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冬晴 上海市浦東新區輔讀學校
培智學校義務教育《運動與保健》課程標準中提到,課程要堅持育人為本,根據特殊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和實際需求,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體魄強健。
輔讀學校學生在體能、智能以及情感發展等方面都落后于普通兒童,他們個體間也存在顯著差異。認知能力弱、理解能力缺乏,以及身體機能上的一些障礙,使得他們參與運動的興趣不高,運動水平的提升緩慢。
筆者從事十多年特教體育課教學,發現對于特殊兒童來說,豐富的輔具、多元的支架是提高他們參與興趣、運動體驗、技能掌握的重要保障。本文將從輔具支架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原則、運用方法以及成效與思考三方面來闡述如何巧用各類輔具,為特殊學生搭建有效的支架。
特殊兒童在參與體育活動過程中表現出的特點,一是認知能力較弱,對復雜的技術動作難以理解,二是身體機能的障礙,使他們甚至無法完成一些小動作幅度、小運動負荷的動作,三是部分特殊兒童情感細膩,自卑與焦慮的心理,常常使得他們還未參與便開始退縮,畏難、消極情緒突出。
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筆者在細讀課程標準要求的基礎上,探索通過體育課程的教學,結合輔具支架的運用,幫助特殊兒童走出體育學習的困境。輔具支架的設計基于以下三原則為基礎:
特殊兒童對自己身體的控制能力較弱,無法正確預估運動的后果,所以在體育課堂上,無論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安全的保障是放在首位的。因此體育教師在選擇輔具時要做到課前進行質量檢查,課中正確使用,課后及時維護。這也是讓特殊學生能夠走出運動第一步的保障。
特殊兒童沒有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他們對一個問題的思考通常都是單向的,無法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一個問題或看待一樣事物。基于這個特點,體育教師選擇的輔具不能過于復雜,最好選用學生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較高的物品,且使用的方法也是易于掌握的,同一個輔具支架的搭建可以適用于課堂中的大部分學生。
特殊兒童在一節課中的有意注意時間較短,他們常常會被特別的聲音、色彩鮮艷的事物所吸引。體育教師應抓住這一特點,在課中依據學生的年齡以及興趣點選擇能夠吸引他們主動參與練習的輔具搭建支架。
基于輔具選擇的三原則,巧妙地將各類輔具與支架式教學相結合,并遵循循序漸進的規律,在特殊兒童的最近發展區搭建輔具支架,將學生引入問題情境,從“面對問題”到“解決問題”,幫助和促進他們從“現有水平”提高到“潛在水平”,充分發揮輔具的價值,進一步提高練習的成效。
筆者以五年級《從高處跳下:雙腳跳下20-30厘米高》這一課為例,結合不同輔具支架的特點,從內容、方法以及效果等來闡述搭建各類輔具支架的巧妙之處。
體育課中,學生掌握一項運動技能是通過身體練習的方式,這就是體育學科與其它學科的最根本區別。運動技能的掌握、身體控制的要求,單用口頭的講授和簡單的示范,對特殊學生來說很難理解;動作的連貫、力度的把握,則更為抽象。巧用媒體輔具,發揮其特有的功能,是帶動特殊學生從體驗到感受、從內化理解到外化技能的過程。
1.媒體輔具的內容
(1)動作視頻
結合運動課中跑、跳、投等技能學習的要求,設計完整的示范視頻,學生能感受動作的整個過程;還可針對一些動作,設計分步驟、不同角度、聚焦重難點解決的示范視頻,實現對不同學生的分層分類指導。
(2)情境視頻
教學設計時,教師可有意識地穿插與當堂教學內容相吻合的情境視頻。源于實際情境的動態視頻,對于引導特殊學生饒有興趣地參與學習,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從高處跳下》一課設計時,教師選取了特奧賽場上運動員參加體操平衡木比賽的一段視頻。比賽結束前,運動員“從平衡木上雙腳跳下”的動作規范優美、引人入勝,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
2.媒體輔具的運用與效果
(1)引導規范,自主練習
媒體輔具一般在技能新授和練習鞏固環節中運用較多。新授環節,學生通過觀摩完整視頻,對學習的規范動作有整體的認知。練習鞏固環節,媒體輔具對學生自主練習提供指導,循環播放的過程中,允許學生反復觀摩正確的技術動作,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節奏學習和練習。
《從高處跳下》一課教學中,這類輔具充當了一位助教的角色,在它的引導下,所有學生躍躍欲試,都跟著一塊跳起來,多頻次的體驗,學生對于“雙腳跳下”的動作,從生疏到熟練,從被動到主動,自主練習的效益真正得到了實現。同時,教師可以解放出更多的時間關注班中能力最弱的C組學生,在集體教學中有機滲透個別化指導,全方位為學生服務。
(2)突破重點,自我糾正
媒體輔具可以根據學生練習情況進行播放速度以及頻率的調整。尤其對于學生來說較難理解與掌握的技能,抑或一些轉瞬即逝的微小動作變化,均可通過停頓、重播、調整播放速度等方法,反復強調、重點突破,讓特殊學生也能學會自查自糾。
《從高處跳下》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是落地屈膝緩沖,教學中有許多學生在跳躍時,出現落地時身體后傾、腳跟著地的現象。這類學生往往在教師講解和示范時并沒有完全理解動作的要求。此時,滾動媒體輔具支架的搭建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觀看局部的慢動作播放,再結合教師的語言提示,他們能夠更精準地糾正跳躍動作。
輔讀學校五年級的學生動作技能發展還不夠成熟,學習跑、跳、投等基礎動作時不夠扎實。課堂中除了媒體輔具的協助,體育教師還可以在課中動態搭建圖片輔具,將一些專業的體育名詞以及難以感知的運動軌跡用圖片的方式直觀地呈現給學生。
1.圖片輔具的內容
(1)分解掛圖
體育課中的分解圖示是最直接、最簡單的動作技能呈現方式。此類輔具支架通常在課的新授環節使用,讓特殊學生了解動作技術,初步建立完整動作的表象,然后再進一步進行講解和示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情境圖示
無論是跑步、跳躍還是投擲,所有的技術動作都是連貫不停頓的。特殊兒童的運動能力大多都停留在反射動作階段,無法做到將多個單一動作有效整合,形成一種新的動作習慣。情境圖示就在多個單一動作之間搭建起了一座橋梁,提供給學生動作鏈接的具體內容。
2.圖片輔具的運用與效果
(1)逐一分解,建立表象
每一個運動技術動作都由幾個步驟組成,例如《從高處跳下》這一課中跳躍的動作就分為起跳、騰空和落地。體育掛圖有著直觀性和靜態性的特點,在新授環節教師可以結合分解掛圖講解技術動作。
(2)攻破難點,動態搭建
圖片輔具的搭建并不是集體同時使用,而是課堂中個別化教學的一種動態輔具支架。課前教師會基于學情預設問題,再結合預設問題準備圖片輔具支架。當學生在自主練習時出現問題,教師就能快速準確地給予他們圖片輔具的支持。
跳躍落地時,前腳掌先著地是《從高處跳下》這一課的教學難點,此難點的突破是需要學生自己去感知從前腳掌先落地,再滾動到全腳掌的運動軌跡。在練習時學生會出現兩個問題,一是無法準確指認前腳掌的位置,二是無法感知落地時前腳掌先著地。此時教師用前腳掌圖片請學生看一看、指一指,明確位置;針對一部分視力障礙的學生,教師將更大更直觀的彩色膠布貼在學生的前腳掌位置,幫助他們有意識地去感知跳躍時落地的運動軌跡。

特殊兒童的情感體驗長期處于低級階段,主動性不足,導致經常無法達成體育課中運動負荷目標。為了保障特殊兒童在體育課中的運動負荷,體育教師們經常會采用一些計數、測距等測量輔具監測他們在課堂中的運動負荷,同時也能提升他們在課堂中參與感和體驗感。
1.測量輔具的內容
(1)計數工具
體育課共計35分鐘,除去20分鐘的新授、集體練習糾錯部分,剩余的10分鐘特殊兒童會通過自主練習的方式鞏固提升運動技能,教師則會進行巡視指導。為了保障和提高學生在這一環節內的運動負荷,通常會采用一些標識來統計他們的練習次數,例如獎勵性貼紙(大拇指、五角星等)、套圈等,讓整節課的運動負荷實現量化。
(2)測距工具
體育課上除了練習次數的要求,每一次運動技術的達成距離也是檢測學生掌握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特殊兒童對距離、長度和高度缺乏理解,體育教師通常可以采用標識桶、彩色卷尺等測距工具來培養學生簡單的距離感,從而提升每一次的練習效果。
2.測量輔具的運用與效果
(1)個性需求,目標攀登
每節課教師都會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制定分層目標,在自主練習環節,A組學生提升技能,攀登高一階目標,B、C組學生鞏固技能,達成課時目標。
《從高處跳下》這一課中教師采用一個呼啦圈、套圈計數輔具(如圖示)引導不同層次學生開展自主練習。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跳躍落地的動作軌跡,因此教師通過套圈計數輔具支架的搭建幫助B、C組學生提高練習頻率,從而鞏固跳躍落地技能。A組學生在集體練習中已經達成課時目標,因此教師用呼啦圈作為測距輔具支架給A組學生設立跳躍遠度的目標任務。通過兩個測距輔具支架的搭建讓學生從各自的現有狀態跨越到了分層目標狀態。

(2)精準統計,有效提升
測量輔具的搭建能夠讓一節課的練習效果精確到每一次,練習結束后教師也能根據支架的數量或距離對每一位學生進行客觀的量化評價,課后準確計算出整節課的運動負荷。第二,輔具支架的搭建能夠將學生的興趣始終保持在比較高的狀態,讓他們的游戲體驗從枯燥單一的練習方式變得有趣,提升了每一次的練習效果。
在《從高處跳下》這一課中,學生每一次跳躍練習都有一個目標任務,套一個圈或者跳到呼啦圈設定的距離。因此,學生在自主練習的10分鐘內并沒有出現懈怠的現象,反而形成了“你追我趕”的良性競爭氛圍。這種氛圍延續到了最后的統計環節,學生統計、測量加上教師的評價讓這一環節的練習達到最佳效果。
1.豐富課堂,提升體育教學有效性
在輔讀學校每班每周設置三節體育課,保證特殊學生的運動時間,那么如何調動特殊學生在課堂中的運動積極性和提升課堂的有效性是我們一直要解決的問題。有了豐富的支架,引發了各層學生的熱情,也為他們能參與課堂、體驗活動提供了各種可能,練習的廣度、密度都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就提升了;豐富的支架讓教學的目標也有了落實的抓手和載體,基于學情分析設計的支架使得各類、各層次的學生都能有發展的空間,教學的有效性就提高了。
2.積極補償,促進“最近發展區”發展
特殊兒童自己能夠達到的成就和在教師的幫助下所能達到的成就之間的距離就是他們的“最近發展區”。通過對學生情況的分析,筆者不斷為每位學生找尋他們的最近發展區,并在幫助他們跨越這重要一步的過程中,探尋有趣、有益的教學輔具支架,最大可能發揮其教育的作用。
在運用了輔具支架后,不同障礙類型的學生在體育課堂中的補償性功能得到了體現。自閉癥學生嚴重的注意力缺陷,對于教師的示范和講解熟視無睹,此時媒體輔具不斷再現的畫面補償了他們這部分的缺陷,通過另一種方式打開了感知覺刺激的通道,認知習得的大門打開了,跨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重度智力落后學生不理解“屈膝緩沖”以及無法感知前腳掌滾動到全腳掌的運動軌跡,圖示類輔具支架的搭建能夠及時進行填補。
除了體育課堂中的補償性功能之外,特殊兒童還可以通過特奧運動訓練發揮個體的優勢。大量的案例證明特殊兒童經過系統訓練后他們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陽光和自信,無論是在溝通交往能力,還是身體素質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說明運動訓練對特殊兒童的成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注重評估,實現運動康復目標
輔具支架的搭建是否有效,離不開教師在課前對學生的精準評估,評估的內容除了與體育課程相關的運動能力基礎之外,還應結合不同障礙類型(自閉癥、唐氏綜合征、腦癱等)學生的特點開展多方面的評估,例如情緒問題、認知能力、社交能力等。依據評估的結果,教師制定運動康復目標,再搭建適合的輔具支架來幫助特殊兒童跨越現有狀態,達成目標。
2.自制輔具,滿足學生個性需求
特殊兒童個體間的運動能力差異大,同時他們對常用的現成體育器材興趣逐步降低。根據實際教學中學生的情況,體育教師們可以通過改造和拓展現有器材的功能來提升它們的趣味性和靈活性,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使輔具支架作用最大化;還可以利用和開發生活物品的價值,根據它們的特性為學生定制個性化輔具支架進行力量訓練、手眼協調訓練、體能訓練等。
綜上所述,教師在開展輔讀學校體育課教學活動時運用輔具支架,對教學效果的提升有著積極的作用。活用輔具,巧用輔具,善用輔具,為特殊兒童在體育課堂學習中搭建起一個個有效的支架,從而推進教學創新,顯著提高輔讀學校體育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