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良俊
【摘 ?要】本文通過對初中的科學探究,指出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科學探究,積極創設物理情景,提供探究素材,精心設計課堂實驗,鼓勵學生積極實驗,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索性實驗,以教材文本為綱,挖掘開展steam項目,為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創造教學空間。
【關鍵詞】核心概念;探究教學;物理教學
從初中科學新標準來看,物理學是研究物質結構、物質相互作用和運用規律的自然科學,必須從以下幾點來考慮,才能完成教學的最終目的。
一、要抓好核心概念的傳導
我們知道,物理課是初一年級開始的一門新學科,對初學者來說往往有一種新鮮感,但是,若這種新鮮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新奇上,教師不及時深化,那么將是教學的失敗。所以,作為一個教學工作者,首先要抓好核心概念的傳導,要精心設計教學方案,認真備課,針對教材和學生的具體情況,認真分析,做到因材施教,盡可能地做好正確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和解決好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將這些引入教學課件和教學實驗器材中。例如,在新課程標準中,學生要求初步認識能量、能量的轉化和轉移、機械能、內能、電磁能以及能量守恒等定律,并且了解新能源的應用,能初步認識能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教師可以自己動手設計一些小實驗,比如以兩個小磁鐵之間的磁性推動了小木車的快速運動,兩個物體的撞擊轉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的現場試驗;還可以以現實案例或者多媒體的形式做成動態的幻燈片來宣傳能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的必要性,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提倡學生提前預習,鼓勵學生課前自己查資料,從而在課堂上提出問題,更好地掌握基礎知識。
二、開展Steam教學,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物理教學新標準中,課程基本理念有一點是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在初中物理學科教學中,每一個概念和規律公式都是可以通過物理實驗得出的,在實驗中通過探索物理現象揭示,隱藏其中的物理規律,并將其應用于生產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終生的探索興趣、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初步的科學實踐能力。因此,教學工作者在課堂上開展實驗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物理現象過程,能學會簡單地描述所觀察物理現象的主要特征,并在這其中發現一些問題,還能及時提出問題。學生通過積極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學習擬定簡單的實驗方案,學會利用不同渠道收集所需要的科學信息,形成自己學習信息處理方法,并能對信息作出有效的判斷意識,還能從物理現象和實驗中歸納簡單的科學規律去解釋某些具體問題,這極大地鍛煉了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與此同時,教學工作者也應該鼓勵學生在課下設計實驗,或者根據課外的資料來模擬物理實驗過程,加強學生物理實驗動手能力。并且教師完全可以鼓勵學生把自己的想法和實驗帶到課堂上,與同學們討論交流,還可以讓學生做好實驗記錄和討論記錄,教師則做好實驗分析和總結。
三、師生之間要形成良好的和諧課堂,有利于教學的順利進行
現代心理學理論認為:學生只有在愉悅、和諧的課堂氣氛下學習,積極性才能提高。因此,構建愉悅的和諧課堂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教師與學生之間要形成良好的和諧課堂,才有利于教學的順利進行,才能達到教學的最終目的。而在初中物理新課程標準教學目標中,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為:有將自己的見解公開并與他人交流的愿望,認識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與別人不同的見解,也敢于放棄或修正自己的錯誤觀點。
在和諧的課堂上是完全可以形成并達到這一目標的。在和諧的課堂上,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基礎。學生通過對教師的喜愛,能把這種喜愛轉移到課堂上去,能高效地接受教師的教誨,容易接受知識和理解并掌握物理知識,學生還更愿意和教師交流他的想法、學習中的困難和快樂,能更好地進行學習生活。
教學工作者可以通過在課堂上創設教學情境,通過以生活實例來讓學生思考其中的物理原理,來帶動學生思維的運轉,引導正確的思考方向,讓學生在探索過程中提高認知興趣,培養求實的探索、科學的作風。
在課堂上,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是不可否認的。學生的認識基礎、接受能力的差異、學習興趣以及學生參與的程度,在一個集體中也是有所差別的。因此,和諧的課堂也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實現差異化的教學培養模式,盡量使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上,接受知識的傳播,從而使學生掌握知識、學會應用知識。
參考文獻:
[1]徐學福.探究學習的內涵辨析[J].教育科學,2002(03).
[2]周仕東.科學探究與教學內容的選擇[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11).
[3]楊曉微.中小學科學課程改革:理念、趨勢、困難和代價[J].課程.教材.教法,2000(11).
[4]方紅峰.論初中《科學》課程教材的設計[J].課程.教材.教法,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