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現狀
隨著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全國上下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舉國上下共度時艱,并取得了歷史性、階段性的偉大勝利與突破。在這一過程中,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者和接班人的青年群體,在抗擊疫情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處于高校的青年大學生正是這股奮發有為的青年力量的主要來源之一。
在此情況下,關注青年大學生的心態發展和心理變化就變得尤為重要。為貫徹實施習近平總書記“守好一段渠”“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西南大學課題組(2020)就全國45所高校19850名學生進行思想認識、行為表達想、心態情緒等方面的問卷及訪談研究,結果顯示出青年大學生在重大疫情應對中歷練成長的總體態勢,并且也暴露出來部分學生存在的心身素質、科學素養等方面的問題。趙波等(2020)就高校學生在疫情期間的情緒狀態呈現用戶調試進行了研究,通過對部分城市大學生的問卷與訪談,表明自我關懷能夠幫助大學生調節情緒。昌敬惠等(2020)采用自編問卷對3881名廣東大學生進行網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焦慮和抑郁情緒的發生率分別為26.60%和21.16%且二者高度相關。
二、使用質性研究的必要性
上述兩項研究所基于的主要研究手段是問卷調查,能夠較為客觀快速地展示青年大學生在疫情期間學習、生活、價值觀、心態等多方面的整體情況,具有“速寫式”“概覽式”的特點,通常采用自上而下的形式展開,這種調查模式有其固定的流程,單向度進行,而自下而上的、以訪談調查為主的質性研究模式較少。在學生作為主體性的細節方面把握不夠,作為一個獨立個體,青年大學生群體的具體的心態發展和心路歷程是怎樣的,是否還有其他沒有進入我們視線的新問題?這些具體的問題是上述研究無法觸及到的。
三、采用質性研究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
1.學術價值
(1)通過對新冠肺炎疫情抗擊過程中青年大學生心理與行為分析,既掌握了重大公共突發事件中的青年大學生思想動態的本質和規律,也推進了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從整體上深化和加強大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建設,同時也對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其他機制的研究提供理論參考和思維范式。
(3)采用質性研究為主的方式,通過對訪談者的話語內容進行綜合提煉、編碼和分析,幫助生成新的理論結論。
2.應用價值
(1)從尊重青年大學生主體性的基本原則出發,將疫情期間青年大學生的心理及行為做“微距拍攝”式呈現,能夠為高校思政建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危機預防體系提供更加精細和有拓展性、前瞻性的改革建議。
(2)采用質性研究可以在訪談中幫助青年大學生從歷史時空觀角度培養塑造良好的社會心態、積極奮發、勇擔責任的價值觀。
四、質性研究的實施要點
1.基本思路
疫情期間青年大學生思想動態研究等相關問題,可采用多學科融合的研究方法,遵循“文獻梳理與評述——青年發展與思政建設相關理論研究——研究模型構建——開發測量工具與材料——實證分析與假設檢驗——理論生成與分析——提升策略”的思路,進行系統研究。
2.研究方法
除常規方法外,還可以采用可視化知識圖譜法、問卷調查法、質性研究方法、行動研究等方法。采用問卷與質性研究相結合的方式,對于青年大學生在重大疫情中的心理和行為進行生成式理論分析,有利于突破現有理論,得到特殊狀態下青年學生的心態及行為變化規律。
3.研究重點
該類研究的重點,建議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針對青年大學生在疫情期間的思想動態展開思想調研,借助互聯網新平臺進行數據和訪談資料收集,對于青年大學生在重大疫情中的心理和行為進行生成式理論分析,探究青年大學生思想發展趨勢和結果、認識其在特殊時期的發展規律,理清各要素之間的聯系和影響,并為新時代青年發展提供針對性指導意見。
4.存在難點
青年大學生的思想活動具有易變性、復雜性和反復性的特點,是一個動態變化的而過程,并且由于疫情原因無法進行面對面訪談,對訪談文本的收集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
參考文獻
[1]陳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涵養大學生健康社會心態[J].教育評論,2017(02):97-99+165.
[2]西南大學新學工創新中心課題組,孫楚航,新冠肺炎疫情對青年大學生影響研究——基于全國45所高校19850名大學生的實證調查[J].中國青年研究,2020(04):43-48+12.
[3]趙波,蔡特金,張志華,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學生情緒狀態的呈現與調適——基于自我關懷的視角[J].中國青年研究,2020(04):49-54.
[4]羅亮,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重大疫情應急管理能力探究[J].思想理論教育,2020(03):107-111.
[5]昌敬惠,袁愈新,王冬,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下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20.40(02):171-176.
[6]劉姌,內化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心理形式——歷史時空感的構建[J].中國青年研究,2020(03):92-97+119.
[7]鄧希泉.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青年發展的巨大進步與未來展望[J].思想理論教育,2019(10):38-44.
[8]何吳明,鄭劍虹,心理學質性研究:歷史、現狀和展望[J].心理科學,2019,42(04):1017-1023.
[9]王婷,張欣然,微媒體時代大學生社會心態的培育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04):142-145.
作者簡介
林希(1987-),女,漢族,河北秦皇島人,碩士,任職于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