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金英
【摘 ?要】探索興趣是幼兒探索知識和了解事物的內在驅動力,而幼兒的思維具體形象,真實的環境和事物能給探究活動增添探索欲。在活動前為幼兒創設一個實際的經驗情境,帶領幼兒感受真實的情境,激發幼兒想去探究的欲望。興趣捕捉,和幼兒開啟活動中探究之旅。
【關鍵詞】幼兒活動;探究能力;培養
幼兒天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但是幼兒的好奇心很不穩定,來得快去得也快。當遇到困難或需要努力才能解決的問題時,他們往往會中途退縮。探究性學習活動要求幼兒進行持續的探究,對活動有比較持久的興趣,并轉化成探究行為。因此,教師要通過多種活動方式,把幼兒對事物的單純好奇發展成為持續的、穩定的興趣,并深化為外在的、較為長期的探索行動。興趣能較好激發幼兒的學習動機,在興趣的指引下,孩子的學習、探究會保持一種自然、主動的狀態,因此,敏銳捕捉幼兒的興趣,才能順利帶領他們開啟探究的旅程。
幼兒園作為幼兒的樂園,其實也是很多動植物的樂園,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為幼兒的探究活動提供了物質保障。晨鍛活動中,幼兒異常的舉動引起了我的關注,一群孩子顧不得平時最愛玩的攀爬網,卻蹲在地上圍在一起熱烈討論著什么,走近一看,原來是一只小蝸牛讓幼兒沸騰起來了,大家好奇地盯著小蝸牛,個個都爭著看一看、摸一摸,還不停地討論起來,好奇地提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蝸牛吃什么?蝸牛的頭為什么一碰就縮進去?蝸牛背上為什么有房子?為什么蝸牛爬過的地方有一條白印?……幼兒一邊觀察,一邊在探索中尋找問題的答案,有的說蝸牛頭縮進去是怕人打它;有的說要是人也有像蝸牛一樣的房子那該多好!幼兒的想法各有不同,但究竟誰的想法對呢?只有探究才能為我們揭開謎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在幼兒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幫助幼兒了解自然、環境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可見,幼兒的學習是建立在經驗基礎之上的,只有深度了解幼兒的已有經驗,才能更好開展探究活動,幫助幼兒提升活動認知,但是幼兒目前對蝸牛的了解究竟有多少呢?為了了解幼兒的前期經驗,我們特別設計了一份關于蝸牛的調查表,并對調查內容進行了梳理。
通過調查內容的梳理和羅列,能較好幫助我們了解目前幼兒對蝸牛喜歡或不喜歡的程度,并初步把握幼兒對蝸牛的前期經驗和進一步的認知興趣,在此基礎上為幼兒架構“問題引領式”的認知框架,讓來自幼兒的問題,通過他們自己探究過程中日積月累的觀察、相關資料的搜集、同伴互助釋疑等形式,讓答案漸漸水落石出。與此同時,主題墻面也可以根據認知框架進行同步創設,這樣一來,隱性的研究過程就能被顯性化,從而更形象、清晰地展現幼兒的科學認知過程,讓幼兒循序漸進地鞏固新經驗。
幼兒的探究能力是在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發展的。教師要創設支持、關懷、接納的心理環境,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發現。寬松的交流氛圍,能讓幼兒自由、大膽、隨性地表達自己的發現和見解,教師要善于營造寬松的交流氛圍,放下權威的姿態,和孩子的視線保持一致,鼓勵孩子的表達,支持他們與眾不同的發現。
在寬松的交流氛圍中,幼兒就會發現更多的秘密,比如在探究蝸牛食性的活動中,有一天幼兒發現喂養的蝸牛拉出了紅色的糞便,大家有了不同的見解,有的孩子說那是血,蝸牛生病了,有的孩子堅持說那就是紅色的糞便,因為它是一圈一圈的,像大便一樣,血不會是一圈一圈的。多數孩子都認可了這個說法,可是新的疑問又來了,為什么蝸牛會拉紅色的糞便呢?大家感到很不解,我啟發道:“大家想想蝸牛的糞便是怎么來?”孩子說:“吃了東西拉出來的啊”“哦,那你們還記得昨天喂蝸牛吃了什么嗎?”大家異口同聲地說:“草莓!”有的孩子不信,有的孩子說應該試一試,我支持了他們試一試的想法,提供了幾個小托盤,幼兒分組選擇了不同顏色的食物(蘋果肉、橘子、綠色的菜葉、西紅柿)進行實驗。通過兩天的喂養觀察,幼兒驚訝地發現:蝸牛真的是吃了什么顏色的食物就拉什么顏色的糞便。后來,幼兒通過查書知道了其中的奧秘:原來,蝸牛的腸胃很簡單,不能完全將食物消化。所以,糞便的顏色和吃的食物的顏色是一樣的!細細聆聽幼兒的發現真的很有意思,很多問題可以通過交流,現場解決,但同時也挖掘出了更多他們感興趣的問題,有待進一步的探究、實驗、認證、交流。
通過對小蝸牛的探究活動,我們發現:其實培養幼兒的探索能力并不遙遠,它就在我們身邊;其實探索并不艱澀,它就是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個孩子都是具有探索精神和研究能力的小科學家,從教師角度而言,職業敏感告訴我們,教師的支持對幼兒探究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幼兒的探究能力提升離不開教師的支持,教師的方案實施更離不開幼兒的探究興趣。與此同時,在幼兒探究活動的具體實踐中,教師需要善于聆聽童聲,理解童心,關注探究行為,教師支持性方案的實施,應該幫助幼兒建構一種科學的探究方式,形成一種科學的探究習慣。相信在教師科學的探究方式和探究習慣的支持下,讓幼兒的探究更有趣,讓幼兒的探究能力的培養更具科學性。
參考文獻:
[1]張文娟.幼兒建構區活動中探究能力的實踐[J].山海經,20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