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岱瑩
美術作為一門洋溢著形象性和創造性的藝術,在教學中不僅可以鍛煉幼兒眼手協同的活動能力,還可以提高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幼兒對繪畫活動有著天生的興趣,而涂鴉則是他們繪畫活動的開端。涂鴉是幼兒感知事物、反映事物的常用途徑。在涂鴉活動中,幼兒會無意識地展現自己的心理特征。對此,為了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培養幼兒感知世界的能力,教師需要為幼兒的涂鴉活動提供條件和動機,并給予適宜的評價,使幼兒健康成長。本文將從激發興趣、技能指導和科學評價三個方面簡要論述涂鴉在幼兒美術教學中的教學運用策略。
對于幼兒而言,涂鴉繪畫是他們感知世界、表達內心感受的自由創作游戲。對此,教師在開展涂鴉教學前,要充分尊重幼兒自由創作的情緒需要,盡量避免對幼兒的創作提出刻板的要求。教師可以積極展開多種活動,并以此激發幼兒的創作興趣,巧妙引導他們將后續行動投入涂鴉創作中,比如教師可以為幼兒講述童話繪本故事,播放幼兒喜歡的動畫短片,并鼓勵他們將自己喜歡的角色或者場景畫出來。教師需要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創作欲望,適當地給予指導,保證幼兒在活動中培養繪畫樂趣的同時,提高自身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例如,在指導幼兒練習畫“房子”時,我沒有急于教幼兒怎么畫屋頂、窗口和門,而是為幼兒播放了《三只小豬》的動畫片。幼兒對動畫片十分感興趣,都聚精會神地觀看,并在看完后和同伴們積極討論該建造怎樣的房子去對抗“大灰狼”。這時,我趁著幼兒創作欲高昂便鼓勵幼兒將自己心目中最好的“房子”畫出來。不多時幼兒就畫好了,并對自己的作品展開了天馬行空般的說明。
在美術教學初期,幼兒的繪畫往往還處于漫無目的涂鴉期,即使擁有著天馬行空般的想象力,卻也很難以自己想要的形式,將其表現在畫紙上。就此,教師要尊重幼兒的創造力和個性,不刻意引導幼兒的創作思路與方向,避免幼兒的繪畫作品變得相似而缺乏個性。教師要關注和尊重幼兒的創作表達需求,并針對性地提供技能指導,在保障幼兒創作需要可以順利表達的同時,促進幼兒的繪畫能力進一步提升。比如幼兒想畫汽車和飛機,但經過反復嘗試都不太如意時,教師可以通過簡單的線條、圖形的示范,引導幼兒掌握繪畫技能。需要注意的是,教師需要盡量避免繪畫作品同質化,因此在技能指導時,需考慮學生的個性,避免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被戴上“枷鎖”。
例如,在一次畫水果的美術教學中,我鼓勵幼兒畫蘋果、梨子和葡萄等水果,并力求形狀和大小比例盡量準確。在這樣的要求下,我先為幼兒提供了三種水果實物,然后鼓勵幼兒自由創作,將自己喜歡的水果優先畫出來。在這次活動中,部分幼兒雖然有實物提供參照,但創作成果仍然不太理想。對此,我針對這部分幼兒,引導他們細致觀察水果的形狀和大小。“葡萄和蘋果,哪個比較大啊?蘋果和梨子,哪個更圓呢?”,隨后我再指導幼兒以大小和圓不圓為基準,畫出自己喜歡的水果。在之后的涂色環節,我又鼓勵學生涂上自己喜歡的顏色。這樣的活動在一定程度上鍛煉了幼兒的觀察能力,促進幼兒繪畫能力的穩定提升。
鼓勵和贊賞,是教育成功的階梯。尤其是幼兒,他們會根據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形成對自己的評價和認知。當幼兒受到鼓勵和贊賞時,他們會更加自信,并保持更好的學習心態。在美術教學中,由于幼兒看待事物和表達感受的視角和形式與成年人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在評價幼兒涂鴉繪畫作品時,教師不可以成年人的標準去批評幼兒。此外,由于幼兒個體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師應盡量避免以某種固定的標準去統一評價。在遇到比較獨特的作品時,教師可以充分傾聽幼兒的創作想法,并給予引導和支持,不要讓教師的評價成為扼制幼兒想象力的枷鎖,保持他們的自信心與想象力,促使幼兒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盡情抒發自己的想法。
例如,在一次畫風景畫的教學中,有的幼兒把樹涂成了黃色、有的幼兒把山涂成了紅色、有的幼兒還把太陽涂成了彩色的。在評價這些幼兒的作品時,我并沒有刻意去評價對錯,而是分別告訴幼兒,秋天的樹葉確實是黃色,火焰山確實是紅色,而太陽賦予萬物色彩自然是五彩斑斕,隨后鼓勵幼兒可以憑借不同的視角去觀察外界,保持創作的自信心。
總而言之,涂鴉活動是幼兒內在情緒的表達,是感知世界的有效途徑,也是提高他們藝術審美的重要方法。在涂鴉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更要尊重幼兒的創作自由和創作個性,幼兒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