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燕
摘要:隨著教育事業的改革,學生成為新教學模式中的主體。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語言運用,直接關系到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必須時刻注意教學語言的運用。其次,如何解決課堂中高耗低效的現象,提升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也成為現階段初中語文教師重點研究的問題。下面,本文將淺談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
課堂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主要陣地,課堂教學是學校整個教學工作的核心。如何做到提高初中語文閱讀課堂的質量,有效的利用各種教學條件及教學資源,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成為現階段語文課堂上的主要任務。
一、明確閱讀目標制定授課計劃
在以往的語文課堂中,常常出現學生沒有明確的閱讀目標,教師沒有制定周詳的授課計劃的問題。在這種課堂背景下,教師只是一味地采取灌輸式教學的方法,面對課堂中的重點內容,要求學生先做好標記,并在課后進行死記硬背。同學們受到這種教學模式的影響,不僅沒有真正意義上掌握語文知識,且始終無法在閱讀方面有所進步,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對語文這門學科的學習興趣。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教師在課前制定了授課計劃,且有著明確的閱讀目標,但實際的授課效果并不好。究其原因是教師所制定的授課計劃缺乏銜接性,且目標并不符合學生的能力,往往存在好高騖遠的情況。因此,針對上述的問題,教師要想提升閱讀課堂的有效性,首先就需要明確閱讀目標,且目標要符合學生的實際能力。其次,再針對所要開展的活動制定周詳的授課計劃,各個環節要有實際的教學意義。
二、課前營造氛圍 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良好的氛圍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為開展高效閱讀課堂做好鋪墊。因此,教師在正式授課前,可以通過營造氛圍,從而使同學們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中。在此可以通過聯系生活實際的方式,將所要閱讀的課文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從而在生活化情境中,使同學們帶著自身的生活體驗感閱讀課文。比如在講解《最后一課》這篇課文時,教師首先可以請同學們回想自己記憶中從小學學習至今的最后一課,當身處某一學科的最后一節課堂中有哪些感受。通過老師的提問,同學們能夠迅速進行回想,在此過程中他們的興趣也被潛移默化的激發出來,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描寫最后一課的,在文中具體寫了什么內容。在同學們回想一段時間后,教師可以隨機選擇幾名學生回答問題,隨后便帶領他們進入到閱讀環節中。通過上述營造的課前閱讀氛圍,一方面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能夠為打造高效閱讀課堂做好鋪墊。
三、掌握正確方法進行深度閱讀
在初中語文課堂中,學生閱讀課文不僅僅是為了了解文中寫了什么內容,還需要感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以及學習文中運用的寫作手法。因此針對上述要求,教師在課堂中需要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從而帶領同學們進行深度閱讀。比如在學習《孔乙己》這篇課文時,教師首先要求同學們初讀課文,在此期間需要同學們了解文中寫了什么內容,且能夠總結出孔乙己的人物性格。在完成閱讀后,隨機請同學們進行發言,如這篇文章主要描寫了身處封建社會下的主人公孔乙己的形象,孔乙已是一個精神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體不勤、窮困潦倒的知識分子。接下來,請同學們再次讀課文,在此過程中需要同學們感受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在讀完課文后,同學們能夠感悟出作者通過描寫孔乙己揭露了當時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以及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質。最后,要求學生對課文進行第三次閱讀,在此次讀文章的過程中,需要找出文中運用寫作手法的語句,并做好批注。通過上述的方法,既能夠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還能夠培養他們的語文思維。
四、進行集體性討論增加師生間交流
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以學生為課堂主體,將課堂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引導同學們進行學習。其次,為了改變傳統語文課堂的氛圍,教師可以開展集體性討論活動,并增加師生間的交流。在課堂中教師可以結合課文提出具有討論性的話題,請同學們針對相應話題進行思考并與其他學生分享自己的思維想法。在此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參與到討論中,從而縮小師生間的距離感,并了解同學們的討論方向,把握他們的學習狀態。在討論結束后,教師需要對討論過程進行總結,并鼓勵同學們積極參與到討論活動中,從而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與表述能力。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語文學科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他們的閱讀水平是教學的主要目的。學生是否具備閱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影響他們的語文成績,因此教師在新教改背景下有必要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通過解決課堂中存在的問題,打造高質量、高效率語文閱讀課堂,實現新課改下的教學要求。
參考文獻
[1]邱澤寧,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D].長春師范大學,2019.
[2]梁艷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導入策略研究[D].渤海大學,2019.
[3]李華,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初中語文教學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9(02):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