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開
【摘 ?要】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階段,數學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內容。教師既要避免小學化的教學模式,也要有效實現幼兒數學意識和基本數學能力的培養,為日后的學習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具體的實施策略展開簡要分析,希望能發揮參考價值。
【關鍵詞】幼小銜接;數學教育;策略
幼小銜接主要是為幼兒迅速融入小學的生活學習狀態而做的指導工作。數學是小學的重要學習科目,數學教育應該引起幼小銜接教師的高度重視,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基礎,采用科學的教育理念,制定適宜的教學方案,切實提升幼兒的數學素養,從而使幼兒快速融入小學的知識學習當中。
一、以課程教材為基礎,確定銜接內容
根據小學數學學科的內容分類和能力培養,幼小銜接的數學教學內容也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對物體和圖形的簡單認知與分類,簡單的排序和數量比較,以及20以內的數字認識和加減運算。這些都是出于對幼兒數學基礎素養培養做出的規劃和安排,和一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雖然有相同之處,更多的是一種思維認知的無形滲透。教師要嚴格按照教材給出的內容和方向,來組織相關的學習活動,堅決避免超綱的情況發生。幼小銜接并不等同于小學教育,是課程教材綱領的明確要求,而且重復的內容學習很容易導致幼兒新鮮感的缺失,引發學習動力的不足。基于此,教師要明確幼小階段的教學重點,根據合理的教學內容對幼兒進行數學意識和數學思維的培養。比如在“20以內數字的認識”的學習活動中,教師重在引導幼兒產生基本的數字意識,還有對十進位制產生初步的理解,而不是以教學內容的豐富和過度的延伸為目標。部分幼兒教師會延伸到50甚至100以內的數字學習,這種貪多求快的學習方式完全背離了幼兒的身心發展特征和認知思維基礎,會導致部分幼兒跟不上進度,在初期階段就對數學產生厭煩和畏懼心理。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在將來小學的學習活動中,這些幼兒容易覺得這些內容都學過,進而會產生注意力不集中,認為數學學習不需要努力等不良意識和習慣,也會影響數學思維的有效培養,導致在更加深入的知識學習中,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都不夠理想。總之,幼小銜接的教學重點是切實實現幼兒數學基礎能力的培養,實現思維能力的鍛煉和提升,而非教學內容的知識量多少。
二、以科學理念為引導,設計教學活動
隨著新課改教育理念的推進,傳統的教學模式弊端日益突顯,科學有效的教學方式引起教師的重視。在幼小銜接的數學教育中,教師也要認真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并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和具體的教學內容認真規劃和指導每一堂教學活動。在以前的教學活動中,幼兒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傳統的小學應試教學模式如出一轍,導致幼兒從小在被動低效的學習環境中被灌輸知識,因此難以實現學習興趣的有效激發和學習能力的有效培養,背離了素質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基于此,教師要以科學理念為引導,認真設計每一次教學活動,從而切實實現素質培養的人才教育目標。
比如在5以內的加減法學習活動中,教師就可以借助情境創設的方法,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并減輕幼兒的認知理解難度,從而讓幼兒對加減的概念產生初步的認知理解,并實現初步的數學生活化意識培養。比如在中秋節的時候,小明媽媽要去給親戚朋友送月餅來表達節日祝福,送給爺爺奶奶兩盒,又送給姥姥姥爺兩盒,這時候媽媽送出去多少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既要借助多媒體展示形象的數量關系變化的具體情況,也要用生動的語言鍛煉幼兒的傾聽能力,深化語言理解能力。又如在簡單的圖形學習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觀察生活中的各種圖形形狀,然后從數學的角度去引導他們分析探討這些圖形的名稱和形狀特點。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展開手工制作,使幼兒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深化對圖形的認知思維。比如明確三角形就是因為有三條邊首尾相接構成,而四邊形的命名就是在又增添一條邊的基礎上延伸而來。總之,教師要重視教學方法的創新研究,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和進步。
三、以小學模式為方向,進行習慣培養
小學階段的學習模式和幼兒園階段具有很大的區別,如課堂時間增長,課堂紀律的規范,課前預習和課后作業的習慣要求等。在幼小銜接這個過渡階段,教師要做好相關的引導工作,使幼兒能夠快速融入小學數學的學習狀態當中。比如,教師就可以按照小學的模式來引導幼兒,使他們能逐步適應這樣的學習狀態。還有,教師也可以帶領他們到附近的小學參觀,感受小學的學習環境,也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豐富幼兒這方面的認知視野,從而提前做好心理準備工作。
總而言之,數學教育是幼小銜接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要對此高度重視,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明確教學內容的同時樹立科學的教育目標,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切實提高教學活動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促進幼兒的健康、全面成長。
參考文獻:
[1]成偉超.幼小數學教學銜接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