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連
◆摘? 要:在課程改革逐步深入的今天,小學教育迎來了新的變革。如何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是每一位小學數學教師的重要教學任務,學生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每個班級存在著優等生與學困生,為了真正推動班級整體教學質量的提升,應該強調因材施教,讓每位學生都能夠端正學習態度,樹立學習信心,而線上教學小學數學課后培優輔差提供了重要平臺和動力。
◆關鍵詞:線上教學;小學數學;課后培優輔差
前言:線上教學中老師和學生通過網絡相連,無論是老師的習題傳達、課后輔導還是學生的學習都有了新的途徑。這種教學指導和習題練習突破了時空的限制,通過網絡就能夠實現學生的有效練習和老師的高效輔導,這對于實現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立足于分層教學,老師應該讓每位學生獲得發展,實現在線上教學中的培優輔差,從而在班級中形成趕幫超的濃烈學習氛圍,讓每位學生都能夠學有所成,學有所獲。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課后培優輔差的必要性
學生之間由于知識基礎、思維水平、認知能力的差異,導致了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病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即使班級的整體成績很好,班級中也會存在學困生和優等生,有的學生學習時能夠心領神會,而有的學生接受能力較差,反應能力遲鈍,面對表現各異,參差不齊的現狀,為了實現每位學生的發展,就應該積極地做好培優輔差工作,培優重在拔尖,輔差重在提升,讓優生吃得飽,讓差生吃得好,才能最大程度上轉變學生們的學習態度,提升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讓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真正做到教師的培優輔差工作動起來,學生活躍起來,幫助每位學生樹立學習信心和勇氣,提升日常教學實效。
二、線上教學在課后培優輔差中的優勢
隨著疫情在我國的蔓延,線上教學已經成為了課堂教學的延伸,為了保證日常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線上教學蔚然成風。線上教學應該堅持生本理念,引領學生獲得發展和提升,注重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線上教學,學生和老師之間能夠通過網絡相連,無論是老師的輔導還是學生的學習,都能夠以網絡資源為媒介,突破時空的限制,有助于最大程度上節約溝通的時間。數學教師為信息的發送者,而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為信息的接收者。通過網絡進行有效的課后輔導,這樣的課后輔導更具有針對性、層次性、可行性和及時性。例如:學完分數的加減法之后,數學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簡單的計算題目作為課后作業,發布給班級中的學困生,培養他們的計算能力,旨在讓他們掌握最基礎的數學定理和計算原理,當學生們完成之后及時上傳給老師,老師批改之后,并寫下一些批改意見,再傳達給學生,這樣的過程節約了時間。通過網絡就能將學生和老師溝通在一起,針對學生們存在的個性化問題,數學教師就可以通過微信、qq、釘釘等等這些學生建立聯系,進行個別指導。設計一些拓展性的題目,上傳給班級中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生,讓他們通過知識的有效綜合和數學定理的有效運用,實現拓展題目的有效解決,并且數學教師應該以網絡為媒介與這些學生進行密切的聯系,讓他們拓展思維,思考多種解題方案,以實現優等生在不斷拓展和綜合提高數學綜合能力。
另外,在線上教學中,微課發揮著重要的教學作用,在課后培優輔差的過程中,老師應該依托微課視頻對學生進行指導,通過視頻的形式對教學中的中那年進行講解,讓學困生反復觀看,不但能夠鞏固知識,加深印象,提升知識能力,還能夠讓他們在不斷地鞏固數學知識時,感受自身的價值,獲得成功的喜悅。通過視頻的形式對數學知識進行有效的拓展。例如:在學習圓時,可以將祖沖之發明圓周率的故事設計為微課視頻傳給優等生,擴展他們的數學視野,提高他們的科學精神。
三、線上教學中課后培優輔差應該注意的問題
線上教學為老師對學生的個別輔導提供了方便,為了真正提高課后培優輔差的質量,實現班級中每位學生都能夠獲得正確的學習態度和積極向上的學習勁頭,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老師應該注意以下問題:經常與學生家長們進行聯系,起到共同監督、共同了解的作用,打造教育合力,讓每位學生切切實實能夠獲得發展;不定期的進行一些小測試,在線上教學中可以實現分層測試,對所學知識進行抽查,實現有效的教學反饋;必須根據學生們的實際情況制定輔導方案,如優等生應該設置一些比較難的題目,讓他們練習;而學困生,應該根據他們的學習狀況設計與其自身相對應的題目進行練習,實現循序漸進。
四、結束語
生本理念要求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設計,班級中學生存在明顯的差異,老師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學生,分析每一位學生,巧妙地運用線上教學為課后的培優輔差助力加油,讓每位學生都能夠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通過線上輔導,讓輔導更具針對性、可行性,做好各種輔導工作,引領學生發展。
參考文獻
[1]梁玉萍.小學數學學困生課后輔導策略探究[J].甘肅教育,2020(09):121.
[2]張鎮麟.小學一二年級數學微課課后輔導的分層教學[J].求知導刊,2019(30):16-17.
[3]蘇寧寧.淺談課后輔導中的因材施教[J].淄博師專學報,2017(04):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