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虹 王心怡
〔摘 要〕由于封建王朝的吏治腐敗和賦稅沉重,尤其對西南邊陲的苗族長期實行殘酷鎮壓,迫使苗民不斷起義反抗,極大震撼了朝廷的統治,迫使朝廷效仿北方長城在東部苗族方言區修筑了邊墻。在長期的屯兵統治過程中,帶來了東部苗族方言區的藝術變遷。
〔關鍵詞〕邊墻;苗族;藝術;變遷
橫亙在湘西崇山峻嶺之上五百年的邊墻,使原本一體化的湘西與黔東北苗族地區,即東部苗族方言區被生生分劃為生苗區和熟苗區兩大板塊。特別是長期的大量屯兵,引起了熟苗區藝術文化的多元化變遷,并逐步向生苗區滲透,與苗族原生藝術文化和諧共生。
一、遷居的東部苗族族群及其原生藝術特點
(一)遷居的東部苗族族群及其區域社會特征
苗族族群的始祖,根據苗族流傳的古歌和現代歷史學家的考證, 一致認定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蚩尤領導的九黎部落。大約五千年前,因在逐鹿戰爭中落敗,九黎部落不得不從中原遷出。其中重要一支多年后遷至現在的湘、鄂、黔、川、桂、滇諸省毗連的崇山峻嶺中,成為現在分劃的東部、中部苗族方言區的先民。
(二)東部苗族族群的原生藝術形式及特點
1.苗族鼓舞
苗族鼓舞是苗族古老的藝術形式,在其族群史歌《遷徙古歌》中就有著鼓社的記載。他(她)們一邊打著鼓點節奏,一邊舞蹈,同時演繹著與族群相關的文化事項,如生產勞動、狩獵伐木、動物模仿、情感生活等。因此,苗族鼓舞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社會功能:鼓舞人心、團結民眾、娛悅身心;
表演內涵:節奏音樂、舞蹈、敘事三位一體;
表演形式:單人鼓、雙人鼓、四人鼓等,打邊是節奏基礎;
表演類別:女子花鼓、男子武術鼓、團圓鼓等;
表現內容:鼓點節奏、舞蹈技巧、生產生活片段、情感情緒表達。
2.苗族山歌
苗族山歌是苗族中團結教育、溝通思想、抒發感情的主要方式,它內涵豐富,涵蓋生產勞作、婚姻嫁娶、破土蓋樓、人情地貌、歷史軼事等。其歌腔總體上可分為平腔與高腔,其中還可以分為臘爾山腔、武陵平腔和蓮臺山腔等。苗族山歌歌詞有三個頭、四個頭、五個頭和多個頭的形式,用賦、比、興手法,領風、雅、頌古風。
3.苗族古歌
苗族古歌是體現苗族古老民族族體文化的主要載體,主要的傳承者是苗師巴代雄,在苗族各種祭祀儀式尤其是祭祖儀式上,巴代雄作為主持者,要花費大量時間來頌唱苗族古歌。根據筆者研究,認為可將其分成神話古歌、族群史歌、祭祀神歌三種類別。
二、邊墻修建的歷史原因及其建筑特點
(一)苗民起義運動是邊墻修建的歷史原因
生活在大山中的苗族民眾,與外界漢族的發展差距懸殊,漢、苗文化差異形成的愈加復雜的民族糾紛是原因之一。封建社會統治階級對苗族長期執行民族隔離分化、殘酷鎮壓和無情追殺政策,導致苗族人民積怨加深,這是原因之二。對于千百年以來都是刀耕火種、自給自足的苗族民眾,朝廷的沉重賦稅是導致湘西苗族人民起義的直接原因。
對于苗民起義,明、清政府均派遣了大量官兵進行鎮壓,雖然大規模的起義被一次次鎮壓下去,但朝廷的損失也非常慘重,尤其是小規模的苗民運動無法根治,朝廷只好在東部苗族方言區修建一道長城——邊墻,來阻隔和鎮壓苗民起義。
(二)邊墻修建的區域及其特點
1.邊墻修建的區域
據魯嵐編著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鳳凰》中載,從明到清近兩百年的時間里,邊墻最終形成了全長四百余里,炮臺7座,碉樓544座, 關廂5座,關門25座,哨臺98座,屯卡105座,汛堡51座的宏大規模。2000年4月22日,全國長城協會副會長羅哲文同國家建設部、文物局專家實地考察后,確認其防御工程體系、軍事機構設置、防務制度等和北方長城一樣,因而定名為“南方長城”。
2.邊墻的筑建特點
南方長城之所以一直被稱呼為“邊墻”,筆者認為有兩種含義:其一,從墻體建筑的形狀上看,北方長城的墻體是兩邊都有垛口的,既能保護守衛者,又能進行瞭望和攻擊,而邊墻只有對外的一邊有垛口;其二,與封建時期所認為的中原地區相對應,邊墻修建在湘西、 貴州一帶的邊緣地區。邊墻的修建,形成了一個區域防御體系,也將東部苗族方言區分劃為服從朝廷管理的熟苗區和苗民自生自滅的生苗區。
從文化藝術的角度來看,“熟苗區”被大量漢族地區的文化藝術形式所覆蓋,并隨著邊墻防御體系功能的衰退,漢文化藝術又逐步向 “生苗區”滲透,這就帶來了這一區域的多元藝術變遷現象。
三、邊墻與東部苗族方言區的藝術變遷
(一)以鳳凰為中心的熟苗區的漢文化流傳,形成了以外來藝術為主體的多元藝術變遷
1.任職鳳凰的達官顯貴帶來的漢族地區高度發達的宗教信仰和文學藝術,直接影響著這一區域的藝術變遷
據不完全統計,明、清時期在鳳凰就任的總兵(正二品)就有63人。這些官員大部分都有著宗教信仰、廣泛的文學藝術修養或者愛好,并帶著家族來到這里任職,鳳凰作為邊墻的指揮中樞,官員們普遍在其中修建了寺廟和祠堂,且其中基本都建有戲臺,養著戲班子。因此在明、清時期,鳳凰境內民間流傳著京劇等各個地方劇種,這反映了鳳凰城藝術文化的變遷現象。
2.大量屯兵帶來的商業活動和漢文化活動,推動著整個邊墻范圍的藝術變遷
邊墻的沿途建立了許多營哨用以屯兵,鳳凰城內大量官兵帶來的外來漢族文化自然就會沖擊、覆蓋這里的苗族原生文化。同時,屯駐的官兵祖籍構成繁雜,再加上大量移民,時間一久自然就會產生同鄉會、老鄉會等系列團體、協會,并且,他們需要聚會的場所,由此就會修建帶有本土宗教信仰和民間藝術的會館,這些場所所帶來的除了濃厚的宗教氛圍外,還有全國各地有代表性的民間藝術形式,形成了多元的藝術變遷。
3.鳳凰籍子弟在朝廷擔任高官,也直接影響著鳳凰城的文化藝術變遷
幾百年來,大量朝廷官員進進出岀,商業、文化活動十分繁榮,鳳凰城不僅作為邊墻的指揮中心,也成為整個湘西地區的文化中心。因此鳳凰這樣一個小小山城人才輩出,據統計,從雍正到光緒這一百多年間,在朝廷擔任重要職位的鳳凰籍官員就有448人,近現代人物也很驚人:有民國總理熊希齡,大文豪沈從文,同盟會會員43人,黃埔軍校85人,國民黨高級軍官40人。
他們在外面都是叱咤風云的人物,對家鄉直接或間接地帶來新的思想、觀念和文化,影響著這一區域的文化藝術變遷。
(二)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漢族宗教藝術向生苗區滲透,形成了巴代宗教藝術形態的共生現象
1.漢文化地域的民間宗教藝術在高度發達社會的沒落
正宗源流的大牌宗教門派,大凡都能得到歷朝歷代的王公貴族的親睞,老百姓敬仰,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著。但是民間宗教,屬于巫儺文化性質,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受到了不斷地擠壓、遺棄,大部分只能是在民間茍延殘喘。尤其到了明、清時期,漢文化地域的文明程度已經高度發達,民間宗教自然就處于相對沒落的地步。
2.沒落的漢族民間宗教藝術在熟苗區文化真空地帶的崛起
在形成的熟苗區內,本源的苗族文化藝術被打壓和禁錮,又缺少域外文化的補充,使這一區域長期處于文化藝術的真空狀態,所以,當漢族地區的民間宗教到來的時候,廣大官兵欣然接受,有著深厚信仰基礎的苗族民眾也能迎合,沒落的漢族民間宗教藝術在這一區域得到了迅速崛起。
3.漢族民間宗教藝術向生苗區滲透并共生
隨著歷史的推進,邊墻地區逐步穩定下來,慢慢改變了苗族過去那種“銅不沾鐵,苗不沾客”的觀念,邊墻內外逐步開放,熟苗區和生苗區慢慢開始了商業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在宗教信仰上,飽受千百年封閉的生苗區民眾,一方面生存環境惡劣、生活單調、文化缺乏,雖然有著表達刻骨銘心的祖先崇拜的原始巴代雄(苗師)宗教藝術,但是,漢族民間典型的代表巴代札(客師)宗教藝術,同樣具有豐厚的宗教文化底蘊,特別是它的儀式形式上的可觀賞性,能夠迅速吸引生苗區民眾的關注;另一方面,苗族民眾有著深厚的信仰基礎,巴代札宗教文化藝術的豐富內涵,自然能夠贏得生苗區民眾的共鳴,并得到認同。
在東部苗族方言區,巴代雄作為文巴代,巴代札作為武巴代,有著充分的互補性,形成了苗、漢宗教藝術形態的共生現象。
結 語
邊墻,已更名為現在的南方長城,它的歷史,成就了一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鳳凰古城,它所帶來的文化藝術變遷,形成東部苗族方言區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現代經濟社會這一地區發展的巨大經濟資源。
(責任編輯:張貴志)
課題來源:2017年湖南省教育廳社科項目課題“邊墻與東部苗族方言區巴代藝術文化變遷研究”的成果之一,課題代號:17C0995。