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倪浩 張妮 本報駐俄羅斯特派記者 殷新宇

新冠疫苗的經濟效益到底有多大?近一周突然加速的疫苗競賽以及歐美股市的大漲,使這個問題成為焦點。11月11日,俄羅斯“衛星-V”疫苗的開發方聲稱該疫苗在預防新冠病毒感染方面的有效性達到92%。此前兩天,由德國BioNTech公司和美國輝瑞公司聯合開發的疫苗宣布其實驗性疫苗臨床試驗證明有效性超過90%。多國研發疫苗獲得突破令資本市場感到鼓舞,然而有分析稱,無論是對疫苗研發公司還是對全球經濟基本面,此時的“好消息”仍不能代表真正的“強心劑”。
疫苗公司不會立即獲利
“俄羅斯正力爭在疫苗研發方面不落后于西方制藥廠商。”法國廣播電臺11日稱,就在輝瑞和BioNTech公布疫苗重大突破后,俄方表示“自家疫苗更好”。俄羅斯“聯邦通訊社”此前援引摩根士丹利和瑞士信貸的分析師的話稱,全球新冠病毒疫苗的年累計銷量將至少達到100億美元。報道稱,如果像流感疫苗一樣,人們每年將被迫接種新冠病毒疫苗,每劑平均價格為20美元。那么在全球范圍內醫藥公司可以使自己的財富增加250億美元。
據塔斯社報道,俄羅斯總統普京不久前在俄工業和企業家聯盟理事會會議上表示:“根據專家的初步數據,這種疫苗在世界市場上的營業額估計為每年1000億美元。”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1日援引俄羅斯加馬列亞流行病學和微生物學國家研究中心主任金茨堡的話稱,“衛星-V”疫苗全部被俄政府買斷,不會零售。俄羅斯將免費為國民進行針對新冠病毒的疫苗接種。
中國疫苗專家陶黎納12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現在還很難分析疫苗公司會否從中大獲其益,新冠肺炎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流行病,未來政府或者向疫苗廠家集中采購,向接種者收費或者免費提供接種。疫苗提供帶有社會公益性質,留給疫苗公司的利潤空間很難預測。陶黎納還表示,新冠疫苗的成功上市還有很多復雜因素,而且屆時有多少人群愿意接受新冠疫苗接種也是個問題。
輝瑞疫苗獲重大突破的消息對外公布后,周一美股輝瑞公司股價大幅高開14%。輝瑞首席執行官幾乎在公司股價最高點拋售自己持有的62%輝瑞股票,總計套現560萬美元。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杰伊·克萊頓已經對制藥企業高管們發出警告。
會如何影響經濟
“輝瑞疫苗或將根本扭轉全球疫情局面,全球經濟或迎來全面復蘇。”美國《華爾街日報》12日報道說,疫苗研發進展的消息引發市場對明年全球經濟可能強勁反彈的希望。歐美股市紛紛大漲,受到幾個月來旅行禁令和封鎖措施沖擊最嚴重的公司股票飆升,科技股則出現了整體下跌。美國原油周一上漲逾8%。另外全球避險情緒大為消減,造成黃金價格暴跌。
凱投宏觀資深美國經濟學家邁克爾·皮爾斯表示:“隨著疫苗上市,明年經濟可能會有很大程度的恢復,而且增長會更多地傾向于服務業。”《華爾街日報》認為,發達經濟體將首先從疫苗中獲益。英國、美國、歐盟和日本已經訂購了大量輝瑞疫苗,如果該疫苗被證明是安全的,他們將受益最多。其他大多數接近獲批疫苗的國家也將是這種情況。
不過相對市場的樂觀情緒,瑞銀董事長韋伯發出警告稱,全球經濟從新冠疫情中恢復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即便疫苗投入使用,全球GDP回到危機前水平也至少需要一年,就業數據和經濟增長的恢復則需要1-2年時間。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也持審慎態度,當地時間11日,她在歐洲央行年度論壇上表示,新冠疫苗不會立即對經濟產生影響。
國產疫苗值得期待
目前輝瑞公司公布有效的疫苗需要兩針接種,并依賴低溫冷鏈保存。英國廣播公司稱,輝瑞疫苗公布的只是初期數據,非完整數據, 報道援引美國明尼蘇達州羅切斯特市梅奧診所疫苗研究組主任格雷戈里·波蘭的話稱,“我們對疫苗研發方研究的群體一無所知,比如兒童、孕婦、免疫力極低的人和最年長的老人的情況”。報道認為,這款疫苗還面臨大批量生產和運輸儲藏等挑戰。英國制藥工業協會新藥品和數據政策主任解釋說,“在試管或培養皿中小規模運作良好的過程,在大規模生產時往往無法預測其結果。”
根據《環球時報》記者從中國新冠疫苗研發機構獲得的信息,國產疫苗各項試驗正在穩步推進。由中國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與康希諾生物股份公司(“康希諾生物”)合作研發的重組新冠疫苗(腺病毒載體)國際Ⅲ期臨床試驗在墨西哥取得初步進展,當地時間11月6日,第一組受試者全部入組并接種疫苗。該疫苗已于10月獲得墨西哥藥監機構臨床試驗批準。本次Ⅲ期臨床試驗預計招募約15000名受試者,試驗將進一步驗證該疫苗的有效性。
據悉,康希諾生物的新冠疫苗采用單針免疫,根據其在醫學雜志《柳葉刀》發表的I期和II期臨床試驗結果,數據充分證明了低劑量疫苗安全,且一針接種引起顯著免疫原性,可刺激平衡的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志愿者中尚未發現嚴重不良反應。
此外,該款疫苗可于2°C至8°C之間穩定保存,具有穩定性,更易于正常運輸及存儲,疫苗可及性更高。同時該疫苗可采用多種給藥途徑,可以通過肌肉注射或黏膜免疫途徑。有消息顯示,綜合康希諾生物的現有產能,新冠疫苗年產能可達3億劑。▲
環球時報20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