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波
“十三五”時期,特別是2017年7月以來,重慶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高質量發展方向,為“十四五”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穩扎穩打,“十三五”發展成就顯著
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重慶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營造良好政治生態的重要指示要求,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就。
2019年,全市GDP總量達到2.36萬億元,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920元,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提前實現翻番目標。全市18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區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18個深度貧困鄉鎮和1919個貧困村全部實現整體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可望如期實現。
重慶大力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科技型企業突破2萬家。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大數據智能化產業發展迅猛,“芯屏器核網”全產業鏈不斷壯大,“云聯數算用”要素集群加快集聚,創新驅動為引領的高質量發展不斷推進。2019年全市數字經濟增加值達到5250億元。在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基礎上落實國家戰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與“一圈兩群”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質量邁進。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和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加快發展,區域發展差距進一步縮小,結構科學、集約高效、功能互補的區域發展格局正在形成。
短板凸顯,制約發展瓶頸待突破
在重慶“十三五”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就的同時,制約重慶高質量發展的短板依然存在。例如,創新能力不足、產業轉型難度較大、城鄉和區域差異較大、營商環境有待優化、交通基礎設施不足等短板,與“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要求有較大差距,是制約“十四五”時期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
科技創新長期滯后是制約重慶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痛點。例如,對于創新的資金投入長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創新能力相對較低,高端創新資源不多,創新生態不優、創新平臺不強、創新人才不多、創新成果轉化率低。
城鄉和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制約重慶協調發展的突出短板。重慶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城鄉區域發展差距較大。武陵山、大巴山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戰已經告一段落,但貧困地區發展基礎仍然非常薄弱,鄉村振興戰略任務十分艱巨。
“一區兩群”協調發展機制有待深化,主城都市區擴容的同時如何實現優化布局仍是當前面臨的難題,“兩群”新定位如何走深走實高質量發展之路仍在探索之中。
營商環境仍待優化是重慶經濟健康發展的隱形藩籬。對比北京、上海等營商環境良好的地區,重慶還有很多難點和痛點。如“放管服”改革還需要深入,制度和技術創新還需加強,還未真正實現流程再造、業務協同、數據共享,全流程在線辦理、政策落地落實也還有差距。
交通基礎設施落后是制約重慶發揮區位優勢的瓶頸。高鐵通道有待打通、高速公路網絡有待完善、長江黃金水道效益有待提升、國際航空樞紐功能有待增強、行業治理服務效能有待提高。
綜合施策,夯實高質量發展之路
“十四五”期間,重慶應著力補齊短板,走好走實高質量發展之路。
強化科技創新,夯實“雙循環”發展根基。一方面,科技驅動的技術密集型產業推動我國產業鏈從下游逐漸向中上游發展,實現價值鏈從低端向高端轉型,為我國擴大內需提供物質基礎,是釋放國內需求的前提條件;另一方面,科技驅動產業升級能推動人民群眾生活品質的提升,從而激發國內消費市場。以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為抓手,加快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不斷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讓創新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智能化賦能傳統產業,不斷壯大發展新動能。推動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升級,牽引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確立科研機構的法定地位,厘清產權邊界,形成清晰科學的科技產權關系,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加快創新資源配置市場化進程,促進科技蓬勃發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優化營商環境,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的藩籬。要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就要用好我市現有各類開放平臺,切實發揮其在探索監管新模式、拓展綜合金融領域等方面的引領示范作用,著力促進國際投資貿易便利化,推動內陸開放高地建設。深化“放管服”改革,盡可能削減微觀管理事務和具體審批事項,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市場資源的直接配置、對市場活動的直接干預。探索打破束縛企業發展的壁壘,全心全意助力企業輕裝上陣,讓企業引得進、留得住、發展得好。加快信息系統建設,融入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通過技術系統來減少人為干預,讓政府出臺的各項政策更便捷地惠及企業。
統籌城鄉和區域發展,為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在“十四五”規劃中更好地落實中央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統籌推進“一區兩群”協調發展。完成脫貧攻堅目標僅僅是完成了貧困地區發展的階段性任務,在脫貧攻堅戰中積聚經濟社會發展持續動力才是長遠發展根本所在。抓住發展關鍵要素,把經濟社會發展最基本的人口、資源與環境因素結合成有機整體,讓貧困農村發展經濟能動性不斷涌現,駛入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要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背景下厘清“一區”與“兩群”的關系,深入詮釋“一區”和“兩群”的比較優勢。發展“兩群”既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一區”重要的消費市場腹地。不但要通過“一區”帶動“兩群”發展,還要增強“兩群”自我發展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從而更好地推動整體區域協調發展。要認真研究“兩群”內在發展模式。渝東北城鎮群以“萬開云”(萬州、開州、云陽)為主要骨架,逐步向外擴展,在其周圍形成若干個中、小城鎮,相互組合成團狀。渝東南城鎮群應通過合作形成若干座規模相仿的城市組成的多核心城鎮群。
提升基礎設施水平,為發揮“三個作用”提供暢通保障。緊扣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中央對重慶的發展定位,從國家和重慶發展大局謀劃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長江黃金水道是重慶交通最大優勢,加快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建設,做強東向開放通道。通過暢通干支航道網絡、建設現代港口集群、打造現代內河船隊等硬件設施建設助力重慶持續發展;做好“鐵公水”相互銜接,發揮多式聯運優勢,釋放長江黃金水道運能;抓住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機遇,優化公路、鐵路建設,加快建設立體綜合交通樞紐,豐富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內涵,助推重慶在推進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支撐作用、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帶動作用、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范作用。
(作者系重慶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重慶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