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 艷
《3 ~ 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下文簡稱《指南》)中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幼兒是主動的學習者,大自然、大社會是幼兒學習的樂園,幼兒在親近自然、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動手操作的游戲和生活中學習,有利于發揮幼兒的自主性。農村自然資源豐富,從幼兒的已知生活經驗與興趣出發,適當開展有關農村生活經歷的活動,是農村幼兒園可利用的有效課程資源。在探析幼兒生活經歷活動的過程中,我發現幼兒、家長、教師以及幼兒園均有所轉變。
根據幼兒的興趣與生活經驗,結合《指南》中各年齡段目標,探索適合幼兒的農村生活經歷活動。
農村注重農業發展,對節氣比較重視,我們可以結合季節與時令變換開展種植、施肥、殺蟲、除草、灌溉、收獲等農業活動。幼兒園周邊家家戶戶都種樹,幼兒們都有與家長一起種樹的經驗,根據節氣與幼兒的興趣需求,我們在園內外組織開展種樹活動,引導幼兒在種樹前討論和交流自己的生活經驗,在種樹過程中與同伴協商與合作,在種樹后通過觀察、比較、交流,總結經驗。同時,由種樹活動還可延伸出一系列的主題生活活動。
我們結合季節交替的生活經驗,在幼兒園融入幼兒感興趣并且能促進幼兒整體發展的生活經歷活動,以更好地貼近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如春季挖薺菜,夏至做香包,端午節包粽子,秋季泡菊花茶,中秋節打月餅,冬至包餃子,元宵節滾元宵,春節油炸果,六月六晾曬活動等。
農村家庭基本都養雞、鴨、鵝等家禽,我們幼兒園周邊還有養兔廠。我園挖掘農村家庭養殖的生活經驗,豐富幼兒園的飼養角。幼兒們交流各自的養殖經驗,親身體驗照顧和飼養小動物的樂趣,比較幼兒園與家庭養殖方式的不同,根據生活經驗為小動物喂食、做窩,開展觀察、記錄、寫生等活動。
芒種時節,農村家家戶戶都會收麥子、曬麥子。小麥收割是農村幼兒生活中的直接經驗,我們引導幼兒一起討論怎樣收割小麥、怎樣把麥子磨成面粉、小麥的作用、麥秸的作用……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并由此開展幼兒感興趣的相關活動。
幼兒將麥子帶到幼兒園,在美工、數學、生活等游戲區中增加麥子、麥穗、麥秸等自然資源。幼兒直接感知與小麥相關的生活經驗話題,將游戲與生活相結合,促進自身在游戲中不斷學習。
幼兒操作熟悉的自然資源,開展觀察、點數、分類、比較小麥等科學活動,再利用小麥進行美術創作,用麥穗編結、彩繪、做手工等,可以引發幼兒對周圍環境與生活的關注,引導幼兒利用身邊的自然資源進行藝術創作,從而使幼兒更加熱愛自然,樂于發現自然,促進幼兒多方面發展。
農村幼兒家長的小學化教育傾向比較嚴重。幼兒園生活經歷活動使幼兒園課程更貼近農村實際生活經驗,農村家長都有自己的生活經驗技能,讓家長參與活動,是轉變家長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徑。例如,我園以“半日義工”“家長公益活動”的形式請家長走進幼兒園、走進課堂,指導并參與幼兒的種植、勞動、科學探索、身體鍛煉等生活經歷活動,使家長在經歷幼兒教育的過程中體驗與幼兒的互動,在引導幼兒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感受、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從而感悟到生活就是學習,幼兒的學習應該在生活活動中自然進行。同時,生活經歷活動還能培養幼兒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幫助他們探索生活中的奧秘、總結生活經驗的學習方式;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幼兒熱愛生活的態度,從而改變農村家長的小學化教育傾向。
家長們在參與幼兒園教育和走進保教活動的過程中,進一步了解幼兒園,了解幼兒教育,理解教師,尊重教師,愿意支持和配合幼兒園各項活動,從思想觀念上轉變了對幼兒教育的認識。
“生活即教育,生活即課程”。幼兒園課程需要園本化,不同區域、不同園所要探索適宜的園本課程。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深入挖掘農村幼兒與家長的生活經驗,將幼兒生活中熟悉或感興趣的內容融入幼兒園一日生活與學習中,根據幼兒的生活經歷開展相關的學習與游戲活動。
幼兒園生活經歷課程的實施,促使教師關注幼兒,關注其感興趣的話題。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教師應遵循《指南》精神,分析幼兒的興趣與需要是否符合幼兒各領域、各年齡段學習與發展的目標,思考對低于目標的幼兒應如何引導,對高于目標的幼兒應如何拓展整體性發展等,能逐步根據本班幼兒的發展需求與發展目標,有目的地設計與生成活動。
在幼兒園生活經歷活動實施的過程中,教師應仔細觀察幼兒,根據幼兒的游戲需求以游戲參與者的身份適時介入,引導幼兒解決困難,推動游戲的深入發展,這些多能使教師與幼兒互動的意識不斷增強。
農村幼兒園抓住農村幼兒與家長的生活經歷,將幼兒感興趣的生活經歷活動融入幼兒園的課程中,逐步形成獨具特色的園本化課程。在課程架構的過程中,挖掘農村自然資源與家長資源,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讓家長從中體驗到自身對幼兒教育所起的作用,在親身經歷幼兒教育的過程中增強對幼兒園保教工作的認可度。
隨著生活經歷活動的開展,幼兒園辦園條件不斷改善,班級內各個游戲區材料豐富并貼近幼兒生活。如在戶外種植了多種果樹,隨季節變化在種植園播種不同的植物,幼兒參加播種、施肥等勞動,在自然環境中進行藝術創作,大膽想象,使作品極富創意。幼兒園環境的改造歸功于幼兒、家長和教師,幼兒園的一草一木、室內室外的環境都是大家的作品,在提升幼兒、家長、教師藝術品位的同時,也增加了社會對幼兒園的認可度。
經歷就是財富。農村幼兒園根據農村生活經歷活動不斷獲得生活教育經驗,在生活經驗中發揮教育的價值,創造經典。家長與教師共同構建教育共同體,形成教育合力,園所創設適宜的園本化課程,不斷提升保教質量,促進幼兒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