質疑,并對未來研究發展趨勢做出客觀科學預測。研討綜述則需要對此次研討活動的優點和收獲、局限和問題進行分析,并對后續研究發展做出判斷,能夠給予體育教師未來研究方向、視角或方法的指導。
筆者參考的《草根爭鳴》子欄目話題研討綜述文章中,僅個別論文中包含對研討活動的評價與建議。如,“通過研討,參與者對體育教學質量評價有了更多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通過分享案例,在評價的實操層面有了學習和借鑒,并對課堂教學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和覺醒,參與者對自身的專業成長也萌發了更高的要求,這必將對推進中小學體育教學改革、提高體育教學質量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三、綜述性文章的寫作有哪些策略
文獻綜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卻常常被缺乏研究經驗的新手所忽視。許多論文和課題申報書未能通過評審的重要原因就是其文獻綜述的質量不高,從而影響到整個研究的理論基礎和選題的科學依據。那么,綜述性文章有哪些撰寫要求呢?
(一)核心概念的確定為什么那么重要
筆者在評審各類論文和課題申報書時,發現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即核心概念把握欠缺準確,由于檢索主題詞錯誤而無法準確獲取文獻及后續綜述出現偏差,導致研究選題、設計和結果分析出現一系列問題。
如,體育教師研究“高中體育課程籃球模塊結構化教學設計”時,其核心概念應該是結構化教學,文獻綜述的主題理應是前人關于結構化教學的內容。但是,該教師卻將籃球教學作為核心概念,綜述的均是有關籃球教學方面的研究文獻,導致后續研究結果得出的是籃球教學設計而非結構化教學設計。
核心概念是指論文或課題的研究主題,通常是某一專業術語,概念的專業性是作者專業能力的重要標志。如,籃球教學中要用“行進間單手低手投籃”這一專業術語替代俗語中的“三步上籃”。一項研究中,核心概念并不多,通常是1~3個,通常在題目中出現。通過對核心概念的表述,使讀者能夠快速了解作者所要研究的主題是什么。如,《草根爭鳴》總第121期話題“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優化體能教學”的研討中,核心概念是體能教學,文獻檢索和論述都要圍繞“體能教學”展開。
核心概念的定義必須具有權威性,可以有三種方式。一是專業詞典。如,《心理學大辭典》[9]、《教育學大辭典》[10]、《體育科學詞典》[11]中對某一概念的定義。二是權威的研究者。如,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理論這一概念所下的定義具有權威性。三是高被引的定義。如某一概念或許會有多種定義方式,可采用被引用最多的定義。
(二)綜述性文章有哪些撰寫線索
1.時間線索
按照年代順序撰寫,從最早的文獻開始,按照發表的時間順序討論文獻,對其問題緣起、歷史演變、目前狀況、未來趨勢進行縱向描述。時間線索能夠清晰了解研究主題的來龍去脈,更適合動態性綜述[12]。研討活動由于是在相同時間點進行,其綜述通常較少采用時間線索。
2.主題線索
將研究的問題分為若干主題,對該主題的國內外各研究觀點進行討論,呈現的是前人的研究思路。把各有關問題用不同標題區分,然后再將不同標題連接起來。如,從1954年到2012年,國際學界關于體育鍛煉與青少年學業表現和認知能力關系的研究分為5個主題:體育鍛煉與學業表現、短時體育鍛煉與認知能力、長期體育鍛煉與認知能力、體質健康與認知能力、體育鍛煉改善認知能力的機制[5]。
(三)綜述性文章的寫作要點有哪些
1.縱橫交錯
文獻綜述有縱式寫法和橫式寫法,好的綜述通常是縱橫交錯。既有以主題的歷史發展為總線,反映當前研究進展的內容,又有從國內和國外、學科之間進行橫向比較的內容。文章具有大量素材,經過歸納整理、綜合提煉,才能通過不同觀點和資料把握研究主題的發展規律和趨勢。教學研討綜述的縱向比較可以是不同年代或階段,如,課程改革前后或新舊課程標準;也可以是不同學段或水平,如,《草根爭鳴》總第127期話題“體育學習過程中的輸與贏”,由于不同年齡學生的心理差異較大,對勝負的理解不同,其教育手段也大相徑庭。因此,可以對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不同學段的教育策略進行比較。橫向比較可以是班級、校級、市級、省級、國內外等進行比較。如,《草根爭鳴》總第118期話題“如何建設校園體育文化”,不同類型的學校,其區域定位、辦學理念、校園文化差異明顯,可以按照地域特征或學校類型分類,總結具有相似背景的學校,其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共同經驗。也可以是不同教齡、性別、教學經驗教師觀點的橫向比較。
2.綜述結合
文獻綜述必須包括“綜”和“述”兩部分?!熬C”并非研究結果的簡單堆砌,而是要歸納概括、呈現前人的研究思路,提煉重要研究結論。如,《草根爭鳴》總第120期話題“如何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綜述中需要呈現研討思路,即體育教師們主要從學生常見安全問題類型、安全問題原因分析、安全意識培養策略、自我保護能力提高方法4個主題進行研討。其中,大家對安全隱患的影響因素達成共識,即教材內容、教師、學生、場地器材。但是,對于不同年齡學生所能夠具備的安全意識和所能達到的自我保護能力水平的認知存在差異?!笆觥钡脑u價部分要客觀,要總結研討活動的優點與收獲,也要指出存在的局限與后續努力方向。如,“在體育課堂中的安全隱患對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提出了哪些要求?該問題的拋出,引起討論者的熱議。但有的教師沒有看清楚問題的主體,對教師提出了詳細的要求,當然教師責無旁貸,但更應關注課堂主體,從根源著手對學生提出具體的要求,以便更好地培養學生安全防范能力”。評述部分可以是綜述者自己的觀點,但不能與原作者觀點相混淆。
3.如實引用
收集資料應注意展示不同的學術觀點,便于讀者對研究進展有全面客觀的了解。同時注意忠實原文,區分自身觀點與原始觀點,不得加入自己的主觀理解或注釋,更不能擅自改變原作者的觀點,以免對讀者引起誤導。所有研究成果或觀點都要有明確出處,在原文處標識引文(或觀點)出處,并與文后參考文獻一一對應。研討綜述中需要在文章中明確某一結論的來源,如,《草根爭鳴》總第129期話題“體育教學中如何‘以優帶差”的研討綜述中,“‘以優帶差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教師要根據本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能力儲備和掌握情況,確定‘優和‘后進,恰當把握‘以優帶差的時機。如山東徐則仁提出,教師講解后,讓‘優生進行示范,‘優生可以用自己的漂亮動作吸引‘后進生的注意,同齡人的動作印象,可以有效地從心理上降低難度,認可這個動作,進而進行積極的學習和鍛煉”。
4.文獻要新
綜述并不是寫學科發展的歷史,不必像教科書般從基本概念開始撰寫,而是要將最新研究資料、內容、信息和科技動態及時傳遞給讀者。因此,在引用的文獻中,50%~70%應為最近5年的研究成果。要注意引用文獻的代表性和可靠性,引用文獻質量決定了文獻綜述的水平。要盡量引用權威刊物上的優秀研究成果,避免從非核心期刊、非學術專業網站引用文獻。
5.層次清晰
要求作者在寫作時要思路清晰,先寫什么、后寫什么,前后如何呼應,都要有統一的構思。如果思路不清,可能導致綜述的結構混亂。確定寫作提綱可以對文章的整體結構進行安排,先確定好文章不同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再根據文章結構的需求將前期的文獻進行分類匯總,成為論述不同部分的論據,最后進行文章的組織。
參考文獻:
[1]郭璐,毛志雄.身體活動/體育鍛煉的心理健康效益[J].心理學進展,2017,7(12):1407-1418.
[2]方向麗,樊銘.國內優秀藝術體操運動員旋轉難度起動技術的生物力學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9,42(12):139-148.
[3]施文海.2017年全國中考體育測試全景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8,41(8):90-96.
[4]季瀏.聚焦前沿熱點問題、關注體育教育發展、共探學生成長未來——2019國際體育課程與教學大會綜述[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9,45(5):27-34.
[5]溫煦.體育鍛煉對青少年認知能力和學業表現的影響:研究的歷史、現狀與未來[J].體育科學,2015,35(3):73-82.
[6]何秋鴻.基于知識圖譜的我國體育教育研究領域可視化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6,39(2):98-103.
[7]毛志雄,付舒,高亞娟.鍛煉心理學研究進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1):69-75.
[8]潘黎,邱淞.21世紀以來國際學界學生學習研究的熱點、趨勢和走向——基于WOS檢索平臺2000—2014年“學生學習”主題詞文獻共被引網絡圖譜的分析[J].教育研究,2015,36(7):126-135.
[9]朱智賢.心理學大辭典[W].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10]顧明遠.教育學大辭典[W].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1]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香港體育學院,袁偉民.體育科學辭典.[W].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2]體育科學研究方法編寫組.體育科學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