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對新時代嚴峻的人才需求,為了能讓學校提升教學質量,培養高質量師資隊伍,改善學校的教學環境,尤其是農村學校的教學環境,陜西省2010年開始推行中小學校本研修文化重建工作。針對中小學校本研修文化的現狀,論述中小學校本研修文化重建的必要性,當下存在的問題,重點討論了中小學校本研修文化重修的實踐策略。
【關鍵詞】問題;策略;考評;目的;效果
引言
21世紀,中國進入高速發展的時期。中國多年來保持了經濟較高的增長速度。2020年,中國還將取得全面小康的階段性勝利。無數的中華兒女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前赴后繼。江山代有才人出,中華民族才可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興邦,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事業關乎每個家庭的未來,也關乎祖國的未來。
面對新時代的發展需求,中國從20世紀末就開始教育改革。中小學校本研修是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
校本研修的含義是:以各個學校為中心開展的,促進學校發展的,在學校中進行的研究、探索和反思等工作。通過重建中小學校本研修的一系列措施達到:全員覆蓋、資源共享、切實有效,因材施教的效果,以期達到全體教師素質全面提升,教學環境顯著改善,學校資源有效的整合、利用等目的。
目前進行中小學校本的研修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有:沒有根據不同學校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策略,校本研修結果缺乏相應的考評檢測機制,同時缺乏及時的回饋和反思。校本研修活動沒有激發教師的合作分享意識。區域性的合作互補沒有實現,資源整合也沒有達到預期。這些問題不得到解決,則校本研修難以達到效果,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改革還是沒有進展。
針對已經開展的中小學校本研修工作中存在的很多問題,讓我們意識到中小學校本研修文化必須重建,否則這一前沿的教育理念必然流于形式,無法為實現教學教育的改革發揮其積極作用。
針對中小學校本研修活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積極采取有效的校本研修文化重建的實踐策略刻不容緩。以下是我對中小學校本研修文化重修提出的五條實踐策略:
1.以問題為導向,聚焦課堂
課堂是教學的基本形式,是學生們學習知識,分享觀點,開展合作的地方。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重中之重,也是中小學校本研修文化重建中首當其中的環節。課堂教學應轉變老師直接傳輸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的模式,變成以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主,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討論,培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轉換課堂教學模式外,聚焦課堂,發現教師課堂教學問題,解決課堂教學問題也是非常關鍵。課堂是教學最基本的形式,也是中小學校本研修文化重建的重要環節和效果體現。做好每堂課的教學反思可以幫助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學校適時組織有經驗的老教師、專家等對課堂問題進行匯總、建議,切實幫助每個教師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2.構建多種研修模式,實現全員式覆蓋
2.1攙扶新教師走路
新教師老教師結成對子,取他人之長補自己的短,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大部分新老師可以完成教學任務,但是缺乏教學經驗,無法掌握教學節奏,教學處于適應期。學校針對性對新教師提供專家講座等教學資源,傾斜教育資源。老教師點對點幫扶,從教案到課堂,從學期計劃到教學實踐,定期開展培訓及總結。既做到了全員式覆蓋的重建意義,又全面提升了教師素質。既幫助教師形成分享的品格,還讓教師在校本研修文化的重建中感受樂趣。幫助新教師快速成長,提升新教師教學水平,是全面提升教師隊伍質量的重中之重。
2.2舉行區域教師幫扶
區域內不同學校師資力量不均衡的現象是非常普遍的。尤其是農村學校的師資力量更是十分薄弱。針對這一情況,可以組織一些老師到教學水平更優秀的學校參觀學習,甚至實習培訓等。教師力量的提升也能緩解市區教師資源緊張的問題,實現教育的相對公平。查缺補漏,實現區域教師隊伍的素質的全面提升。
3.相關部門要承擔配合、監管、調配作用
中小學校本研修文化的重建工作是學校教育長期、重要的工作。重建工作的結果是實現教育改革進步的重要方法和途徑。相關部門應組織人員對于中小學校本研修文化的重建工作進行配合。鼓勵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反應問題,努力幫助校方解決問題。協調區域間的合作交流,促進資源的合理調配、充分利用。保障校本文化研修重建工作區域全員覆蓋,教學環境的提升。組織相關培訓、分享活動,針對校本教研內容等實際教學內容進行培訓,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培養學者型教師。針對不同學校的校本研修的目標、計劃、進度進行監督,保證校本研修文化重建的快速進行。
開展網路遠程教育,專家培訓講座,充分發揮政策資源。相關部門還應提供中小學校本研修文化重建工作中的資金支持。重點對于農村學校的投入,開展遠程教育,提升教學環境,增強師資力量,傾斜教育資源。
4.建立完善的考評機制
為了鼓勵教師自主參與校本研修文化的重建活動,促進校本研修活動長久有效開展,設立完善的考評機制是很重要的。
設置哪些考評機制呢?(1)教師個人的校本研修計劃的內容和次數進行審查;(2) 對過程進行審查,專家網絡講座的學習次數等;(3)對學時提出要求,教育部門測評,學校認定,本人申請等方式確定學時;(4)對課堂呈現結果進行打分;(5)對結果設立相應的獎懲機制,切實落實重建的結果。
考評機制對于階段性校本研修文化重建工作起到評估作用,對于學校教師和學校團體考評結果優秀給予激勵。激勵可與獎懲、教師評優、學校評比等掛鉤,提升教師參與研修文化重建的積極性。
考評機制應杜絕以硬性成績為指標,杜絕成為績效考核等的書面形式。真實客觀地為重建的結果作衡量。促進教學中的反思工作,實現提升教學質量的目標。
5.“因地制宜”,不同學校不同措施
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培養適應新時代的人才。不同學校各有特點,統一的校本研修措施必然是沒有明顯效果。人需要因材施教,學校的改革更需要直擊要害,才能徹底深層解決問題,推動教育教學的改革。學校應當深刻地理解自身發展中亟需解決的問題。有些學校缺乏師資,有些學校教師隊伍不穩定,有些學校硬件設施陳舊,或者是教學課堂缺乏活力,或者是教師水平有待提升等等問題。具體問題應當具體分析。只有這樣,學校才可以有效提升學校教學質量。一概而論的方式只會浪費資源,加重教育資源不均衡的現象。
6.結束語
中小學校本研修文化的重建是大勢所趨,是落實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式和途徑。而完成這個工作需要政府部門的領導、支持;需要校方領會校本研修文化的內涵及其重要性,才可以切實落實文化重建的方方面面;需要提升教師隊伍的思想意識,提高教師的主觀能動性;還需要社會的監督。一項改革的實施和成效需要長期的堅持,切實可行的計劃,需要結果的檢驗和反饋。但我相信,在多方的努力下,中國的教育改革一定會有成效。
參考文獻
[1]同軍咸《陜西省中小學教師校本研修50問》[J].《陜西教育(教學)》,2015,(1):5-18.
[2]富毅龍《對校本研修的理解和思考》[J].《讀算寫(教育教學研究)》,2014,,(22):80-80.
[3]陳國勝、李賜平《中小學校本研修文化重建的實踐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10(24):126-127.
作者簡介:趙婷 (1986.08-),女,漢族,陜西榆林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