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兵團第十師各團場堅持新發展理念,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發展,以建設生態美麗宜居連隊為導向,加快推進連隊人居環境整治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時也面臨著連隊居民環保意識缺乏、建設投入不足等發展困境,鄉村振興背景下,必須多措并舉,不斷改善提升連隊人居環境水平,以增強基層群眾的獲得感。
關鍵詞:鄉村振興;連隊人居環境;整治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2018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明確提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廣大農民根本福祉,事關農村社會文明和諧。”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凸顯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緊迫性和艱巨性。對于兵團而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落腳點在連隊,就是要改善連隊的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連隊。
一、十師團場連隊人居環境整治整體推進情況
兵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落腳點在連隊人居環境整治。連隊人居環境整治即是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又是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有效途徑。近年來,十師團場各連隊認真貫徹中央和兵團的決策部署,強化責任落實,大力整治連隊人居環境,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師市城鎮近郊、人口規模較大的連隊居住區環境質量實現較大提升,道路通行條件明顯改善;地處偏遠、人口規模較小的連隊居住區和生產作業點,在優先保障職工群眾基本生活條件基礎上,垃圾亂堆、污水亂排現象得到有效管控,連容連貌明顯提升。具體表現如下:
一是以“五清三化一改”為重點,組織開展清潔行動春季戰役、夏季戰役、秋季戰役、國慶節前清潔行動等。兩年來,師市8個團場65個連隊累計參與54679人次;出動車輛3893臺次,清理垃圾、連隊塘溝、畜禽養殖糞污等農業生產廢棄物上萬噸,清理無功能建筑物兩千多平方米;清理殘垣斷壁和路障、亂搭亂建、亂堆亂放等。
二是實施連隊生活垃圾治理。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分區實施生活垃圾收集。其中北屯市域內連隊生活垃圾按照“戶分類、連收集、團轉運、師處理”的形式,由團場轉運至師市垃圾處理廠進行統一處理;其他團場連隊按照“戶分類、連收集、團轉運處理”的形式,由團場對垃圾進行統一處理。購置垃圾清運車、吸污車及壓縮車12輛、垃圾船253個、垃圾箱1309個,全面完成8處非正規垃圾點治理。
三是實施連隊生活污水治理,完成181-188團23個連隊生活污水管網建設。將7個城郊連隊的生活污水納入城鎮管網實行統一排放,生活污水得到有效管控。
四是推進“廁所革命”。確定以“完整下水道式水沖廁所”“雙坑交替式”和“三格化糞池”為重點,已完成戶廁改建1418戶。穩步推進連隊公廁建設,完成4個團場14座公廁建設,同步推進北屯市和5個團場12座旅游廁所建設。
五是提升連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統籌生態功能區專項資金、發債資金、援疆資金等資金用于連隊道路改擴建、飲用水安全鞏固提升、全民健身、文化活動室、“廁所革命”及綠化亮化等工程。
六是三類特殊連隊的整體推進情況。目前,師市共有特殊作用類連隊13個、整合類連隊39個和作業點連隊13個。經統計,師市65個連隊戶數9810戶。按照兵團連隊戶廁改造計算方法和團場連隊摸底調查,連隊戶廁可改造4434戶,居民實際需求4099戶,實現衛生廁所普及率90%以上。
二、連隊環境整治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連隊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薄弱。近幾年因為旅游業的發展,來連隊度假的游客越來越多,尤其是周末和節假日,生活污水排放量逐漸增加。因現有的污水處理設備排污系統容量小,排污能力有限,出現部分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人河道、坑塘,造成污染,并且連隊的垃圾缺少細化垃圾清理。
二是環境意識和管理能力不強。由于游客、經營者和管理者的環境意識不強,缺少綠色發展理念,缺乏社會責任,環境衛生差,垃圾和生活污水對部分連隊旅游人居環境造成破壞。受技術和人員等條件的限制,環境治理能力低下。由于連隊旅游具有季節性,加上收入不穩定,投入環境改善的內外部資金有限,人居環境承載力低。
三是部分連隊的低端“農家樂”副作用明顯。低端的“農家樂”在短時期內吸引了大批的客源市場,經濟效益明顯,但長時期發展暴露出諸多問題。如果沒有休閑項目,游客來到農家樂觀光、休閑,無形中增加了連隊環境承載量。在旺季時,經常出現人滿為患的現象,沒有充足的公共廁所、沒有足夠的環衛工人,接待的游客超過了環境承載量,對自然和人文環境都造成了破壞。
三、優化連隊人居環境策略
1.強化規劃引領。《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扎實推進鄉村建設。科學編制和實施建設規劃,大力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項目建設,規劃先行。應對經濟發展規劃、旅游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環境規劃等各級規劃進行融合,形成“多規合一”,功能互補的規劃體系,科學規劃,合理規劃,解決各級規劃內容的沖突,做好銜接工作。制定出高標準、高起點的旅游規劃,制定連隊人居環境的目標。因此,團場連隊在鄉村振興上堅持宜建則建、可建再建、杜絕表面文章的原則,立足資源優勢,產業基礎和市場需求,制定好發展規劃,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向優勢區域聚焦。摒棄重建設、重投資的思維,強化重經營、重品牌的理念。
2.采取保護、整治和提升的措施。重視原住民在鄉土文化傳承中的作用,對生態環境好的地方進行保護。對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地方要進行整治和修復,特別是公共衛生方面,設立分類垃圾箱,建造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對生活垃圾,實行連隊收集、團場轉運和市處理的措施。進行連廁改造,庭院綠化、坑塘河道旅游,實現綠色家園。實現從外在美向內在美轉變,從環境美向人文美轉變,從形象美向制度美轉變,構建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和長效機制。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文明禮儀培訓,規范連隊居民行為,培養良好的道德風尚,從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實行連隊居民自治,建立健全的連隊環境管理機制。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態環境、人居環境,深化產業融合,形成內在動力,帶動連隊可持續發展,提高連隊職工群眾和連隊集體收入。引導連隊居民團結向上的生活態度,樹立其文化自信,提高自身的生活品質;提高連隊居民環保意識,政府部門加強環境保護宣傳工作,充分借助電視、網絡公眾號和新媒體等系列途徑來進行宣傳,從而增強環保知識的宣傳力度;建立連隊內部治理機制,從“理性經濟人”轉變為“生態經濟人”,全民參與,有獎有懲。使連隊居民和旅游經濟活動進行有效整合,彼此達成利益共同體,實現居民和旅游區在經濟、文化和環境等方面的統一。黨員干部起到帶頭示范作用,每到旅游旺季或者重大活動,連隊黨員干部都要爭當義工,打掃公共衛生,實行治理主導地位,連隊人居環境是否達標,作為各級干部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和領導干部的業績掛鉤,嚴格落實責任追究制。
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2019年全國兩會明確提出要因地制宜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進“廁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建設美麗鄉村。通過鄉村人居環境提升行動的實施,促進了鄉村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然而,對于連隊的人居環境,僅僅為了保護而進行的整治是不完整的。結合連隊旅游進行保護性開發,使“山更青,樹更綠”,讓環境得到改善的同時,增加居民收入,經濟增長才是最大的成效。
參考文獻
[1]彭亞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對策探討[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8(07):105.
[2]本刊編輯部,農村環境整治鄉村振興的第一場硬仗[J].中國農村科技,2018(08).
[3]劉泉,陳宇.我國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的標準體系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18(11).
[4]付佳睿,農村人居環境問題探析及建議——以河北省蔚縣為例[J].農村經濟管理,2019(04).
作者簡介
仲月琴(1983-),女,籍貫:江蘇海安,本科學歷,講師,研究方向:民族宗教、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