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闡述了“金課”的概念,通過推進師資隊伍的培養、制定教學大綱核準和教案評價制度、線上資源的建設和共享、考核評價體系的多元化等措施搭建新時代高校思政混合式“金課”的基礎,詳細分析了“八個統一”推進思政混合式“金課”教學內容和方法研究的策略及措施。以期通過踐行“八個統一”理論,加快用信息技術改造思政課傳統教學、提高教學水平的進程。
關鍵詞:“八個統一”;思政“金課”;混合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0)31-0185-03
Abstract: The article expounds the concept of "golden course", through measures such as promoting the training of teaching staff, formulating syllabus approval and teaching plan evalu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online resources, and diversification of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s to build a new era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hybridiz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basis of the "golden course", the strategy and measures of the "eight unifications" to promote the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ixed "golden course" are analyzed in detail. In order to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transform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level by practicing the theory of "eight unifications".
Keywords: "eight unification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olden course"; blended teaching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深刻闡述了辦好思政課的重大意義,深入分析了思政課教師的關鍵作用,明確提出了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的重大要求,為推進思政課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講好新時代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做到“八個統一”: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1]
一、“金課”理念的提出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2018年6月21日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作題為《堅持以本為本 推進四個回歸 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的講話中首次提出“金課”概念,他強調:提升大學生的學業挑戰度,合理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擴大課程的可選擇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專業志趣,真正把“水課”變成有深度、有難度、有挑戰度的“金課”。
2018年8月,教育部印發了《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合理提升學業挑戰度、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切實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高教司司長吳巖在《建設中國“金課”》中提出,“金課”的概念可以歸結為“兩性一度”,分別是高階性、創造性和挑戰度。高階性是知識、能力、素質有機融合,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級思維。創新性,一是課程內容有前沿性和時代性;二是教學形式體現先進性和互動性,不是滿堂灌,不是我講你聽;三是學習結果具有探究性和個性化。挑戰度是指課程一定要有一定難度。并提出,在今后兩到三年內,國家要下大力氣建設五大類型“金課”:線下“金課”、線上“金課”、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虛擬仿真“金課”和社會實踐“金課”。[2]
二、新時代高校思政混合式“金課”的建設基礎
(一)師資隊伍培養
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是辦好思政課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中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1]《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培養規劃(2019-2023年)>的通知》為思政教師隊伍培養和建設進一步明確了抓手。《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標準(2019年本)>的通知》中也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思政混合式“金課”教學師資的培養,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六個要”,緊緊依托教育部頒布的各項文件,有計劃、有步驟的制定培養規劃,提高思想、理論和業務素質,切實探索和創新新時代思政課教學改革工作。
(二)制定教學大綱核準和教案評價制度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標準(2019年本)》《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補充理論和實踐教學大綱內容,成立校一級以黨委書記牽頭的核查工作小組,核準教學大綱的準確性和完整性,結合思政混合式“金課”的特點,在“三集三提”的基礎上,每年舉辦一次教學設計、課堂教學和課件比賽,以賽促教、以賽促評,以比賽標準要求日常,形成常效機制。
(三)線上資源的建設和共享
目前我國上線慕課數量達到8000余門,[2]其中有著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復旦大學等一大批思政優秀慕課資源。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期間,大、中、小學生均開展線上教學,這些思政優秀慕課起到了良好的教學輔助作用。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和經驗,思政混合式“金課”的建設,要充分利用國家已有的資源,加快發展的步伐。同時根據課程的特點和學生教學層次的需要,開發內涵豐富和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本地資源,搭建學生喜聞樂見的師生互動和考核統計功能。
(四)考核評價體系的多元化
1. 教師考核評價體系建設
建成“校外專家+校內督導+教研室互評+學生評教”的多維聽課評價機制,制定“競賽獲獎+課題科研+培訓學分”的積分考評機制,打造和培育精英,以教學團隊負責制,激勵優秀、鞭策落后,推動思政課教師積極投身教學改革,消除“水課”,打造“金課”。
2. 學生考核評價體系建設
充分開發和利用網絡教學平臺的統計功能,建立完全直觀化的線上線下全過程考核評價體系,將作業、課堂互動、簽到、觀看音視頻、章節測驗、小組任務完成、訪問數、討論、專題閱讀、觀看和回放直播、考試、參與學校活動和競賽表現等,由教師根據實際考核內容選擇設置權重。智能化統計既能減輕教師負擔,又能及時督促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學習,并激勵思政課教師注重教學設計過程,開發更深層次的教學內容,追求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高效性,達到思政混合式“金課”的“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基本要求。
三、“八個統一”推進思政“金課”教學內容和方法研究
(一)推進“高階性”建設
1. 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做好“三真”
思政課不是政治宣講,思政課教師要提高政治素養,做到“真學、真懂、真講”。一是“真學”。思政課教師要勤于學原著、重要論著、重要講話,感悟馬克思主義理論真諦;二是“真懂”。潛心研究,入腦入心;三是“真講”。通過結合精準扶貧圓滿收官、打贏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日新月異的蓬渤發展歷程,遵循學生認知特點系統設計課程內容,將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等有機融合,提升自我政治素養和教學水平,為思政“金課”“高階性”要求奠定理論基礎。
2. 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做好“三變”
一是教學內容“知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取得的又一個優秀理論成果,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緊跟時代潮流,不斷更新和豐富教學內容,才能有效實現價值性和知識性的統一。二是根據教育對象“應變”。教學的目的是為了知識的傳播、思想的傳導,思政課教師應根據學生理論水平和理解程度,循序漸進地設計難度,培養學生對思政課的學習興趣。三是教學方式“求變”。《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明確了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學分,這是鼓勵以實踐教學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思政課教師通過組織紅色基地學習、社會實踐、三下鄉、扶智工程、黨的知識競賽、紅色虛擬實踐教學等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信念。
3. 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做好“三為”
“樂為、敢為、有為”[1]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政課教師隊伍的褒揚。一是“樂為”。思政課教師應具有職業榮譽感,主動積極在任何場合、任何領域堅守意識形態陣地。二是“敢為”。思政課教師要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敢于理直氣壯的批判當代社會矛盾中出現的各種錯誤觀點和思潮,運用馬克思主義學觀點對社會問題進行科學解釋。三是“有為”。思政課教師應引導學生培養馬克思主義批判性的思維方法,敢于正視矛盾、科學面對矛盾、正確評價矛盾,使學生能真正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前景,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所承擔的重擔和責任。
4. 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做好“三入”
在混合式教學過程中,線上布置學生閱讀資料,帶著問題到線下課堂討論,教師對熱點問題進行精辟剖析,將知識點凝練成專題進行深入講解,學生就課堂感悟結合社會實際深入思考,再把問題帶入課堂中。“問題導入”,注重與社會發展緊密聯系,針對社會熱點、焦點開發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專題深入”,根據各門課程的知識邏輯框架,依據教學對象特點,搭建專題知識架構。“課題融入”,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改革思想,將理論研究結果實施于教學,對學生學情進行調研分析,再對教學實施進行改革,不斷修正教與學的差異點,讓學生真正喜歡上思想政治理論課。
(二)推進“創新性”建設
1. 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做好“三因”
“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三因”理念,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3]一是“因事而化”。就是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規律,把準青年一代成長特點,將黨近百年來的風雨歷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優秀事跡、艱難曲折、困難經驗,轉化為易于表達和聆聽的語言、文字,講好故事的同時實現思想引領,用榜樣的力量傳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是“因時而進”。就是要應對好信息技術帶來的挑戰,按照《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精神,構建思政課線上線下良好的互動和學習平臺,加強思政教學的信息化學習環境建設和應用水平提高,激發信息技術對思政教育的革命性影響。三是“因勢而新”。就是要準確把握思想政治課教學發展的新形勢、新成效以及未來發展變化的新趨勢,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手段和方法,確保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 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做好“三有”
一是教學工作要“有熱情”。堅持主導性,思政課教師必須要熱愛自己的教育事業,做到“兩個維護”,在教學、生活和工作中時刻洋溢出應有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以飽滿的熱情積極投身教學活動中。二是教學引導要“有耐心”。教學研究是一項費心費力費時的工作,需要反復的測試和檢驗,潛心探究教學方法的可行性,捉摸學生接受特點的反饋。三是教學過程要“有溫度”。思想政治教育是心與心溝通的過程,要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思政課教師要敏銳把握學生對社會焦點、熱點問題的興趣點,對理論疑難問題的困惑點,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三)推進“挑戰度”建設
1. 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做好“三求”
一是“求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始終堅持用理論武裝自己,領會真理的力量,用透徹的哲理解釋社會矛盾中呈現的紛繁復雜的現象。二是“求實”。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更是解惑者,體現得更多的是亦師亦友的角色,教師應該用平等交流的語氣將教材語言轉化為教學語言,充分調動和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三是“求創新”。啟發性的教學方法推陳出新,思政課教師可根據學生喜聞樂見的方法中挑選如翻轉、對分、情境、案例研討、微視頻、辯論、演講等教學方法充實到混合式“金課”的教學模式中,強化教學內容,構建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知靈感,促進學生的知行轉化。
2. 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做好“三轉”
一是“轉變觀念”。知識性的課程都是顯性教育,同時又蘊含著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從宏觀管理角度,應形成大思政教育理念,不僅應重視思政課程的主體性,還應開發課程思政的輔助體系。二是“轉變作風”。思政課教師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顯性課程”的主授者,應積極主動承擔思政大課堂橋梁紐帶作用,在日常教學、工作、生活、學習中堅持宣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課程教師中共同探討開發思政教育的著眼點。三是“轉變思路”。利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各課程間可共享互為資源,并利用平臺實現大數據共享,對學生的學習習慣、思想動態進行對比分析,以便于調整教學設計,將教育于無形中顯現。
四、結束語
“八個統一”的提出,給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混合式“金課”建設指明了方法和方向。思政教師應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好教育部的各項文件要求,以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愛集體、愛人民為內涵主線,以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意識、家國情懷、文化素養為知情意信行的重點,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通過踐行“八個統一”,推進思政混合式“金課”教學模式改革,加快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教學、提高教學水平的進程,增加思政課程的親和力,推動思政課內涵式發展,促進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素養實現知、情、意、行的有效統一,提升思政課在學生心目中的效益感和幸福感,增強思政教師的教學獲得感,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 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1).
[2]吳巖.建設中國“金課”[J].中國大學教學,2018(12):4-9.
[3]顧海良.因事而化 因時而進 因勢而新——習近平總書記7·26重要講話體現的理論品格和思想方法[EB/OL].[2017-09-25].人民網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925/c40531-29556665.html.
基金項目:2017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基于‘對分課堂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改革”(編號:2017JGA215)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黃昭彥(1973-),女,壯族,廣西南寧人,碩士,副教授,基礎學科部主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