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鄭可 圣源 本報記者 張旺 ●丁雨晴

“美國總統選舉總能吸引國際關注,但今年格外夸張:歷史上少有領導人像特朗普那樣,主導了新聞周期,幾乎讓地球上每個角落都神經緊張。”大選投票日即將到來,《紐約時報》2日如此描述。其實,地球的角落太過遙遠,在美國國內,很多人已經在擔憂大選會帶來混亂、暴力沖突甚至“內戰”。過去幾年,美國社會分裂、政治極化的狀態一直在持續,這也是為什么兩黨總統候選人的競選都圍繞“國家”做文章——一方打出“重建我們的國家”的口號,另一方則稱“我們在為這個國家的靈魂而戰”。但在觀察家們看來,無論誰當選總統,都難以填平鴻溝。這道鴻溝究竟有多深,可以從有關“美國是1776年還是1619年建國”的爭論看出,這個看似荒誕的問題背后卻是美國社會歷史演變的軌跡,它凸顯美國內部就“美國”的概念和身份產生的分歧之大。
“美國是1776年還是1619年建國的?”
“我們比任何人都明白投票的意義。”據美國《波士頓環球報》報道,隨著投票日臨近,全美很多組織在盡最后努力發動非洲裔積極投票。在波士頓,一個自稱“1619項目”的團體就在這么做,在他們看來,“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非裔社區的新冠肺炎疫情災難等足以說服更多非裔人士投票。
波士頓這個投票倡議團體成立于今年9月,其名稱是對歷史學家所稱第一批非洲奴隸于1619年抵達弗吉尼亞殖民地的歷史事實的認同。有趣的是,美國一個教育工程也叫“1619項目”,名字有類似含義,不同的是它引起的爭議是巨大的。
很多人還記得,今年9月17日是美國憲法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特意于當天在國家檔案館發表演講,宣布要成立一個名為“1776委員會”的機構(1776年是《獨立宣言》簽署的年份)。特朗普在演講中表示,向孩子們講授“批判種族理論”相當于“虐待兒童”。他特別提及《紐約時報》發起的“1619項目”,稱其侮辱美國歷史。
“1619項目”是《紐約時報》在2019年8月發起的一個“重塑美國歷史”項目。該項目認為美國真正成立的年份是1619年,那年,美洲大陸上迎來第一批非洲奴隸,建立了奴隸制。
“美國是1776年還是1619年建國的?這聽起來像試卷上的一道題,但它已成為2020年美國大選中的一個議題。”英國《金融時報》10月的一篇文章稱,通過在種族關系和社會緊張加劇之際高調批評“1619項目”,特朗普意在讓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陷入麻煩境地。這提供了一個給民主黨貼上“反美”標簽的絕佳機會,共和黨人知道,美國人往往非常愛國,愿意接受清教徒的觀點,即自己的國家是“閃光的山巔之城”。
10月下旬,拜登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做了回應。“我認為他不理解1776年發生了什么。”拜登抨擊特朗普宣布成立“1776委員會”的做法:“‘美國是一個理想,我們認為這些道理是顯而易見的,我們從未真正實現,但也從未遠離。我認為我們應該誠實一點,讓我們的孩子知道實際上發生了什么,承認我們犯過的錯誤,從而避免再犯。”
拜登的說法與前民主黨總統奧巴馬相似,后者在今年的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表示,美國憲法“不是一份完美的文件”,它允許不人道的奴隸制。但奧巴馬接著說,“嵌入這份文件的是一顆指引未來幾代人的北極星……是一個民主國家,通過它我們可以更好地實現我們的崇高理想”。
與民主黨領導人措辭講究的回應相比,“被自由主義主導”的學校做法更直接,全美50個州的學校都有意將“1619項目”納入其課程。根據位于華盛頓的非營利國際新聞組織普利策中心發布的報告,全美有4500多所學校已經開始采用“1619項目”,包括華盛頓特區、紐約以及芝加哥的學校。
據美國《新聞周刊》報道,美國最大公立學區之一芝加哥公立學區,應當是全美首個公開采用“1619項目”的學區。該項目提出后的第二個月,芝加哥公立學校首席執行官詹妮絲·杰克遜就在推特上寫道:“每所芝加哥公立高中都會收到200至400份《紐約時報》的‘1619項目,作為幫助重新構建對奴隸制制度的認識,并了解我們今天如何仍然受到它的影響。”▲
同一個時代“緊密匹配的癥狀”
有評論稱,“1619項目”實際上是美國“族裔研究”和“喚醒歷史”運動的一部分,目的是糾正被以白人為中心的歷史觀所扭曲的歷史。美國民權活動人士德羅麗絲·懷艾特的言論是一個代表。她解釋了土著美洲人和非裔美國人如何打造美國的根基,然后是來自墨西哥、日本、中國、菲律賓和印度的移民。“不幸的是,這些歷史并沒有在學校傳授給學生。正是因為沒有這么做,許多人認為建國者組成政府,創建了我們的國家。那是兩碼事。”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文宗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美國的奴隸制是它的原罪,美國現在種族關系緊張,背后是少數族群的政治經濟社會利益和傳統的白人占主導地位的社會政治結構之間的碰撞和較量。這個問題從20世紀60年代民權運動以來就一直在發展、發酵,現在再次凸顯,折射出美國種族關系的緊張以及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兩種路線、兩套哲學的碰撞進入新的矛盾多發期。
張文宗說,政治斗爭反映社會層面的矛盾,背后是身份政治的體現,也是不同族群、不同身份的美國人,在建構整個國家歷史。以往,美國能在這些問題上達成妥協,現在由于種種原因,這種共識在松散、瓦解。
這在很多方面有突出體現。比如10月中旬,拜登聯同兩名原住民國會議員參與慶祝“全國原住民紀念日”線上活動,而特朗普的競選團隊則前往費城慶祝“哥倫布日”。據媒體報道,白宮此前禁止聯邦機構進行有關“白人特權”和“種族批判理論”的種族敏感性培訓,有官員將這種培訓稱為“非美國宣傳”。
“選1619還是1776?”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近日刊文稱,在選舉日即將到來之際,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好問題。但是,“我們必須在二者之中選一個嗎?”文章寫道,美國憲法開篇就提到“組織一個更完善的聯邦”的需求,美國也一直在朝一個更完美的國家前行,從這個角度看,既選擇1619也選擇1776是可能的,要知道,其中一個顯示的是另一個所未實現的承諾,以及一直前行的必要性。
這樣的想法顯然太過理想主義。在專家看來,重敘歷史的運動源于上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歷史界發生的變化。“嬰兒潮一代的歷史學家對所謂歷史課本應該專門聚焦于總統和議員的觀念發起挑戰,他們認為那種做法忽視美國人的大量生活經歷。這一代的歷史學家還把對美國歷史的某些描述——美國向來都在朝正確方向前進且總是糾正其長期存在的弱點,列為挑戰目標。”普林斯頓大學學者朱利安·澤里澤爾撰文稱。
朱利安稱,來自上世紀70、80和90年代的歷史學家已將種族主義、男性至上主義、階層沖突等納入人們對美國的了解。“我們并非將總統和議員列為象征國家的孤立人物,相反,我們將他們描繪成與社會、文化和社會運動密切相關的管理國家的政客。”朱利安寫道,“是的,許多非常杰出的歷史學家發現,美國并不像其他幾代人認為的那樣‘例外。與全球各地一樣,美國這個國家正由同樣的痛苦且仍在持續的沖突及明顯的不公所塑造。”
《華盛頓郵報》稱,總有一天,歷史學家們會得出結論,白宮的做法和“1619項目”是同一個時代緊密“匹配”的癥狀,二者相互“投喂”。如同過去種族主義曾肆虐的年代,主導“1619項目”的悲觀種族本質主義在這個陰冷的時代走到了臺前。▲
“1776聯合會”“1620項目”……
“1619項目”聚焦奴隸制對美國歷史的影響,以及黑人為美國發展的作出的貢獻等。項目發起人、《紐約時報》記者妮可·漢娜·瓊斯曾表示,該項目收集的有關當代美國生活各個方面的歷史論文、詩歌、小說和照片集等,均指向美國的建立源于對奴隸制的維護,即當年美國革命的首要動機是為了保留奴隸制,并因此導致種族歧視在美國社會存在至今。
“1619項目”提出時,正值美國奴隸制誕生400周年,一經發布,即引起美國歷史學界的激烈辯論和政治評論家的廣泛批評。客觀而言,“1619項目”在美國進步派、中間派人士中也有不小的爭議。多位著名歷史學家致信《紐約時報》對該項目的結論持“強烈保留意見”,要求《紐約時報》進行事實更正,并指責該項目將意識形態置于歷史認知之上。《紐約時報》主編杰克·西爾弗斯坦拒絕發表更正。不過,“1619項目”還是對主頁內容進行了一些調整,但其核心基礎——美國歷史起源于奴隸制未改變。
在特朗普將該項目置于媒體聚光燈下后,民主黨人治下的加州迅速宣布在各學區推出新的反種族主義課堂和教師培訓項目,加州教育部門主管官員公開表示支持在該州學校推廣“1619項目”。此外,加州教育廳還在制定美國國內首個遍布全州的“族裔研究”總課程模式。
作為反擊“1619項目”的主要武器,特朗普一直未公布“1776委員會”將如何運作。但保守派媒體《國家評論》稱,該委員會有可供參考的先例,如1973年國會成立的美國革命兩百周年管理局、由首席大法官沃倫·伯格主持的1987年美國憲法兩百周年全國紀念委員會等,通過組織監督慶祝歷史事件的活動向公民進行歷史教育。
不過,先于“1776委員會”,早在今年2月就有民間人士組織“1776聯合會”,表示希望“通過回溯過去的美好時光來塑造美國的未來”。該組織發布對抗“1619項目”的課程計劃,由美國民權領袖鮑勃·伍德森和美國企業研究所學者伊恩·羅共同開發,利用教學課程、課外活動、閱讀指南和其他資源,講述“更加完整并鼓舞人心的非裔美國人的歷史故事”。
“1776聯合會”在撰寫新課程時稱,該組織特別關注非裔美國人中的卓越代表,拒絕受害者文化并展示通過擁抱美國建國理想而繁榮起來的非裔美國人的故事。據報道,美國教育部部長貝齊·德沃斯認為,“1776聯合會”的課程“聽起來確實很棒”,她表示雖然課程設置最好由各州和地方教育部門來決定,但可以談論“真正尊重歷史并以此為基礎的課程”。
與“1776聯合會”的目的一致,共和黨參議員湯姆·科頓在今年7月提出一項名為“拯救美國歷史”的議案。議案提出限制聯邦教育經費用于在歷史課程中采用或改寫“1619項目”的學校。由于科頓在接受采訪時稱奴隸制是美國建國“必要之惡”,他成為眾矢之的。科頓則回應稱,他只是在描述“開國元勛們的觀點”。
此外,美國全國學者協會發起一個專門針對“1619項目”的“1620項目”,通過發文章、博客、視頻采訪等方式,批駁《紐約時報》所持觀點。對于科頓的“拯救美國歷史”議案,該機構表示大力支持。值得一提的是,提起美國歷史的開端,很多人會想到數十名清教徒從英國乘“五月花”號帆船到達美洲的故事,那一年正是1620年。▲
環球時報20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