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聰
摘 要:歷史街區作為城市歷史演變和工商業發展的見證者,是每座歷史文化名城獨有的文化瑰寶與社交名片。在中國城市不斷加快的建設進程中,保護與修繕歷史街區已迫在眉睫。在更新的過程中,過去所倡導的“先拆后建”的做法已經遭到時代的淘汰,不搞“大拆大建”,以繡花的方式對待城市建設是如今文化遺產保護者和規劃設計師的歷史使命。文章以“微手術”視角對長沙油鋪街及毛家橋巷歷史步道進行研究,并且通過實地調研與群眾訪談,研究當前“粗獷式”城市更新模式下的歷史街區修復。
關鍵詞:歷史街區;城市設計;規劃;建筑保護
一、歷史現狀
2016年長沙市率先推出“歷史步道示范線”的概念,南起革命搖籃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北至千年古剎開福寺,總長6.4公里的歷史步道將全面展現古城長沙的歷史文化風貌。油鋪街及毛家橋巷歷史步道位于北端的千年古剎主題段。
油鋪街及毛家橋巷歷史步道位于長沙市開福區,北起開福寺路,南至湘雅路,西側臨近湘江風光帶,較好保存了傳統街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諸多民國將領在油鋪街建宅安家,舊時,因油鋪聚集而得名,但隨著時代更迭,傳統手工打油、榨油手藝逐漸被淘汰,但油鋪街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相傳曾有座石橋為毛姓家族所捐修,故名毛家橋。毛家橋曾是工業倉儲的集中區域,至今仍保留眾多工業遺址。步道北端起點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福寺,至今香客仍絡繹不絕。油鋪街及毛家橋巷兩街相連,為長沙市城區內保存相對完整、具有一定規模的歷史街區,保留了老長沙本土居民的生活軌跡、宗教朝圣風俗和近現代工業遺址。
二、“微手術”定義
隨著行業規范的進一步明確,“微”的概念逐漸被重視,例如在互聯網領域,有“微商”“微信”“微店”,醫療領域有“微循環”“微整形”,它們反映的是現代人的訴求,追求更精細化、專業化、便捷高效的社會服務。
手術原本是醫學概念,指持有一定資質的醫護人員利用專業醫療器械對人體部分病變器官進行切除、縫合等,修復內部機體損傷,改善外部功能與形態,而“微手術”更加要求操作的精密度和準確度,必須不能影響其他部位的正常運作。這與吳良鏞教授提出的有機更新概念高度契合:“城市與建筑,如同生物體一樣有機聯系,和諧共處。”他主張城市建設應該按照城市內在的秩序和規律,順應城市的肌理,采用適當的規模、合理的尺度。在歷史街區有機更新過程中運用這些理念,關注建筑各界面的修復,不影響機體正常運作,即原住民生活和商戶營業,相較于大規模的施工拆建,“微手術”旨在采用“微創手術”的方法修復街區環境,這要求施工技術與尺度具有高精確度,建筑裝飾材料與原建筑高度吻合,營造健康的人居和營業環境。
三、分解“微手術”
(一)觀念
大拆大建、拆舊建新的口號早已受到文保工作者的鄙棄。從觀念上,從“微”出發,空間環境規劃分三步走:首先宏觀方面確定保護范圍,劃定核心保護地塊、交通動線;其次確定建筑群的修繕策略;最后具體到建筑零部件的更換。
(二)手法
“微手術”不是全盤推翻過去,而是采用最小干預法參與歷史街區的有機更新,對街區修繕采取問診、檢測、制定手術方案等方式。
1.問診
前期進行針對性調研及考察,了解上位規劃情況,向居民及社區了解建筑的情況,包括門窗及墻面破損程度,磚體酥堿風化程度,梁、柱、樓板等承重結構是否穩固,內部人口居住情況等。
2.檢測
遵循一系列建筑結構荷載規范及抗震設計規范,測驗建筑平屋頂滲漏情況、糟朽木構件的結構受力標準及建筑外墻保溫系統。針對街區內澇問題,統計內澇面積及雨季最大雨水量,為給排水及內澇解決方案提供依據。
3.制定“微手術”方案
街區內尚存多處歷史建筑,如二輕供銷公司倉庫、1928年建立的公館、長沙市彈簧廠等,根據建筑現狀制定針對性方案。由于年久失修,雨水侵蝕,建筑外墻面不同程度破損,因此在不破壞其原有結構的情況下,對于外立面進行修補,采用青磚補砌、粉末修補,對純木結構建筑的板壁做防蟲、防腐和嵌補修復。道路兩旁的建筑門窗等木構件采用清漆一底二度,加噴兩度透明無色防火漆,保留其深沉色澤與自然紋理,與原建筑在風貌、材質、體量上保持和諧統一。更換鐵藝構件或對其做防銹處理,紅丹打底,用灰色防銹漆處理,在色澤上與建筑吻合。
(三)材料
在體量、尺度、材料與工藝上,保留歷史原真性,確定新舊材料使用比例,確保地面鋪裝、墻面涂料、頂棚構件等修舊如舊,與原建筑機體互不排斥,注重各界面肌理的豐富性,確保材料收口處美觀。對歷史建筑原有的固態印記予以保留,采用無機砂漿、紙筋灰、干粘石及青磚,抹灰墻面,使材料的粗糙質地與歷史建筑群風貌保持一致。不同鋪裝形式提升界面肌理美,增設文化符號,標志系統設計靈感取自地域特色。
(四)態度
有機更新項目,難免對街道居民日常生活造成影響,擾亂店鋪正常營業秩序,更改門面原有商業形象,甚至使居民對施工方產生敵意與排斥心理,設計方與施工方、決策者與實施者之間處于持續僵化的尷尬境地。這就需要秉承“微”的態度,及時調解與磋商,確保最終落地效果與設計方案一致。
原住民作為歷史變遷的見證者,同時也是街區文化及商業活動的參與者,其居住空間大多存在漏水、建筑結構槽朽、外立面脫落等問題。歷史街區修繕,不僅修繕外在建筑軀殼,還需切實解決民生問題。因此,除修繕主干道兩旁歷史建筑外,還要深入二三級網格簇,收集社區群眾意見和建議,改善人居環境,有機更新紅利,最終惠及住戶。
(五)尺度
在片區內謀篇布局的同時,關注閑置空地、文化節點、周邊街巷的功能再生,對于街區內散落的多處古井、古樹、古墓,也要進行保護和修繕。文化單位、工業遺址、住宅庭院、歷史建筑等,沿主干道及街巷兩側密布,街區修復尺度從小范圍著手,以人為本,動員街區內群眾共同參與修復與整治工作,如街巷肌理修復、違章建筑改造、活動區域亮化、休憩景觀設計。注重街區內每一處微小尺度地塊的有機更新,每棟歷史建筑在修繕其外圍空間的同時,不做大規模的拆舊建新,尊重街區內外空間風貌。
“微手術”式的街區有機更新,細火慢熬式修繕,相比拆舊建新而言,無疑會增加一定時間成本,但它是從“環境和人的尺度”上考慮的,顧及歷史街區有限的負荷能力及承載能力,維持當下的生產活動和工商業往來,避免擾亂原有機體運作。
四、實踐“微手術”
過去寬泛的定位與策略已無法滿足歷史街區的長期發展,如今對于文化遺產保護,不再是模式化地修繕建筑實體空間,更關注活態的文化傳承與文脈延續,定位每個社區、每棟建筑、每位個體的長遠發展,根據其實際條件與發展短板進行扶持與定位。對于建筑,梳理其文化脈絡、名人軼事且實地勘察結構及破損程度,制定修復方案;對于街道,根據尺度,疏導交通秩序,實行人車分流,并對沿街商業環境進行整治,使門店外觀與標志系統符號化,與街區歷史文化內涵相契合;對于巷子,進行界面維護,修繕地面鋪裝,增設路燈、導視牌等;對于宅院,每戶家庭通過院落形成相對獨立的居住單元,登門拜訪,解決房屋問題,為居民排憂解難,梳理住戶實際問題,并確保與周邊施工進度步調一致。
歷史街區是舊時城市工商業發展遺留的產物,其固有的生活觀念、民俗風情都是獨一無二的文化瑰寶。歷史延續性是歷史街區的“內核”,在它的支撐下,一系列商貿往來等得以實現,每個節點都涵蓋一系列文化活動,因此伴隨有機更新的結束,原先的文脈依舊延續,并且開始制定長遠發展目標。
五、結語
在城市化進程中,以“微手術”的理念指導歷史街區有機更新,采用醫學領域的流程,更加側重漸進式更新,從而取代激進、野蠻式更新。修繕不必大動干戈,在尊重街巷原風貌及建筑特色的基礎上,進行“切割”“縫合”“移植”等,不影響有機體正常運作,縮短康復時間。治愈后,謀劃街區長遠發展藍圖,關注原住民的切身利益,居民和社區共同推動自下而上的有機更新,從而提升和諧度與認同感。
參考文獻:
[1]王承華,張進帥,姜勁松.微更新視角下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更新:蘇州平江歷史文化街區城市設計[J].城市規劃學刊,2017(6).
[2]姜慧樂,衣元文,王汝峰.基于傳統文化保護視角下的歷史街區城市設計策略研究:以煙臺市廣仁路十字街為例[J].門窗,2017(9).
[3]阮儀三,孫萌.我國歷史街區保護與規劃的若干問題研究[J].城市規劃,2001(10).
[4]王肇磊.城市更新下歷史街區的文化傳承與保護:以武漢市漢正街改造為例[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
[5]王雨村,何江夏.紳士化視角下蘇州古城保護與發展探究[J].規劃師,2017(6).
[6]郭凌,王志章.歷史文化名城老街區改造中的城市更新問題與對策:以都江堰老街區改造為例[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
[7]徐琴.有機更新:歷史文化名城走出保護性衰敗與建設性破壞困境之路[J].城市觀察,2011(3).
[8]舒薇,李鈮,李向陽.基于文脈視角的歷史街區城市設計策略思考[J].中外建筑,2019(2).
[9]仰駿輝,李虹霖.從城市設計角度看現代城市中的歷史文化街區的可持續性發展:以成都寬窄巷子為例[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9(10).
[10]敖雷,鄭炘.傳統與現代:歷史街區的建筑空間創新與景觀空間整合研究:以常州青果巷歷史街區更新改造為例[J].中國園林,2018(6).
作者單位:
湖南師范大學工程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