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秀榮
一、教學內容分析
這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學習內容,隸屬于“圖形與幾何”部分的。本單元包括3方面內容:辨認從不同的位置(前面或正面、側面和后面)觀察一個簡單物體時看到的圖形;辨認從不同位置(正面、左側面、上面,類似于三視圖的位置)觀察一個簡單幾何體時看到的圖形;在已有的觀察物體的經驗的基礎上用推理解決問題。而我所要執教的就是第一課時的內容:辨認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簡單物體時看到的圖形。
二、學生學情分析
孩子們已經經歷了一年的校園生活,已經成長成為一個個有著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從知識上來說,他們認識了前、后、左、右、上、下各個方向,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球體等物體,學會了數數和用加法和減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情感態度來說,他們懂得了有禮貌的與人合作,體會到了與人分享的快樂;他們喜歡上了來自于同學的夸獎,迷戀上了來自于老師的肯定與鼓勵。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觀察實物,初步體會從不同角度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培養空間相象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2.過程與方法:經歷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形狀的活動,體會局部與整體的關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四、教學重點
在實際的觀察活動中,感受到在不同的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可能是不一樣的。
五、教學難點
正確辨認,從不同的側面(左側面和右側面),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
六、教學媒體及資源的選擇與應用
西沃白板5的課件和每組一個的玩具娃娃。
七、教學實施過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課(3分鐘)
1.孩子們,大家好!我們每個孩子,從牙牙學語,到蹣跚學步,再到今天的知書達理,都離不開媽媽的智慧故事。今天,我們一起來聽一個故事,故事的名字叫《盲人摸象》。播放故事視頻《盲人摸象》
2.故事結束,請大家想一想,這些盲人對大象的說法對嗎?那么,大象到底是什么樣的呢?你能幫這些盲人叔叔想想辦法嗎?(全身摸)
3.過渡語:
大家說的真好!你們真是一群既聰明又愛幫助別人的好孩子。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怎樣正確的觀察物體,才不會犯盲人叔叔一樣的錯誤。(板書課題:觀察物體)
(二)合作交流,新知探究(28分鐘)
為了方便我們的學習,老師請來了一位大家都很喜愛的動物——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熊貓。
1.出示觀察熊貓的主題圖
想一想,小明、小亮、小紅、小芳,從他們各自的角度都看到了什么?
2.由此展開小組合作與交流:(10分鐘)
要求:
第一,拿出自己帶來的玩具,仔細觀察。每個小組的每一位同學都要說一說自己看到是物體的哪個面?你是怎么記住的?
第二,想一想,我們在觀察物體的時候,有兩個側面,怎樣區分呢?
第三,小組長要協調和指導好本組的學生。
小組4人,再組內先說一說,議一議,再班級匯報。
3.小組匯報:(15分鐘)
第一,從而使孩子們發現: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同一個物體,看到的形狀可能會不同。(結合板書:角度不同? ?形狀會不同)
第二,那,我要怎樣才能看到熊貓娃娃的每一面呢?誰能幫幫我?
孩子們就會說,把熊貓娃娃轉一轉,也可以我們四個小朋友圍著熊貓轉一轉。
第三,通過剛才的觀察,我們可以快速的判斷出:小明看到的是熊貓的正面,小芳看到的是熊貓的背面。可是,還有個別同學對于小紅和小亮看到的還有爭議。
通過觀察和小組的互相幫助,得出結論,即為“我發現”:為了幫助我們正確快速的分辨兩個側面的不同,可以找物體的標志,也可以自己做一個記,還可以……
第四,我們一起試一試:數學書的“做一做”,四個小朋友圍坐在卡車的周圍,連線,看看哪幅圖是哪個小朋友看到的
4.歸納小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學會了觀察物體,知道了
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同一個物體,看到的形狀可能會不一樣;還知道了,在觀察物體時,要根據觀察者的位置和所觀察物體的各部位特征進行判斷。
5.我們一起試一試:數學書的“做一做”,四個小朋友圍坐在卡車的周圍,連線,看看哪幅圖是哪個小朋友看到的。
(三)聯系實際,學以致用:(5分鐘)
大家的學習熱情很高,下面,我們就要用我們剛剛所學的知識進行智力闖關:
智力闖關1、觀察天安門題(練習十六第4題)
智力闖關2、觀察數學書題(練習十六第3題)
智力闖關3、觀察茶葉桶題(練習十六第2題)
(四)課堂總結,拓展延伸:(3分鐘)
交流心得:播放微課《觀察物體的方法總結》
(五)布置作業:(1分鐘)
八、板書
觀? 察? 物? 體(要 全 面 )
角度不同,形狀也會不同
九、教學評價與反思
1.本節課運用了多媒體先進的技術,合理的插播了故事視頻和微課,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更是很好的進行了課堂知識的總結。
2.本節課注重了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合理的安排了合作交流活動,使孩子們在玩中學,在學中樂,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和幫助別人的快樂。使每個孩子在學習中都有著不同的進步。
3.整節課老師既是活動的組織者,又是活動的引導者,還是活動的評價者。
4.整節課由故事引入,到新知探究,到知識的歸納總結和拓展延伸,遵循了孩子們的身心發展的規律,讓每個孩子都經歷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運用實踐的一個完整的過程。
5.在教學中,我一直有個困惑的問題,就是,當孩子們看到那種兩個側面并沒有明顯標志的情況下,應該如何跟孩子溝通,我的左右與圖中人物的左右方向問題。因為,在我的課堂中就出現了個別的孩子就出現了類似的問題。我是這樣告訴他的:你把自己想像成圖中的那個小朋友,看看應該看到的是什么樣子的。我覺得,這樣的問題確實是需要孩子們在實際生活中游戲中進行分辨。但是,由于課上的時間有限,就會影響孩子們的學習效果。這就需要我們在課前備課過程中要有意思的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