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蓉桓 吳重江
摘 要:近年來,隨著中國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增強,世界范圍內掀起了一股學習漢語的熱潮。隨著“漢語熱”不斷升溫,越來越多的國際漢語教師和漢語志愿者投身于漢語推廣工作。對于跨文化交際背景下的漢語國際教育教師來說,其不僅要有良好的語言素養和漢語知識,還要加強國學素養培育,這不僅有助于提升人文精神,還有益于傳播中華文化。本文將在分析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基礎上,提出漢語國際教育教師的培養途徑,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漢語國際教育教師;文化差異;國學教育
一、引言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國外許多國家開始流行學習漢語,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化教育層面,漢語學習程度已然大大加深。國外建立的孔子學院、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等是中華文化傳播的平臺,為世界人民學習和了解中國語言文化打開了窗口。漢語國際教育教師作為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能力,促進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在世界上發揚光大。
二、中西文化差異
跨文化交際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了解中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并通過相應的手段克服或適應這種差異。中西方的價值觀本身存在巨大的差異,人們的行為準則、思維方式和道德標準受價值觀的影響而不同。因此,漢語國際教育教師應將跨文化交際的重點放在這一問題上,謀求克服和改善的方法。
首先是傳統文化的差異。中國的傳統文化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而西方文化主要是以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為主。因此,在價值觀層面,中國比較重視社會群體能力,提倡個人要服務于群體,而西方主要強調人們的自主意識,個人主義較為盛行,這就導致中西方思維方面的迥異。中國人的思維模式比較依靠整體判斷和直覺,西方人則會根據邏輯進行分析,尤其體現在人際交往方面,中國人會比較委婉,而西方人則會更為直接[1]。
其次是思想和思維方面的差異。中國文化講求天人合一,在思維模式方面更追求整體的效果,思想意識也以知覺的垂直感為主,不像西方人那么善于分割人與自然的關系;西方人更善于對事物進行分析以及更善于運用邏輯思維進行表達。
隨著跨文化交際的深入,這種文化的差異性被無限放大,且已有的文化差異不會憑空消失,新的文化差異會隨著時間的推進而不斷更新。但文化差異并非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并不會因其復雜性和多變性而成為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跨文化交際就是在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既然文化差異無法避免,那么漢語國際教師就要通過相應的手段進行改善[2]。
三、漢語國際教育教師的培養途徑
(一)對文化差異進行整理分析
漢語國際教育教師應在跨文化交際背景下對自身所要面對的不同國家的文化進行了解,根據已有的資料加深對其的重視程度,形成正確的認知。首先,對以往的跨文化交際經驗進行收集整理,并對其進行總結,以形成適用自身的跨文化交際理論導向。其次,在業余時間通過與其他學者的交流加強自身對于中外文化差異的了解,辯證地去看待文化差異問題,對文化進行批判性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再次,對國外文化進行篩選,結合中國的國情去汲取外國文化的精華,并與國內民族文化進行融合,從而更好地展現國內民族文化的魅力。
(二)進行國學教育
漢語國際教育教師不是一個語言傳播的工具人,而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形象代表。所以,如果教師對本國文化一知半解,是無法進行對外文化教育的,既不能夠促進國際教育交流,又不能推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國際層面的傳播。因此,漢語國際教育教師應注重自身國學素養的提升。國學素養的培養不僅有利于進行對外文化交流,還能提升人格素養。漢語國際教育教師是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的踐行者,可以將國學發揚光大,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真誠地介紹給世界各國人民,但在傳播中華文化的同時,不能故步自封,要以開放的態度吸收外國優秀文化,使國學和外國文化進行融合與創新。
學習國學有益于漢語國際教育教師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升,還能夠陶冶教師的情操和提升教師的人格品質,體現其社會價值,讓其更好地進行教學工作。國學教育的開展和培養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設置國學課程,加強漢語國際教育教師對國學的系統性學習,促進教師綜合素質的提升。其次,舉辦相應的國學講座活動,聘請國學專家進行授課活動,開拓教師的視野[2],讓漢語國際教育教師能夠深入感知國學的博大精深和國學教育的重要性。再次,舉辦國學文化參觀展覽活動,使教師深刻了解國學的內涵。例如:書籍、文字、飲食、節日等都是教師應該學習掌握的內容。
(三)正確面對文化差異
赴國外的漢語國際教育教師要長期居住異域環境,在文化差異、心理孤獨等因素影響下,還要將漢語教育事業推向國際,這不僅要求漢語國際教育教師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還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首先,教師對文化差異要有適應、接納的能力與氣度。漢語國際教育教師對待文化差異應持有海納百川的胸襟,正確認識、理解差異,以博大的胸懷去接納、吸收不同環境下的不同文化,進而更好地感受不同文化差異產生的沖突,并以此為契機進行更好地文化交流與融合。
其次,要有強大的民族自信感,做到不畏懼強勢文化,不進行文化入侵,堅持以平和的心態與海內外各種文化保持良好的交流,以平等的姿態對各國的學習人員坦誠相待,促進世界各民族的融合與大團結。但在現如今的國際環境下,完全以平等的姿態進行漢語文化的滲透教學并不是件易事,這就需要漢語國際教育教師擺脫文化束縛感,尋找機會加強文化交流。
(四)進入孔子學院深造
現如今,孔子學院在海外的開設范圍日益變廣,眾多的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在海外學校開設,同時國內外越來越多的學校也承擔起對孔子學院的漢語教學及漢語推廣工作。目前,孔子學院的開設數量日益增多,導致學院教師人數普遍不足。因此,學校可以選派漢語國際教育教師在孔子學院進行深造交流,這一方面可以彌補孔子學院人手不足的情況,另一方面可以促進漢語國際教育教師進行更系統化的學習,使其能夠更加直接地接觸異域文化環境,更好地進行教學活動。實踐出真知,漢語國際教育教師可以通過長期的教學活動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提升自身的文化共情能力,進而促進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
五、結語
總而言之,跨文化交際始終貫穿于漢語國際教育教師的工作與生活。因此,漢語國際教育教師不僅要有傳道士精神,還要有工匠精神,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還要做好國學文化的傳播,為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傳承中國優秀文化奠定基礎。(指導老師:吳重江)
參考文獻:
[1]任曉霏.漢語國際教育碩士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體系[J].社會科學家,2018(12):148-151.
[2]閆俊.教育國際化背景下的對外漢語教師隊伍建設研究[J].現代交際,2018(24):167,166.
[3]蔣麗麗.教育國際化背景下對外漢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高教論壇,2018(3):47-49.
作者簡介:郭蓉桓(1998—),女,漢族,河北邢臺人,本科,研究方向:對外漢語教學;吳重江(1987—),男,漢族,湖北黃岡人,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