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玉 董淦誠

摘要:母嬰關系是生命的第一關系,是個體社會性發展的開端和重要組成部分。成人在親密關系(戀人或朋友)中會重現兒時對其父母的情感連結,成人的人際交往和社會功能與童年時期的依戀形成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了解個體早期的依戀形成有必要意義,本文從依戀的內涵、內部工作模式,依戀類型及成因等方面進行了概括描述。
一、什么是依戀
依戀是嬰兒與撫養者之間的一種追隨、依附和親密的行為以及由此帶來的歸屬感和安全感。在約翰·鮑爾比看來,依戀主要建立在嬰兒安全需求基礎上——即他們天生具有躲避捕食者動機。隨著嬰兒認知的發展,他們開始知道某個特定的個體最能夠給他們提供安全保障,這樣的理解最終導致了和該客體一通常是母親一特殊關系的發展。由于這種情感聯結,當嬰兒在碰到挫折時,比如遇到陌生人或置身于陌生環境就會趨近依戀對象以尋求安撫。早期的母嬰交流,是嬰兒最主要的社會關系經驗來源,對人的一生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它是決定個人生命能否建立安全、信任能力的關鍵。
二、依戀的內部工作模式
依戀的內部工作模式是根據依戀對象的反應、敏感性等外部因素發展出一系列關于自我和他人的心理表征。依戀的內部工作模式由兩個方面構成:一是幼兒對于撫養人行為的預期(撫養人是否會離開、撫養人是否對我的哭鬧給予及時關注)。二是幼兒與他人最早人際關系的相關細節和情感體驗(冷漠的撫養態度會讓嬰兒產生較低安全感,甚至產生情感抑制)。
內部工作模型中最重要的兩種成分是自我意象和他人意象。自我意象即“自我是否是能夠引起依戀對象做出有效反應的人”,是對自我的一種表征,我是否有能力、有價值、能否獲得他人的幫助?這種自我表征反映出嬰兒最早時期形成對自我價值的認同程度。如果撫養人行為更多表現出拒絕與冷漠狀態,那嬰兒對自我的認知更傾向于是無價值的,不討人喜歡的,有缺點的。他人意象即“依戀對象在自己需要支持和保護時是否會及時做出反應的人”依戀對象是否可以保護我、回應我和安撫我,撫養人視而不見的態度會讓嬰兒體會到冷漠消極的情感體驗,他人意向往往影響以后人際交往中的情感距離。并且早期形成的工作模式會普及運用到以后形成的同伴關系和社會人際關系中。
三、依戀類型
不同的撫養態度與撫養方式會讓嬰兒個體在威脅情景下產生不同的依戀策略,形成不同的內部工作模式,而對應不同的內部工作模式會產生不同的依戀風格。
安斯沃斯( Ainsworth et al,1978)及其同事設計了陌生情景檢測法,并通過該方法將嬰兒依戀類型劃分為四種主要依戀類型: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和混亂型。安全型的嬰兒能夠在媽媽的陪伴下自由探索陌生環境,當媽媽離開自己時會變得焦慮,但媽媽回來后便會表現的很開心。回避型嬰兒常常不會因媽媽離開自己而過于痛苦,再次見到媽媽時也不會主動親近,而是表現出明顯的回避傾向。矛盾型的嬰兒會因為媽媽的離開而焦慮,但媽媽再次回來后,嬰兒仍然無法平靜,表現的既想接近又要排斥。混亂型表現出行為的不一致,母親回來時最初平靜,過后便是憤怒的哭泣。
四、依戀類型成因
嬰兒的依戀類型與撫養品質相對應,母親的敏感性、響應性、協同性與熱情、參與性在大量研究中已經被證實是嬰兒是否會形成安全依戀的預測因素。安全型兒童的母親多能保持一致的、穩定的、合作的、敏感的、易接近的等特性,對兒童發出的信號極為敏感,并能及時恰當地回應,樂于與兒童親密接觸;而回避型嬰兒的母親傾向于拒絕和不敏感,有時對兒童缺乏耐心、反應遲鈍,常常表現消極;焦慮型嬰兒的母親雖然也愿意與兒童進行親密的接觸,但常常錯誤地理解兒童的需求,不能形成與兒童和諧相處的節奏;混亂型嬰兒的母親常常虐待兒童,對兒童的看護不連貫和不規律,母親對兒童的情感矛盾,常常表現出強烈的親近和強烈的回避行為,因而致使兒童的情感混亂和矛盾。當然嬰兒天生的氣質也是依戀類型生成的原因,但是嬰兒的氣質一般不被認為是依戀安全感的有效決定因素。
五、不同依戀類型的表現
正如前文提到的,依戀關系是一切社會關系發展的雛形,依戀的內部工作模式本質是情感與認知的加工模式,它影響著兒童社會性人格、感情和行為的發展,而且驅動著注意、記憶和認知的發展。鮑爾比提出,母嬰依戀對以后的親密關系、自我認識與心理障礙產生長期的影響,處于親密關系中的情侶會重現孩提時期與其看護人的相處模式,將自身未解決的問題投射到當前的親密關系中。
1.安全型依戀對于撫養人及自我會有更加積極的態度,高自尊心,在親密關系中表達出更多的依賴與信任感,更加熱情主動對于伴侶更愿意進行情感溝通,婚戀質量較高。在其他社會關系中,安全型依戀更善于交往,情緒管控能力強,更容易融人群體。
2.回避型依戀因缺乏安全更趨向于在人際關系中保持一定的情感距離。早期撫養人低頻率及冷漠的回應經歷讓回避型依戀個體意識到,尋求親近被認為是一種無效甚至危險的行為,因為當這種對依戀主體尋求親近的行為失敗之后,他們會感到無比的沮喪。因此,回避型個體通常采取忽略的消極態度用以拒絕和他人的親密。他們否定對依戀的需要,回避親密接觸,壓抑自己的情感需求。雖然回避型個體在意識層面為了自我保護形成了積極的自我表征,即“我足夠獨立和強大,不需要親密關系”,但是在潛意識層面,依戀對象的拒絕和忽視仍讓他們認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不值得關愛的,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往往帶有較高水平的焦慮,擔心自己被拒絕或遺棄,形成外在高自尊和內在低自尊的矛盾。
3.焦慮型依戀會過于追求人際聯結,不能忍受獨處,甚至降低自尊。焦慮個體的早期的撫養方式并不連續,母親給予的關注時而多,時而少,并不穩定,個體會通過哭泣、生氣、憤怒等情緒表達引起撫養人注意,甚至是照顧行為,這會產生激勵機制,即哭泣等情緒表達可以帶來母親的照顧行為,從而消除母親離開帶來的焦慮不安。這會使依戀個體習慣使用情緒表達,甚至夸張情緒。因此在以后的人際矛盾中,尤其是對于伴侶,焦慮型依戀個體往往表達的是情緒而并非問題本身。同時不連續、低敏感的撫養方式也會讓個體產生較低的自我表征,在人際關系中表現為低自尊和不自信,這也導致,焦慮依戀個體可能會過分投入人際交往聯結而犧牲自尊及自我發展,從而求得對方關注。
4.混亂型依戀個體的行為特征更像是安全型、焦慮型和回避型這三種基本的依戀類型以非同尋常的方式組合而成,尤其是后兩種不安全依戀類型的奇特組合。個體表現出更多的攻擊型行為和精神障礙。個體早期的撫養方式趨于虐待、不連貫和不規律,相關研究表明混亂型依戀與諸如虐待、重度抑郁癥、雙相障礙、酒精或其他物質濫用的家庭風險因素存在高相關性。
六、總結
隨著對兒童社會化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早期依戀對于兒童以后人格、交際及親密關系發展影響重大,國內外研究更側重于依戀類型成因及對情感認知影響分析,對于幫助修復非安全依戀類型造成的性格及認知障礙很少提出現有成效的建議。依戀具有遺傳效應,非安全依戀類型的父母更大概率培養出非安全依戀類型兒童,因此早期篩選發現不安全型母嬰依戀關系并及時給予指導干預對個體一生的發展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都具有重大價值。
參考文獻
[1]趙暉,母嬰關系如何塑造我們一生的情感[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7.
[2]Feeney B C,Cassidy J. Reconstructivem em ory re -lated to ado lescent-parent con flict inte ractions: Theinfluence of attachm ent-related representations on immed iate percep tions and changes in perceptions over time. Journa l O f Persona lity and So cial Psy cho logy.2003,85(05).
[3]Bartho lom ew K,H orow itz M L. Attachm ent styles am ong young adu lts:A test O f a four- catego rymode.1 Journal o f Persona lity and So cial Psy cho logy.1991,61 (02).
[4]Bartholomew K. Avoidance of intimacy: An attach -ment perspective.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 -tionships,1990, 7(02): 147-178.
[5]Chavis JM,Kisley MA. Adult attachment and motivat -ed attention to social images: Attachment- based differ -ences in event- related brain potentials to emotional im -ag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2012, 46 (01):55-62.
[6][英]彼得·福納吉,依戀理論與精神分析[M].世界出版有限公司,2017.
作者簡介
韓玉(1993. 09-),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碩士研究生學歷,單位:蘇州托普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職務:在崗教師,研究方向:教育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