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永
近日,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下簡稱《意見》),共7條17項。這是中央高層近兩年就該問題密集發聲后,在解決方案上的一次系統性落地。
《意見》對上市公司質量涉及的各個環節都做出了規定,被認為是體現股市和上市公司發展規律的一個文件。很多人拿它與2004年“國九條”和2014年“新國九條”相比,稱其為2020年“國七條”。
《意見》要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在對股市的作用方面,市場與監管的關系問題,或者說兩者的邊界問題,其中最核心的是股市的“入口”和“出口”的問題。“入口”方面,要從現在被批評較多、效率較低且不太開放的審核制,轉為更注重形式審核、與國際接軌的注冊制,《意見》對此的表述是“全面推行、分步實施證券發行注冊制”;而在“出口”方面,要“完善退市標準,簡化退市程序,加大退市監管力度,”“將缺乏持續經營能力、嚴重違法違規擾亂市場秩序的公司及時清出市場”。

股民在證券營業廳內關注行恃。圖/視覺中國
很多業內人士將上市公司質量的問題描述為“該進的進不來,該出的出不去”,前者指入市的審批有很多場外因素和制度掣肘,讓一些真正優質、有潛力、又有資金需求的企業進不來;后者指那些不被市場認可的上市企業,又由于各種非市場因素退不出去。這造成的結果是,股市上充斥著大量質量不高、只靠挖空心思取得上市資格的企業。
《意見》提出由審核制轉為注冊制,其實是做減法,即讓行業主管部門和擬上市公司,從以前程序繁復、要耗時好幾年的上市實體審查中解放出來,改為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形式審查。同時加大不合格企業退市的力度,改變目前“上市就是鐵飯碗”“死也不退市”的局面,讓應退者盡退。
而出口與入口的中間地帶,則交給市場。而當下的困境是,這個本應該非常廣闊的中間地帶,由于發行機構在前端事無巨細、實質性的審查,以及后端上市公司退出環節受掣肘過多,導致中間地帶嚴重變窄,即由市場和股民決定的空間狹小,上市公司優勝劣汰機制不彰,影響股民和機構參與的積極性,并最終影響股市的質量和潛力。
而在中國當下“雙循環”以及新冠疫情的背景下,企業要在非同尋常的壓力下發展,資本市場顯得尤為重要,而股市要增加吸引力,就得解決上市公司質量不高的痼疾。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對監管方和市場的關系重新調適,這一方面需要監管方放權,在入口方面“松”一點,包容一點,把更多的選擇權交給市場,然后再根據這些企業在市場上的表現決定其去留,被市場認可的留下,被市場拋棄的則取消其上市資格。
而監管要做的,是確保市場能在整個過程中不受阻礙地發揮作用,并對市場作用的結果予以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