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鉦 徐翔 徐佳佳

摘要:金融支持對于農業扶貧發揮著支柱性的作用,但長期以來我國金融體系對農業發展的支持具有局限性,缺乏信用及抵押物的農業主體難以得到有效的金融支撐。農業供應鏈金融對這一現狀的解決提出新的思路,本文以金寨縣獼猴桃產業的供應鏈金融作為分析案例,對其供應鏈金融的運轉模式及其效果進行研究,并對其對于農業扶貧創新發展路徑進行分析、提出相關完善建議。
關鍵詞:農業供應鏈金融 金寨縣獼猴桃產業 扶貧創新發展路徑
一、引言
長期以來,金融缺位和供給不足現象的“烏云”籠罩在我國農村金融市場上空,低水平的均衡狀態成為農業主體與正規金融機構之間在信貸供需上的一種常態,貧困農戶淪為“金融貧困惡性循環”的受害者。而以農業企業或農民合作社為主體的農業供應鏈金融的出現,幫助農戶有效實現信用增級,減少了農業種植以及融資環節的不可控風險,為切斷這種惡性循環發揮了重要作用。
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為例展開實地調研,搜集農業供應鏈金融現狀的第一手資料,分析該地供應鏈金融的運作過程和運作機制中的具體問題,提出對策以促進減貧效果并加以總結,進而為如何解決農業供應鏈金融的發展以及提高農業主體的貸款可獲得性和增收有效性等問題提出建議,給與農業供應鏈金融創新扶貧路徑的研究以借鑒的經驗。
二、金寨獼猴桃產業的實踐
(一)運作機制
以合作社為中心的金寨獼猴桃產業由“聯合社-合作社-信托機構”三重擔保模式和農戶小額貸款反哺模式兩個部分組成。“聯合社-合作社-信托”三重擔保模式如下:多家合作社組成聯合社向銀行貸款。聯合社與中糧信托簽訂協議并在支付保費之后得到無抵押擔保。政府提供保證金為聯合社擔保。聯合社將貸款按約定進行分配,合作社再將資金用于投入獼猴桃生產。中科院武漢植物所、安徽農業大學等高校和研究機構與獼猴桃種植基地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給予技術支持。聯合社下設潤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和潤澤獼猴桃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兩家子公司與獼猴桃種植基地達成協議,提供銷售和技術服務。
農戶小額貸款反哺機制:在政府擔保下,螞蟻金服為貧困戶提供上限為3萬元的無息貸款,合作社通過向貧困戶借款的方式獲得無息貸款,增加自身現金流,再幫農戶按期償還。
(二)金寨模式運行分析
1.模式帶來的經濟效益。
(1)“聯合社-合作社-信托”三重擔保模式促進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使借貸雙方都能從中受益。
合作社、政府、擔保公司三重擔保加上政府和聯合國糧食計劃署項目的保障,對借款方來說促進了信用的增級、降低了貸款難度,與金融機構協定的低利率也幫助其減少了部分融資成本;對貸款方來說,這種模式大大降低了貸款的違約風險,也使得銀行由原來一對一為小農戶或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務轉變為直接和聯合社對接,減少了審批流程和銀行運作成本,也縮短了合作社得到貸款的時間,有利于合作社資金周轉。
(2)金寨獼猴桃產業模式有利于減少產業鏈上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農業產業的特殊性即風險大收益低在本模式中向風險穩定,收益高的方向轉變。
合作社與科研院所合作培育出的新型獼猴桃品種口感、營養價值比同類產品更好,市場價值高。下屬技術公司和科研院所提供的技術支持提高了獼猴桃基地的農業生產率,提高了銀行對聯合社的還款能力的評估水平,降低了聯合社無錢還款的風險。
獼猴桃種植基地生產的獼猴桃大部分由聯合社統一銷售,并通過線上銷售和在大型生鮮連鎖線下相結合的合作方式,保障了獼猴桃的正常銷售,減少市場波動帶來的風險。
(3)專業化的規模生產利于打造品牌效應,帶動整個地區農業、加工業、服務業的發展,促進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
從基地建設到育種、種植再到產品銷售、品牌宣傳以及正在投入建設的冷藏環節和獼猴桃深加工環節,每個部分都由聯合社、合作社與優質的高校、銷售平臺以及政府等主體合作,這些努力都將進一步完善金寨獼猴桃產業鏈,使其向著專業化、規模化的方向發展,打造金寨獼猴桃的品牌效應。
2.金寨供應鏈金融扶貧效果分析。
①貧困戶收入多元化,降低貧困戶承受的風險。
大部分農戶在入社之前收入模式較為單一,且收入少、個人管理風險高。而加入合作社入股之后,農民依靠地租、工資、分紅三個來源獲得收入,收入渠道大大拓寬,收入來源增加。其次,農業風險基本由農戶轉移到合作社,農戶只間接承擔一部分風險損失。而且有合作社進行管理,科研院所進行技術支持,和農戶個人勞作相比,種植工作簡單化,問題最小化,使更多貧困戶不再受“能力貧困”和“機會貧困”的困擾。
②依靠獼猴桃產業持續激發脫貧內生動力,提高脫貧穩定性。
金寨供應鏈金融的扶貧方式并不是簡單的“物質扶貧”,而是以獼猴桃產業扶貧的形式,提高貧困戶通過勞作脫貧的信心和熱情,激發脫貧內在動力。
貧困戶在基地勞作的效率和成果直接影響基地獼猴桃的品質和產量,從而間接反映在貧困戶的收益分紅之中,兩者相互掛鉤,這就使得貧困戶和合作社利益捆綁。再加上金寨獼猴桃“國家地理標志”的品牌效應以及電商平臺、金融機構、政府等多方為聯合社提供的幫扶,果園的效益越好,貧困戶受益就越多,從最終形成良性循環,提高脫貧的穩定性,降低返貧的可能性。
③降低貧困戶融資難度,促進“三農”目標的實現。
螞蟻金服給提供給的無息貸款首先減輕了貧困戶的還貸壓力,其次通過手機平臺申請注冊操作便捷,減少了貧困戶的貸款流程,節省了手續費和時間。除此之外,貧困戶如果對貸款的需求不大還可以通過一定利率轉手給合作社融資,再由合作社還款,從中獲得收益。最后,這種貸款方式不需要擔保和抵押物,提升了貧困農戶貸款的可獲得性。綜上,這種互聯網無息小額貸款減少了貧困戶進行小額貸款的顧慮和負擔,促進“三農目標”的實現。
三、農業供應鏈金融發展的結論與總結
(一)貫通產業鏈上下游,提升營利性,降低風險性。
在產業鏈上游,整合科研院所、高校、技術服務公司、農技站等展開穩定合作關系,增加對農產品的科技投入,實現農產品增值,降低病蟲害等帶來的農業生產風險,有效提高銀行對貸款主體還款能力的評估。
在產業鏈下游與企業建立長期合作,保障正常銷售,減少市場波動帶來的風險。建設冷藏庫等配套設施和開展深加工業的發展,進一步完善金融產業鏈,使其向著專業化、規模化的方向發展,打造品牌效應。
(二)多重擔保模式顯著增加農業主體的信用
目前各供應鏈金融模式中的擔保模式主要有:1、農業主體以自身擁有的抵押物作為擔保。2、多戶聯保,共同承擔信貸風險。3、聘請擔保公司。擔保公司注入信用擔保。4、政府設立風險保障金,償還用盡一切法律手段后仍無法償還的貸款。5、實物流擔保。在供應鏈金融模式中,運用多重擔保模式的組合,可以顯著增信,提高貸款可獲得性。
(三)發揮合作社或龍頭企業的核心作用
在農業供應鏈金融中,合作社或龍頭企業是核心主體,合作社集中分散的農戶,要素聚集,形成規模效應,提供技術支持指導,提高貸款可獲得性,在銷售市場中獲得更大競爭力。龍頭企業憑借雄厚的實力和在某一領域的深耕,可以作為信用中介、技術中介、銷售中介等,龍頭企業參與或擔保的信貸項目更受金融機構的青睞。
(四)加強貧困戶與合作社之間的內在聯系,激發農戶脫貧動力,提高農戶脫貧質量
目前許多供應鏈產業扶貧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因為貧困戶缺乏自主脫貧、自我提升的能力,沒有脫離“精神脫貧”的“沼澤”。所以為了防止這一現象發生以及后期返貧跡象出現,就要加強貧困戶與合作社之間的內在聯系,在幫助貧困戶短期物質脫貧之外,增加貧困戶在合作社、基地管理的參與度,提高自主脫貧的積極性,以保障貧困戶有穩定收入,又不會出現農戶“消極脫貧”,不注重脫貧方面的自我發展的情況。貧困戶和合作社的利益捆綁越緊密、貧困戶在其中的參與感越強,就越有利于提高農戶脫貧質量,幫扶貧困戶真正實現長期脫貧。
(五)形成多方支持品牌建設的局面,推動產業扶貧方式下根基產業的發展
政府要積極發揮支持輔助作用,在農業基地建設前期投入環節給予一定的資金或物資上的支持;在合作社或企業融資環節通過設置風險擔保金等方式承擔信用擔保作用,幫助其解決資金鏈運轉不暢的問題;最后在市場銷售環節幫助企業和線上或者線下銷售平臺對接,降低農產品銷售的市場風險。
合作社或農業企業首先要注重品牌建設,突出產品特點,盡量走精品高端農產品路線,增加自身競爭力,減少扶貧失敗的可能性。同時堅持統一的高標準管理,保證產品品質。
要加強與科研院所的技術合作,一方面培育出滿足市場需求、受消費者歡迎的優良品種;另一方面配合合作社對基地勞作的貧困農戶進行種植專業技術培訓以降低減產或品質下降的風險。
(六)多重擔保模式下,金融機構積極嘗試互聯網金融產品創新,促進普惠金融發展
目前貧困戶獲得小額貸款的方式主要是通過銀行網點,具有實體依托的局限性,且辦理手續較為繁雜且對客戶資信要求較高,而且往往不能和貧困戶進行及時溝通,存在雙方信息不對稱問題。而互聯網金融產品例如螞蟻金服為金寨獼猴桃合作社下的貧困農戶提供的貸款,無息或低息,貧困戶還款壓力小。其次依托互聯網不受網點的限制。且操作簡單,手續簡便、對用戶資信要求低幾乎是零門檻、中間費用少。最后可以通過網絡交易信息信用記錄及時了解用戶信用以及還款情況,對風險進行有效控制。
參考文獻:
[1]何毅.信貸風險是農村信用社防范的主要金融風險[J].甘肅金融,2004(08):35-37.
[2]劉西川,程恩江.中國農業產業鏈融資模式——典型案例與理論含義[J].財貿經濟,2013(08):47-57.
[3]趙巖青,何廣文.農戶聯保貸款有效性問題研究[J].金融研究,2007(07):61-77.
[4]楊麗萍.中國農村金融貧困效應分析[J].武漢金融,2005(01):45-46.
[5]徐文奇.中國農村金融發展[D].天津財經大學,2018.
[6]胡國暉,鄭萌.農業供應鏈金融的運作模式及收益分配探討[J].農村經濟,2013(05):45-49.
[7]周月書,俞靖.農業產業鏈融資與農戶收入[J].江蘇農業科學,2018,46(09):303-307.
[8]程楊娟.農業供應鏈金融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2.
基金項目:本論文受到2019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農業供應鏈金融的扶貧路徑及創新——基于六安金寨的調研》(編號201910357225)資助。
作者單位:程鉦畢業于安徽大學經濟學院;徐翔、徐佳佳現就讀于安徽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