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佳華



摘要:為了探究農村居民目前消費結構特點及其發展變化規律,選取《中國統計年鑒》2010-2019年數據,從中提取出分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各項消費支出、分地區農村居民年平均收入。中國統計年鑒將居民的消費支出分為八類,首先提取《中國統計年鑒2019》關于八項消費的數據,對2018年農村居民的消費結構進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主要的消費支出因子,并將所得主因子表達式帶入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計算出各地區的2018年城鎮農村居民對應因子得分,依據因子得分進行排序,結合因子的貢獻度計算出綜合得分,并對地區綜合得分進行聚類分析。觀察綜合得分與主因子的排名,得出目前農村地區消費結構特征。為探究不同消費支出的變化趨勢,以2009-2018年部分地區農村居民的各項消費支出所占比重為樣本,進行時間上的主成分分析,提取出主因子,并依據貢獻度計算綜合得分,繪制因子得分與綜合得分,隨著時間變化發展狀況折線圖,從而直觀反映出歷年來我國城鎮農村消費結構的變化趨勢??紤]到2020年是我國實現全面小康的決勝年,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和消費升級對衡量農村居民經濟發展狀況與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因此進一步引入農村基尼系數、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人均可支配收入、稅收構成影響組,與八項消費形成的消費組結合,運用典型相關分析研究2000-2017年影響農村居民消費結構變化的影響因素與影響程度。最后,針對實證分析結果對農村消費結構方面進行總結、提出建議。
關鍵詞:主成分分析 聚類分析 典型相關分析 農村居民消費結構
一、引言
自實施改革開放后,居民獲取收入的來源日趨多樣化,與此同時,國家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為居民消費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經濟的不斷發展帶來居民消費能力的提高與消費結構的升級。消費在經濟發展中具有基礎性地位,對于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對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義。消費力與生產力相互促進,提高消費能力,能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生產力又能創造更多的物質、精神財富,推動消費力的發展[1]。此外,農村消費結構的變化可以反映出農村居民生活條件有無變化,可以作為衡量政府有關政策實施有效性的工具。
消費是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直觀指標,在我國實現全面小康的決勝年,通過研究目前農村居民的消費狀況可以了解目前農村居民的消費結構,了解農村居民的消費差異。與此同時,對近十年來的農村居民消費結構變化進行研究,科學客觀評估政府近年來實施各項政策的有效性,為促進農村消費結構升級提供指導意見。
二、2018中國分地區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分析研究
(一)相關性檢驗
檢驗結果KMO=0.535,Bartlett球形檢驗對應p<0.05,雖然各變量間相關性較弱,但可以嘗試對其進行主成分分析。
(二)選取主成分因子
借助于SPSS運行得到公式中的系數的平方和體現出全部公共因子對變量的總方差所做出的貢獻,在此處采用“最大變異數法”,進行轉軸。
由表可知,3個主因子可以實現對8個指標的較好解釋,3個主因子的特征值的累計貢獻率達到67.59%>65%,能從一定程度上解釋農村居民消費結構。
第一主因子主要反應是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基礎消費情況,故稱為基本生活因子;第二主因子中食品煙酒對因子負向影響程度較大,教育文化的作用是使居民獲取知識信息的渠道和方法,反映了居民對精神層面物品的消費意愿,稱為精神追求因子;第三主因子表示居民交通上的花費,為生活帶來便利,稱其為便利因子。權重為主成分因子對原始數據的貢獻率,計算不同地區3個主因子的得分:
(三)聚類分析
對綜合得分采用WARD法進行聚類分析,將地區綜合得分分為五類:
不同地區農村居民的綜合消費結構與基本生活因子的地區分布相似,農村地區的居民日常消費還是停留在滿足基本的日常生活需要。但同孫艷玲[2]中的結果相比,精神追求和富裕因子占總消費的比重存在上升趨勢。
三、基于時間序列數據的農村居民消費結構變化的實證研究
考慮到各個經濟指標存在時間上的此消彼長現象,為得知居民消費結構的發展變化規律,參考寧自軍[3]對2009-2018各年全國農村居民各項消費占總消費的比重進行主成分分析。
觀察各項消費之間的相關系數發現部分變量之間存在較強的相關關,運行獲取結果:
前兩個公因子的累計貢獻率為95.716432%,較好解釋農村居民消費結構變動狀況。F1因子主要受衣著和其他用品及服務、食品煙酒的正向影響與居住、教育文化的負向影響,2009年以來,消費結構變動最大的是衣著在總消費中所占的比重。F2因子主要受生活用品、交通通信、醫療保健的正向影響和食品煙酒的負向影響,自2009年變動最大的是醫療保健。
F1因子中居住和教育文化的負值體現出這三者所占比例在逐年下降,F2中體現出食品煙酒在居民消費中的比例在逐年下降。F1更能反映出居民的基本消費方面的狀況,F2更多表現出消費結構升級方面的有關內容。繪制主成分因子得分趨勢圖:
近年F1存在不斷地下降,F2存在不斷地上升。未來F2的重要程度會超過F1,農村居民消費結構迎來升級。
四、模型優化-農村居民消費結構及其影響因素的典型相關分析
為探究影響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的各因素與造成的影響程度的大小,采用典型相關分析進行詳細說明:
參考張磊[4]等、王芳(王芳,2007)[5]的數據選取方法:以農村基尼系數、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稅收為影響組,農村居民的各項消費支出為消費組,對兩組數據進行典型相關分析。
前兩個典型相關系數較高,F值較大,通過似然比檢驗,表明其相對應的典型變量之間的相關程度顯著,影響組變量實現對消費組變量的解釋。
冗余分析輸出結果顯示,第一對典型變量就可以較好的說明問題:
U1較好地反映出消費結構的綜合得分。V1與農村地區基尼系數的相關性不高,基尼系數對農村地區居民的消費結構的影響很小,剩余變量的影響較大。文化教育對應的典型系數與典型相關系數符號相反:文化教育是一個抑制變量。
影響組對應的第一對典型變量中人均可支配收入對應的載荷量絕對值最大,收入是影響消費的最重要的因素。消費性第一對典型變量中排名前三的變量為衣著、居住、交通通信,收入主要用于這三類消費。
五、研究結論
目前,農村地區的居民消費中基本生活相關的花費仍占據較大的比重,農村居民的消費升級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
農村消費結構呈現出有規律的良好發展態勢,消費結構狀況不斷改善,農村受限于本身的經濟能力和消費環境,升級空間有限,實現生活支出不再占比過高仍然需要一段時間。
收入仍是影響居民消費的主要因素,收入的增長會帶動各個分類項目的增加。農村地區的消費不會再受限于最低收入標準和農村收入水平。農村地區居民貧富差距小,經濟消費環境穩定。
六、研究建議
政府應該采取優惠補貼政策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拉動消費,提高收入。受限于收入水平的增長,農村居民的消費可拓展空間較低,為了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至關重要。
完善農村福利保障,提高農村居民面對經濟變化、商品價格波動的抵抗力,為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穩固的基礎。
完善各種基礎設施建設,降低農村居民的消費成本,營造農村地區良好消費環境。受制于農村偏遠的地理位置、落后的基礎設施,農村居民對消費品的選擇也是十分有限的,購買心儀用品的成本較高于城鎮地區。
參考文獻:
[1]方建中.消費力: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源[J].唯實,2007(10):61-65.
[2]孫艷玲.我國農村居民生活消費實證研究[J].農村經濟,2003(12):39-41.
[3]寧自軍.主成分分析在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動分析中的應用[J].數理統計與管理,2004(01):11-14.
[4]張磊,韓雷,劉長庚.中國收入不平等可能性邊界及不平等提取率:1978~2017年[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9,36(11):81-100.
[5]王芳.城鎮居民消費結構影響因素的典型相關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7(03):106-107.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國際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