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美育在人才培育的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研究新時代高校美育工作的困境與出路,本文從美育的定義入手,分析當前美育形勢,挖掘美育價值,希望可以為高校的美育工作提供改進思路。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美育;內涵;價值;人才
一、引言
美育一直是我國教育的重要板塊之一。偉大教育家孔子以六藝教授弟子,其中的“樂”便是專門的美育課。建國初期,美育被明確寫入我國的教育方針。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美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理論、新方法。新時代賦予高校新責任,美育在高校教學中的重要性日益突顯,作為一名高校工作者,應該主動承擔起剖析美育價值、拓展美育路徑的重要使命。
二、國內高校美育研究綜述
根據中國知網以“高校美育”為主題的指數分析,可以發現自2015年之后,與高校美育相關的文獻量大幅增長,這說明近年來越來越多人關注高校美育這一話題。2015年,馮婷在《審美教育與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一文中詳細闡述了形式審美、自然審美、科技審美、社會生活審美、藝術審美等不同形式的審美對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價值[1]。2018年,王澤珺在論文《美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中提到,利用美育的自由創造性、形象陶冶性以及趣味愉悅性、內在滲透性可以塑造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客體互動之美[2]。2019年,趙潔在《美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當代意蘊和價值彰顯》一文中指出,人在審美時才是真正自由、完整的人,應將美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共同發揮育人作用[3]。栗嘉忻指出,新時代,中國德育與美育協同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的培養有效路徑,美育不應僅僅作為一個促進德育的工具而存在,二者應是協同育人的兩個平等主體[4]。通過總結這些研究,筆者發現,美育不僅可以單獨對學生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而且可以通過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等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美育的內涵
(一)何為“美”
“美”字最初形容的是客觀事物的形象,是一種觀感,單純從視覺上令人舒適、心情愉悅。后來引申形容人的品質,進一步抽象,“美”又指事情符合心意或者處理事情的方法巧妙得當。
(二)何為“育”
“育”是撫育、教育之意。“育”從行為主體上看,可以分為“他育”和“自育”,“他育”是外力對個體進行的改變,“自育”是個體根據經驗主動作出的調整。
(三)何為“美育”
美育的狹義是藝術教育,而這僅是美育這座龐大冰山的小小一角。筆者認為,美育指通過一定方式或手段,讓個體主動或被動地發現美、認識美、辨別美,最終做到物美、人美、事美的過程。
四、美育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的價值
(一)美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美育通過藝術或影視作品、優美環境等將“美”展示給學生,可以讓學生有一個更加主動、直接的情緒體驗。全方位、多角度、多途徑地向學生展示各種各樣的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有利于幫助學生甄別美與丑、善與惡,辨別誘惑,樹立正確三觀。
(二)美育利于培養學生獨特個性和創新力
高考升學的壓力,扼制了莘莘學子“個性”的發揮。大學校園是培養學生獨特個性的象牙塔,美育則是其培養“個性”的重要手段。學生可以暢所欲言對美的不同認識、不同理解,這不僅對培養學生發散思維有益,而且能使學生得到自我認同,更加自信地去塑造獨特的自己、創造解決問題的新思路與新方法。
(三)美育利于學生保持健康心態
如今,大學生的心理狀況日趨嚴峻,引發了社會強烈關注,而美育正是緩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一劑良藥。美好的事物可以令人心情愉悅,美感與人的精神世界相連通。用美凈化學生身心,用美充實學生靈魂,以美育人,有助于大學生保持健康心態,以良好的心理狀態感受生活、挑戰困難。
(四)美育利于國家穩定與發展
黨和國家的事業發展要求當代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塑造健全人格,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美育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將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展現出來,讓學生在傳承中發現美、追求美,強化獲得感,增強文化自信。
五、高校美育的現狀
(一)高校美育的收獲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美育工作。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了“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的要求。2015年,國務院相關文件指出,“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銜接、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相互結合、普及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促進、學校美育和社會家庭美育相互聯系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美育體系”[5]。2018年,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總書記指出,“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2019年,教育部發布《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對新時代高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由此看來,黨中央對美育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相關的制度已經落地,這為高校全面開展大學生美育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二)當前高校美育存在的問題
1.對美育的重視程度不足
現實生活中,美育相較于文化科學課程,往往處于尷尬境地。一方面,美育課程不是“速成班”,學生無法快速在美育中獲得收獲;另一方面,在求職、升學時,美的素養不是必考科目。因此,教育實踐中經常存在教師和學生均不重視美育類課程的現象[6]。
2.教育工作者美育素質不高
高校的教育工作者直接面對學生,其一言一行對學生影響深遠。然而,大多數高校教育工作者知識背景單一,專業知識功底十足卻缺乏系統的美育常識,美育內容單薄甚至在工作中干脆拋棄美育內容[7]。
3.美育方式單一、內容乏味
在美的創造過程中,受制于空間與資源,美育往往缺少學生實踐這一環節,影響了美育的完整性。受考核壓力等影響,大學生美育活動經常出現敷衍了事的情況,這讓活動美感、活動創新性大打折扣。
六、拓展美育的措施
新時代,人的全面發展對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至關重要,美育的價值也隨之愈發突出。高校肩負培養人才的重要使命,必須直面現實問題,探索新時代美育的新路徑。
(一)提高美育認識,增強美育意識
美育的存在是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之成為一個懂得感受美的完整的人。因此,高校應構建多部門參與的美育協同工作體系,將美育工作納入高校人才培養總體規劃,形成規范化的評估督導機制,將美的理念貫穿育人全過程。各科教師也應重視美育的育人效果,切實提高美育水平。
(二)上下攜手,創造美育環境
想要保證美育效果,環境是一個重要因素。高校要優化社會環境,弘揚傳統美德,傳遞正能量;要積極改善校園環境,打造主題校園景觀;引導教師穿著得體、合乎禮儀,以增強美育效果和美育引導性。
(三)加大培訓力度,提高教職工美育素養
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在掌握好基礎教學技能的同時,應注意自身的儀表,保證自身具備傳授“美”的能力。相關部門以及學校應堅持以禮儀培訓、花藝茶道培訓等形式提高教職工自身的審美,以增強教師個人魅力,保證其引導作用充分發揮。高校還可以組織教師沙龍或論壇會,引導教師將“美”帶入教學,豐富學生“美”的體驗。
(四)創新工作形式,拓展美育空間
首先,積極發揮第二課堂的美育功效,提高審美標準,適當增加文化活動的比重,拓展美育空間。其次,搭建網絡平臺,集中過濾后的美育資源,打造一個網絡美育平臺,以學生喜歡的形式培養學生美的意識[8]。再次,利用參觀活動、優秀企業實踐等渠道,推動“美育”工作不斷延伸,讓學生盡享實踐中的“美”。
七、結語
美育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在人才培養上具有無可代替的作用。美育可以直達人類的靈魂,讓一個人作出根本改變,而且作用力更為持久、強烈。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應該全面認識到美育的重要價值,自覺、主動地參與到美育之中,用自己的經歷、學識、技術推動學校美育課程的開展、美育體系的構建。
參考文獻:
[1]馮婷.審美教育與大學生的全面發展[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5.
[2]王澤珺.美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D].蘭州:蘭州交通大學,2018.
[3]趙潔.美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當代意蘊和價值彰顯[J].現代教育科學,2019(12):45-49.
[4]栗嘉忻.新時代中國高校德育與美育協同發展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9.
[5]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J].中國德育,2015(23):6-11.
[6]徐彩鑫.美育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實現的對策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9.
[7]鄧佳.高校美育課程研究——助力大學生身心協調發展[D].重慶:西南大學,2019.
[8]黨國寧.學校美育價值及其現實困境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8.
作者簡介:董璇(1994—) ,女,漢族,山東淄博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