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偉新
摘 要: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雖然經歷了歷史的朝代更迭,受到戰火的洗禮,但中式建筑自從誕生起就像一顆恒星一樣璀璨驚艷了幾千年,吸引研究者們從各個角度出發展開研究。文章從形式美、韻律美、意境美三個方面簡要分析中國古建筑之美。
關鍵詞:古建筑;木質結構;韻律;意境
放眼世界沒有一個文明能如同中華文明般集延續性、獨特性以及多樣性于一體。中華文明綿延發展五千多年,造就了數不清的歷史文化奇跡,在很多領域創造出卓越的成就,尤其在建筑領域可以說是獨樹一幟,各式亭臺樓閣,飛檐青瓦,盤結交錯,曲折回旋,精致雅韻又不失大氣磅礴。在古老的中國大地上,對于這樣一種美如仙境、不是天堂勝似天堂的古典建筑,文章嘗試從形式、旋律、意境三個角度來分析和欣賞它獨特的美。
一、形式美
中國古典建筑和歐美建筑有一點最大的不同是中國古典建筑形式多樣,變化豐富,有皇家宮苑、院落民居、園林別院、書院書齋、樓閣亭榭、廟宇樓堂等等,多元化的樣式涵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以及各個社會階層。相對于歐美相對單一的建筑功能形式,中國古代建筑形式上的多樣化體現了東方美學的特點,中國古代建筑也同時對周邊國家造成了強大而持久的影響。
中國有著遼闊國土,不同的生態氣候以及眾多的民族構成造就了不同地域特點的建筑,多種多樣的建筑形式給人不同的審美享受,比如晉派建筑的大氣、古樸、深沉,徽派建筑的錯落有致、趣味天成,閩派建筑的氣勢宏大、形態各異等等。多樣性和多重文化特性是中國古建筑的共同特點。本文從以下兩點再深入分析中國古建筑的形式美:
(一)獨有的木質結構
外部的形式都是由內部的結構決定的,中國古代建筑大都以木質結構為主要的結構形式,分為抬梁、穿斗、井干三種不同的結構形式,尤其以抬梁式運用最為廣泛,主要作為殿堂或者廳堂而存在。
常規的中式古建筑分為三部分,由臺基、柱梁以及最具有特點的屋頂構成。由于中式古建筑的墻體并不承力,結構力主要是由梁柱來承受的,所以經常看到很多的古建筑即使墻體倒了,建筑主體依然屹立不倒。
中式建筑的屋頂設計在整個世界建筑史上獨樹一幟,被稱為第五立面,其類型可以分為廡殿頂、歇山頂、硬山頂等,形式多樣且富含變化。屋頂正脊兩端常常設立鴟吻(鴟吻是傳說中海里的大魚,甩尾能掀起千尺巨浪),它左右對稱,既起到裝飾作用,又有避雷作用。由于中式古代建筑都是木質結構的,利用鴟吻這種吉祥獸暗喻防火、安康的美好愿望。在正脊的下方是垂脊,垂脊的末端常常會安放一些裝飾件,它的數量越多代表著建筑的社會等級越高,如果數量達到九個則說明這是最高等級,代表著皇權的至高無上。
在中國古建筑里的歇山頂類型中還有種脊叫戧脊,它跟垂脊成45度角,對垂脊起到一定支撐穩定作用。有時也把重檐屋頂的下層檐(如重檐廡殿頂和重檐歇山頂的第二檐)的檐角屋脊稱為戧脊,在上面放置一些有寓意的吉祥獸。
由于中式古建的屋檐是向外挑出的,在現有記錄中,挑出的最遠距離甚至達到四米多。聰慧的古人發明了一種木質結構,它上承屋頂,下接立柱,它結構的復雜與簡單、數量的多與寡,常常也是身份的象征。它驚艷了千年,它能讓開中國古建筑研究保存之先河的梁思成和林徽因為之傾倒,它就是既實用又同時具備很強的裝飾感的斗拱。
斗拱是中國古建筑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結構部件,它在橫梁和立柱的交接處,從立柱頂部一層層挑出的弓形木塊稱之為拱,拱與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稱之為斗,簡單的結構如此反復。正因為斗拱的存在,才讓屋頂出檐深遠,斗拱的起承轉合不僅具備非常強的抗震功能,也使得挑出的檐具有非常強的形式感。唐代的建筑出檐比較深遠,斗拱雄大疏朗,表現了斗拱所具有的結構美。宋代補間鋪作加多,形制趨于復雜,斗拱尺度變小,這說明斗拱的結構作用減弱而裝飾作用加強。
正因為斗拱的存在才有了中式古建的飛檐,才有了如此優美的曲線。當然除了斗拱以外,檐下還有額枋、雀替等構件,不僅起到支撐作用,還是古代工匠進行裝飾的主要部分,因此木雕應運而生,像徽派建筑甚至有“無宅不雕花”的美譽。徽州人在把木刻發揮到極致的時候,在石雕、磚雕上也同時達到非常高的藝術高度。
于中國古建筑中起到重要點綴裝飾作用的雕刻,歷史悠久,在古建筑中隨處可見,它與建筑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讓建筑氣韻生動,形式美更強。
(二)建筑平面布局
建筑的平面布局是決定一組建筑、一個村鎮甚至一個城市的形制的重要因素,中國古代建筑的布局經過幾千年的傳承是非常具有自己特點的,大致上可以分為兩類。
一種是有一條中軸線,所有建筑圍繞這個中軸線對稱展開。這種建筑布局嚴謹大氣,比方說大型府宅進入大門后常常設置影壁或者牌樓,然后是前殿,兩側是側殿,通過前殿之后又是一座院落,中軸線正中間的是大殿,大殿是建筑組群的主體,依著橫軸線以兩座體形較小的朵殿相陪襯。這樣布局的好處是院落相對封閉,符合古人注重隱私、注重身份尊卑的思想。在我國古代,往往一個家族都生活在由一個龐大的院落體系組成的環境中,長幼有序,等級分明。建筑布局形式其實就是社會形態的真實反映,它體現的不僅是形式上的布局美感,還有背后深沉的人文精神。
另外一種就是因地制宜式的布局,不需要嚴格按照對稱中軸的方式進行布局,依山傍水地展開,亭臺樓榭走向布局都是順勢而為,追求的形態是自然,借風、借雨、借景是幾種常用手法,例如蘇州的拙政園、南京的芥子園等都是這樣的格局。
二、韻律美
黑格爾說過:音樂和建筑最為類似,因為像建筑一樣,音樂把它的創造放在旋律和結構上。“建筑是凝固的音樂”,正是應了這個道理。
建筑外形、布局以及體量關系等元素的有序安排會給人一種音樂的節奏感,給人以美的享受。當然建筑構建的核心還是空間,它的展開以及鋪陳也同樣遵循著一些節奏的規律,或虛實相間,或高低錯落,或進退蜿蜒,這些無不體現著建筑與旋律、韻律之間的契合。
縱觀世界范圍內的優秀建筑,大多數都是以單體建筑為主,如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圣索菲亞大教堂等等,雖然也有部分陪襯建筑,但不像我們中式建筑有著獨有的組群結構。例如,皖南的村落建筑依山傍水而建,形式上鱗次櫛比,色彩上白墻黛瓦,就像跳動的音符,與自然融為一體,讓建筑更加有層次感和韻律美。
中國古代建筑從入院門開始,設有影壁、回廊以及進式的院落,建筑布局構成對稱而均衡,在統一中亦有變化,層層推進,體量上也是按照功能需要加以區分。這種建筑布局手法,變化豐富且節奏分明。
云南的土樓也是極具特點的民居建筑,或是圓形,或是方形、八角形、回字形等等,它們星羅棋布地坐落在山間,或三五個成集群,或單個拔地而出。永定土樓就是典型的代表,上下四百多間,規模宏大,厚重,粗獷,雄偉。江南的園林建筑俊秀,緊湊且優美,移步即是景,內外無處不是凝固的音樂韻律。
三、意境美
老子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古人很早就強調,多余的裝飾、造型以及色彩反倒讓建筑的純粹感受到很大的影響,中國畫中的墨分五色也是這個道理,中國人能把純粹的藝術語言用到極致。
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已經形成了自身的文化體系,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古人認為人與自然是可以融合的整體,人與自然不是完全對立存在的,應該與自然和諧相處。這種人文思想在很多方面都有運用,建筑或者村落的選址往往都按照依山傍水的原則來進行。江南的很多園林中常有模擬真山的假山,裝飾在木欞上的木雕,門柱、院墻上的石雕等都是自然形態的帶有象征意義的植物或者動物,移步換景,宛如一幅水墨畫。錯落的建筑掩映在青山綠水中,偶爾升起的裊裊炊煙,似動還靜。如果恰逢雨季,淡淡的雨水浣洗著青色屋檐,略顯得斑駁的馬頭墻,能把朦朧美詮釋到最佳。
北方由于四季冷暖、干濕分明且更加開闊,所以造就了體量更大的建筑群落,比較著名的有晉派建筑的喬家大院、王家大院等。晉地建筑可以說是北方建筑的縮影,但北方建筑還有個更具有自身特點的地方,即用色大膽,這主要表現在北方皇家建筑中,紅色的朱漆大門和院墻,黃色的琉璃瓦,色彩的純度很高。到了下雪的季節,枯枝穿插在墻內外,皚皚白雪輕柔地擁著琉璃瓦,別有韻味。
南方由于與北方截然不同的地域氣候特點,形成了不同風格的建筑特點,如以造林為代表的蘇派建筑和以建筑群落為特點的徽派建筑。其實任何形式的意境美都是其內在的美在外在形式的展現,蘇派建筑其實早在春秋戰國時就開始追求意境美了,脊角高翹的屋頂,江南風韻的門樓,曲折蜿蜒,藏而不露,飼鳥養魚,疊石造景。造園技術的成熟當然是經濟發展的寫照,但同時也是中國古代藝術成就的體現。
綜上所述,筆者從形式、韻律以及意境的塑造上闡述了中國古代建筑的卓越成就。在幾千年的建筑發展史中,古人真正在諸多方面做到了極致,也形成了典型的東方風格,甚至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周邊的國家。這些優秀的內容我們更應該保存并研究,同時融入現代的建筑藝術的發展中,讓中國的建筑藝術能在世界建筑中獨樹一幟,彰顯中華文明的璀璨和優秀。
參考文獻:
[1]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2]傅熹年.中國古代建筑概說[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6.
[3]朱鈞珍.中國近代園林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9.
作者單位:
江蘇省鹽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