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賽裕
【摘 ?要】隨著家校聯系日益緊密,家校溝通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最困擾班主任的是面對高高在上型家長,應該如何轉變其態度的問題。深入分析發現,這類家長社會地位、文化觀念、情緒負擔、個性心理、社會心理及班主任自身等因素都會導致家長高高在上的態度。班主任作為交流的主導者應主動增加溝通的時間和頻率,靈活運用各種方式,理性思考,提升專業能力等多種方式方法,以轉變家長態度,讓這類家長不再“高冷”,從而形成教育合力,達到家校合作的最優化。
【關鍵詞】班主任;家長;溝通;高高在上
有經驗的班主任都知道:要想管理好一個班級,使各項工作順利完成,離不開家長的配合與支持,因此,處理好與家長的關系對班主任的工作十分重要。然而,現實工作中總有一些讓班主任頭疼的家長,他們在家校溝通的過程中高高在上、盛氣凌人,致使家校溝通不暢,不僅達不到溝通的目的,甚至還會與班主任發生摩擦,導致工作無法開展下去。班主任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根據高高在上型家長身上所表現出來的特征,發現問題,深入探究原因,從而找出解決之策,推動和幫助班級的成長和發展。
一、對高高在上型家長的分析
分析這類家長的態度與行為,有利于班主任深入了解對方的真實想法,并做到對癥下藥。
(一)具有相對較高的社會地位
由于家長和班主任的工作性質不同,造成這兩個群體具有不同的價值觀,溝通也會有一定的困難。研究表明,人們在和比自己地位低的人溝通時通常容易無所顧忌,較少考慮地位低的人的感受與想法,有時甚至直接予以否定。例如,高高在上型家長中就有這樣的一類人:他們有的事業有成,在企業中擔任高管,或者是有自己的公司;有的在政府部門工作,有一定職務,從事管理工作。在面對自己孩子的班主任時,他們將自己的角色定位為領導者,總是站在自己認為的高度對班主任的工作進行評價。
(二)具有傲慢自大的個性心理
這是由于人們不同的心理特征所引發的溝通受阻。能力、性格等不同,也會造成人們對同一事件的不同理解。例如,家長往往更容易相信名班主任、老班主任的觀點,而對新班主任持懷疑態度。當家長認為班主任能力欠缺或知名度不高時,心理上存在輕視,表現在行為態度上則是傲慢、強勢,不將班主任放在眼里。剛畢業工作的第一年我就碰到了這樣的情況:一位自稱是地方上的知名人士的孫子到一年級報到,一看到是新教師的我,立馬擺起架子說:“你是新教師吧?學校怎么會安排新教師來教我的孫子?我孫子要換到隔壁金老師的班級去。”初出茅廬的我當時一下子蒙了,不知如何應對。
(三)具有滿滿的負能量
很多情況下,班主任找家長溝通都是“告狀”,無非是告訴家長學習上退步了,行為習慣不好了,讓家長知曉并對孩子進行教育。于是乎就有了如下結果:暴躁型的家長對孩子“夫妻混合雙打”;壓抑型的家長對孩子冷言冷語、諷刺挖苦。此時,家長把與班主任的交往視為一種負擔,每當和班主任交流時就會產生壓力,并且產生不快的情緒體驗,久而久之就會對班主任反感。這種情緒導致內心深處拒絕溝通,在班主任面前表現得高高在上、傲慢無禮,以此發泄自己內心深處的不滿。交流中出現了高高在上型家長固然與家長的社會地位、思想觀念等因素有關,但班主任作為這場交流對話的主導者,不僅應該積極分析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還要反思自己的想法和行為,進行自我剖析:是不是自己缺少溝通技巧或者專業能力不強,也是引發家長高高在上的因素呢?
二、對班主任的分析
(一)溝通方式有待商榷
仍然有很多班主任平時與家長幾乎是“零交流”,只在學生出現問題時才想起和家長溝通,也就是前面說到的“告狀”,當家長總是接收到自己孩子“又犯錯誤”的信號,生成反感情緒也是必然的。還有班主任習慣了職業語氣,把對學生的指導、教訓式的談話方式用在了與家長的交流溝通上,有的班主任甚至喜歡“懟家長”,對家長一頓“狂轟亂炸”。這種不合適的交流語氣、交流方式都會造成家長極度反感。正所謂“一句話說得人笑,一句話說得人跳”,班主任在與家長溝通時要注意溝通技巧,反思自己在溝通時對人際交往的心理學知識掌握得怎樣,運用得怎樣?在和家長溝通之前有沒有做好溝通計劃?是否觀察過家長在聽到自己的觀點時的反應?在與家長交流時有沒有認真傾聽家長的想法?反映孩子的情況時是只有批評,還是先表揚后批評、先批評后希望?運用怎樣的策略更合適?
(二)不當行為有待改善
一方面,班主任特別是初任班主任面對家長時表現出膽怯、附和等不自信行為,會導致家長的輕視、無禮。另一方面,班主任面對成績壓力、學生安全壓力、角色沖突、學生行為問題、工作超負荷等 。作為一名班主任,如果不能及時調整自己的負面情緒,在與家長的溝通中就會不自覺流露出煩躁、不耐煩情緒,家長感受到教師的不良情緒后也容易激動。特別是因學生犯錯,班主任面對家長時不自覺地將犯錯誤的學生家長當成發泄口,言語上表現出對家長的無禮或對犯錯孩子的厭煩,也會使家長產生敵對心理,表現出對班主任的傲慢無禮。此外,家長在處理學生問題時不公平、不公正、忽視學生權益或對學生身心造成傷害等不當行為也會激起家長的強烈反應,進而對班主任表現出強勢行為。
(三)偏見、歸因有待糾正
“偏見比無知離真理更遠。”人際知覺偏見, 很有糾正的必要, 因為只有在健康的、無偏見的班級人際環境中, 學生才能過正常的生活, 同學與同學之間才能和睦相處。班主任在多重壓力交織的情況下不一定總是理性的,也會錯誤地解讀家長傳遞來的信息,從而產生偏見。比如,有的家長本身就是大嗓門,班主任如果對這個家長不了解,在交流時可能就會覺得家長語氣不善,是在呵斥自己。正如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取得一些成功時,常常容易歸因于自己,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之后,則把這些問題歸因于外在因素。作為班主任,一定要對此有清晰的認識,分析問題要全面,不能只看到家長身上的問題,卻不反省自身。
三、班主任應對高高在上型家長的策略
班主任首先要提高認識:和這類家長對著干或不作為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樹立起“家長都是可以說服的”的信念。面對高高在上型家長時,班主任得提前了解,做到心中有數,避其鋒芒,運用多種溝通方式將溝通繼續下去,并達到甚至超過預期的效果。
(一)主動增加溝通的時間和頻率,讓家長信任班主任
萊文格和斯諾克認為,隨著交際時間的增加,相互作用的水平逐漸增強,人與人之間慢慢地會達成共識。班主任在與高高在上型家長溝通時,一定要耐住性子,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不要想著通過一次談話立馬能轉變家長態度。溝通應由淺入深,隨著交往時間的增加,交往活動全面展開,只有持續交流,才能構建出良好的關系。有些家長之所以有高高在上的態度,是因為班主任平時不溝通,只有當學生出現問題時才聯系自己。將心比心,當家長對班主任產生很貼心、負責任的觀感時,班主任再和家長交流學生的教育問題,家長更易接受。有些家長平時忙于工作,尤其是我們農村學校,家長忙于生計,接送孩子的時候也沒時間跟班主任交流、溝通,甚至還有的班主任做了兩年,家長都不知道班主任姓什么,這種情況下,家長怎會信任班主任呢?只有增加與家長接觸的頻率,讓家長、班主任之間進一步多溝通、多了解,家長才會信任班主任,從而形成良好的家校關系。
(二)靈活運用各種方式,確保“無縫溝通”
班主任在與家長溝通時,要善于靈活運用各種溝通方式。尤其是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班主任既可以靈活運用QQ、微信、“小黑板”等現代技術手段,提高溝通的時效性和互動性,也可以利用傳統的家長會、家訪等方式與家長面對面溝通、交流。當然,溝通時,班主任要注意自己的儀態和用語,遵循“肯定(表揚)—說問題—肯定(表揚 + 希望)”的規律,提高說服效果。指出孩子問題時要注意措辭,給家長留面子,并且只分析現象,不要舊事重提,也不要下定論式地評價學生。針對家長社會地位、文化價值或個性心理特征等方面的不同,班主任應求同存異,找出最佳契合點。例如:向因本身從事教育行業而能力強卻傲慢的家長請教如何組織教育活動,與其一起制訂活動方案,并虛心求教;還可以邀請其他高高在上型家長也參與到班級活動中來,在活動中與孩子互動,與班主任互動,在持續的交往中影響、滲透,相互學習,慢慢轉變。如果遇到個別頑固家長,實在冥頑不化,無法溝通, 可以避開本人。以前我班級里就有這么個家長:他是孩子的父親,經歷過很多糟心事,總是充滿了各種負能量,怨天尤人,多次溝通無果后,我選擇了跟孩子的媽媽、爺爺奶奶溝通。有時候,孩子本身也能成為我們良好的助力,尤其是高年級的孩子,各方面發展都比較全面,通過孩子來勸說家長,其效果可能要比班主任直接與之溝通好得多。
(三)理性思考,提升專業能力
班主任可以對現象進行理智分析,糾正自身偏見,但不要用理性的爭辯強迫他人改變態度。及時調節自己的情緒,以飽滿的狀態對待家長,引起他們的積極情緒。面對不信任教師能力的家長時,班主任必須要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管理班級的能力。在與此類家長溝通時,班主任的言談如果有理有據,只是就事論事,會增加此類家長對班主任的信賴程度,從而影響其態度的改變。班主任既要提高自己令人信服的程度,又要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逐漸使自己成為一定范圍內的權威。事實證明,專長和權威對人的態度的轉變有著極大的影響。班主任的權威越高,越是某方面的專家,高高在上型家長改變的程度就會越大。
綜上所述,班主任不僅要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在溝通中也應學會調節自己的心理,避免和家長針鋒相對,以良好的修養對待他們。而且還要通觀與家長交往的全局,及時調整方法,有意識地調節和改善與家長的關系,彼此尊重,相互幫助,團結融合,與家長攜起手來為孩子的健康成長而努力,形成最強的教育合力。
參考文獻:
[1]蒯義峰,馬和民. 班主任工作特征的維度建構及量表開發[J].全球教育展望,2017(04).
[2]鄭全全,俞國良.人際關系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