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張永軍
最近一段時間,兩個關于秦嶺的數據引人注目:一個是位于秦嶺北麓中段陜西省周至縣境內的秦嶺國家植物園,園區森林覆蓋率已達95%,成為秦嶺北麓自然生態保護和生物多樣性最好和最豐富的區域;另一個是根據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和陜西省氣象局的研究顯示,秦嶺陜西段生態環境質量顯著變好,優良等級面積首次超過96%。
兩個數據,說明了近年來,秦嶺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也說明了陜西對于秦嶺生態保護工作越來越深入。

藍田縣玉山鎮
秦嶺懂綠,源于三秦兒女懂綠。西北大學教授岳明持續研究秦嶺植物群落動態已經24年,他說,“以前,村民砍柴的小路就是他們團隊上山的‘向導’,現在群眾的生態保護意識越來越強,砍柴的很少見了。那種小路痕跡難尋,都被草叢灌木覆蓋了。”岳明說,雖然入山沒了小路“向導”,但是生態好了,他心里更加高興。周至縣板房子森林管護站站長李西峰說:“從33年前的伐木施工員到如今的護林員,工作職能的轉變讓我對秦嶺一草一木有了更深的情感。”
為了加強秦嶺保護,陜西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嚴格秦嶺保護執法,落實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和《總體規劃》;持續推進秦嶺“五亂”問題整治,健全網格化監管體系;加大秦嶺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力度,統籌推進秦嶺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
終南陰嶺秀,碧嶂插遙天。“秦嶺的土壤更濕潤,水土保持更好,空氣質量明顯改善。”陜西省農業遙感與經濟作物氣象服務中心副主任王釗說,“我們每個人都是秦嶺衛士,有責任也有義務讓秦嶺更綠更美更有生機。”
位于秦嶺北麓中段的秦嶺國家植物園,規劃面積639平方公里,是目前國內面積最大、地理位置最獨特、生態價值最高、原始山林保護最好的綜合性大型植物園,也是全國唯一冠以“國家”二字的植物園。目前,園區森林覆蓋率達95%,珍稀瀕危植物數量逐年增加,野生動物活動范圍不斷前移。
陜西省林業局局長黨雙忍說,近年來,秦嶺國家植物園按照“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全面實施天然林保護、封山育林、植被恢復重建等生態修復項目,采取移民搬遷、關閉水電站和禁止開山采石等措施,對園區的植物、動物、水文、自然景觀等進行全面保護恢復。
“園區采取的‘遷地保護和就地保護相結合,以植物保護為主,兼顧動物和微生物保護,建立生態流域系統性和完整性’的生態保護方針,有效保護了區內野生動植物的生存環境,先后在園區內發現了罕見植物水晶蘭和我國最北端野生蕙蘭種群;通過采取嚴格控制人員進入、架設野外監測相機等措施,保護了這些珍貴植物的原生境完整性。”黨雙忍說。
黨雙忍介紹說,園區已逐步開展秦嶺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國鄉土植物保護等13項國家和省級重點科研項目。近年來,園區累計舉辦各類科普活動600余場,直接受教育近20萬人次,入園研學人數居全國植物園前列。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今年4月,在秦嶺發現了中國最北端野生蕙蘭種群,數量超萬株。同月,科研人員發現興隆嶺和天華山金錢豹種群活動范圍不斷擴大,并建立了穩定的種群。朱鹮翩翩起舞于農院外、稻田間,漢江、丹江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出境水質達到國家Ⅱ類標準。
如今,多組數據顯示秦嶺生態環境逐年向好:2019年秦嶺植被覆蓋較2007—2014年整體狀況明顯改善,植被覆蓋持續上升,東北部部分地區改善幅度達30%以上;土壤濕度逐年增加,秦嶺中部和南部部分地區增幅達50%;大氣光學厚度持續下降,部分區域降幅10%—55%。2019年秦嶺優良面積占比較2007—2014年平均值提高了9.2%。
曾經的陜西,留給人們的印象竟一度是野山禿嶺、荒涼高坡和塵土飛揚的八百里秦川。再現優美環境,恢復生態自信,一直是陜西人的夢想。20世紀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開展了一系列大保護、大綠化行動。保護大秦嶺,修復“秦嶺四寶”——大熊貓、朱鹮、羚牛、金絲猴的棲息地;實施關中大地園林化,創建關中森林城市群;陜北大規模退耕還林草,延安黃土變綠海;榆林草灌鎖沙丘……如今,陜西的森林覆蓋率超過43%,全省植被指數變化百分率平均17.9%,為全國平均值2倍。
細數陜西這些年由“黃”到“綠”的發展史,也正是陜西為持續推動國土綠化,全面動員、匯聚能量、矢志不渝的奮斗史。從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在道路、河流、庫區等沿線多部門聯合造林,到七八十年代啟動平原綠化工程、三北防護林建設、長江流域防護林建設工程,以及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再到九十年代,天然林保護工程啟動,退耕還林全國率先實施,國際合作造林項目日益增多。進入新世紀,國土綠化重心由偏遠地區向城鎮周邊轉移,先后啟動綠色通道建設、國家森林城市創建、“三化一片林”綠色家園建設和重點區域綠化等工程,關中大地園林化、陜北高原大綠化、陜南山地森林化逐步啟動。
經過多年建設保護,全省森林面積1.33億畝,森林蓄積量4.78億立方米,均居全國第12位,生態服務功能日益顯現。陜西是全國退耕還林重點省份和先進省份,1999年在全國率先試點以來,退耕還林工程覆蓋全省10市102個縣區,完成面積4039.7萬畝,居全國第一。陜北黃土高原披上了綠裝,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率達到68%以上,土壤流失量比退耕前減少了85%,為黃河流域生態治理提供了樣本。
例如在榆林,通過防沙治沙,沙化面積減少1569萬畝,林木覆蓋率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0.9%提高到33%,成為全國第一個完全“拴牢”流動沙地的省份。草灌鎖沙丘,榆林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創造了世界治沙奇跡,綠帶最遠端比新中國成立之初向北整整推進了400多公里。
在延安,全域退耕,累計完成退耕還林面積1078萬畝,森林覆蓋率由33.5%提高到52.5%,植被覆蓋度由46%提高到81.3%,實現綠色全覆蓋……延安從過去黃土飛揚到現在滿目蔥蘢,華北豹等珍稀野生動物重現,成為黃土高原的綠芯,為世界提供了生態修復的“延安樣本”。
在關中,陜西率先提出森林城市群建設構想,啟動陜北、關中、陜南三大森林城市群建設。2018年,關中森林城市群被納入國家發展規劃,全省森林城市創建活動進入新階段。截至目前,全省建成國家級森林城市4個、省級森林城市8個,其他6市被列入國家創建計劃、19個縣(區)正在創建省級森林城市。
而地處秦巴山脈的陜南三市,以綠色循環發展為根本,守護著秦巴地區的山山水水,讓秦巴綠更深……
今年8月23日,陜西省林業局與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三北防護林建設局在銀川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推進陜西境內黃河流域防護林建設,合力打造新時代三北防護林的“陜西樣板”。到2025年,陜西黃河流域森林、草原、荒漠等得到有效保護,森林草原生態保護工作取得創新突破,綠色版圖進一步擴大,基本建成以水土保持、水源涵養、防風固沙等各類防護林為主體,農田林網、生態廊道和鄉村綠化為補充的復合型生態防護體系,森林覆蓋率達到39%,林業產值突破1500億元。

位于延安市吳起縣的退耕還林森林公園

位于咸陽市渭河邊的咸陽湖景區
秦巴、關中、延安和榆林,這四大綠色板塊交相輝映,成就了“陜西綠”。未來,陜西綠如何由淺及深,由深到墨,陜西給出了新方向——
提升秦巴綠。在陜西版圖上,綠色最深的區域就是“秦嶺四寶”的家園。習慣上,人們稱之為陜南山區、秦巴山區,包括秦嶺、巴山兩部分。其實,秦嶺、巴山皆是大秦嶺的一部分。秦嶺、巴山大部分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加上《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這個“金鐘罩”的護佑,秦嶺、巴山定會越來越綠、越來越美。在秦巴山區,也需要劃出城鎮空間、農業空間,讓廣大的生態空間獨立出來,讓《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的各項規定精準落地,生態保護、生態修復、生態重建、生態富民、生態服務精準施策。
深化關中綠。關中園林歷史源遠流長——西周園囿是世界園林鼻祖,秦漢上林苑以華麗著稱。如今,關中綠表現為園林綠、森林城市綠。總體而言,關中綠是生態空間向城鎮空間、農業空間的延伸。以西安為龍頭的大關中城市群,是國家規劃的森林城市群之一。目前,關中森林城市群已建成國家森林城市2個,2025年以前將全部建成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森林城市,讓綠色穿越城鄉、穿越三大國土空間,實現森林進城、公園下鄉、生態入戶,讓城鄉居民共享最普惠的生態福祉。
加深延安綠。延安是黃土高原的“綠芯”。目前,延安綠在北部為“淺綠”。要實現延安全域“深綠”,重點在北部,關鍵在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要明晰城鎮空間、農業空間邊界,優化生態空間結構,提升生態空間林分質量和生態系統功能。加強退耕還林后期管護,堅持封山禁牧力度不減。小樹長成大樹,綠色由淺變深,一切自然天成。延安南部的黃橋林區是天然次生林,原有生態系統保護較好,今后還需要加強保護與管護,以優美的生態環境、優質的生態產品,繼續走在前列,引領延安綠。
增強榆林綠。在榆林,草灌已經鎖住了流動沙丘,也開始向世界呈現“榆林綠”。有人計算,榆林栽樹,按1米1株排開,可繞地球54圈。然而,在陜西綠色版圖上,“榆林綠”是最淺的綠色。榆林降水少,“榆林綠”以草灌綠為主。雖然不可能在全省最綠,卻可以比過去更綠。榆林與延安之間的綠色斷裂帶,不是降水分割線,而是行政邊界線。臨近延安的“榆林綠”應該與“延安綠”相同。榆林是生態脆弱區,在生態建設上更要如履薄冰。北部長城沿線風沙區要以保護好現有植被為主,采取喬灌草、多林種、多樹種相結合,人工、飛播、封育相結合,營造穩固的防風固沙林帶;南部黃土覆沙區,加大封育,營建生態防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